王丁
音樂欣賞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審美能力,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健康向上的審美觀和學生對音樂興趣的重要途徑。
一、讓學生了解音樂欣賞的本質
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逐步養成的。為了“傾聽”習慣的養成,我首先向學生闡明在音樂課上欣賞的這些音樂作品都是經過專家精心挑選出來的音樂珍品,感受這些作品,理解這些作品,能夠很好地陶冶情操,使同學們認識音樂教育不僅僅是為了放松娛樂,更是為了樹立高尚的人格。學生走進音樂課堂的目的就是學習音樂,傾聽音樂,和平時在音樂課外聽音樂是有本質區別的。
平時同學們更多采用的是背景式的欣賞方式,這種欣賞方式為許多人所采用。背景式的欣賞是一種以消遣與休息為目的的音樂欣賞方式,它的特點是欣賞者并不以聽音樂為主要目的,而是把它作為休息或從事其他工作和活動的襯托與背景。它對改善環境、調解精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這種欣賞方式對欣賞者不做要求,欣賞者聽到音樂,可以當作相識的朋友,也可以把它當作漠不相識的路人,可以聽而有感,也可以聽而不聞,人們的主要注意力不是放在音樂上。所以說背景式欣賞和審美的藝術欣賞是有本質區別的,為了保證音樂欣賞教學中審美式藝術欣賞,同學們要養成傾聽、傾聽、再傾聽的欣賞習慣。
二、營造“傾聽”氛圍,激發“傾聽”欲望
為了培養“傾聽”的習慣,我努力營造適合孩子們“傾聽”的氛圍。首先音樂教室應有它特有的教學環境:清新的空氣,充足的陽光,可以給予學生“傾聽”的心情;教室內中外著名音樂家的肖像和音樂知識的掛圖可以引發學生“傾聽”的興趣;而高質量的音響設備,以及其它當今音樂教學中所必備的教學設備和教具,則可以提高孩子“傾聽”的質量。總而言之,我們應盡力創造條件以優美的音樂教學環境和優質的音響教材吸引孩子去傾聽。
為了培養“傾聽”的習慣,我們教師要以親切和藹的教態形成課堂教學中師生融洽的情感基調,同時根據作品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起孩子對音樂的思考,從而激發孩子們“傾聽”的愿望。如欣賞古琴曲《流水》時,我先不出示標題,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這音樂曲是俗的還是雅的?是悠遠古樸的還是時尚激烈的?是中國的樂曲還是外國的樂曲?這一連串的問題必然激發孩子們傾聽音樂的愿望,從而使同學們以積極的態度去傾聽音樂作品。
三、學會有效“傾聽”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聆聽音樂是欣賞與鑒賞音樂的基礎,只有培養良好的傾聽音樂的習慣,才能談得上對音樂的欣賞與鑒賞。但欣賞音樂的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教師慢慢對孩子們浸潤、感染、培養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所以,“聽覺”是音樂教學的先決條件和基礎。
一個人如果不會通過聽覺來聽聲音,又怎么能形成好的傾聽習慣呢?每個人的聽覺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孩子的音樂耳朵的形成是在聽力訓練中獲得,而不是天賦式固有的。沒有好的傾聽音樂的方法,也就不可能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小學的孩子對于聽音樂還處于一種無緒狀態,我們老師就要有意識地引導,教給一定的方法,在科學的方法中逐漸養成孩子們傾聽音樂的好習慣。
1. 閉眼用心聆聽
有一位哲人曾說過:“音樂是心靈的語言”。心靈語言只能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溝通。一般在第一遍欣賞音樂發揮想象的時候,我要求孩子們閉上眼睛,充分調動聽覺器官來用心聆聽。音樂所傳達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和情感體驗,這就要求孩子們在對音樂的高低、強弱、節奏、調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礎上,對作品的情感、情緒作出判斷,進而通過想象和聯想的心理活動,使聲音的藝術形象由感覺的有限性通向想象的廣闊性,這就要求孩子們全身心地投入聆聽音樂。靜穆中,音樂融及靈魂,在人的精神上空升騰、泛化。課堂上,師生表面的“靜”,深層的“動”——內心深處的感動,恰似音樂中休止符的作用——此時無聲勝有聲。
2. 有目的地聽
傾聽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修養,我們要對學生切實加以引導,讓孩子們聽有目標、聽有興趣、聽有思考,在聽中激起思維的火花,真正實現聽有所得。引導孩子們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欣賞中,在聆聽中感知、認識、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如欣賞河北民歌《小白菜》,第一遍粗聽時我問學生“這首曲子的情緒是什么?你的心情怎樣?”;第二遍復聽,讓他們帶著“請你畫一畫這首曲子的旋律走向線,有什么特點?”的問題去仔細聆聽,學生從而明白了下行旋律的作用;第三遍再聽時,我讓學生輕輕跟著旋律哼一哼,來進一步體驗下行旋律和悲涼情緒之間的關系,從而明白音樂要素間是有相互關聯的。長此以往,認真傾聽的重要性就會根深蒂固地印在孩子們的腦海里。
3. 辨別比較地聽
教師指導學生對音樂中不同的音色、織體、節奏、風格的聽辯,將刺激學生的聽覺,喚起他們對音樂的感知,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從而愉悅、輕松地進行音樂學習。反過來學生就會更專注地聆聽音樂,達成一種良性循環。如五年級的同學在學習音樂情緒活潑歡快和抒情優美時,我選用了《搖籃曲》和《星光恰恰恰》兩首曲子放在一起讓孩子們聽辯,先讓他們說說對這兩首曲子的不同感受(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高興的、活潑的和舒服的、優美的),并用律動把這兩種情緒表達出來。這里我運用了對比地聽,更刺激孩子們的聽覺,抓住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又如:在感受合唱歌曲的魅力時,我把獨唱版的《國歌》和合唱版的《國歌》讓孩子們一起對比聆聽欣賞,老師就不需要多說什么,兩首曲子帶給他們的不同感受就已經說明了一切。
4. 抓住特點聽
任何音樂都是由音樂要素組成的,包括節拍、節奏、音色、音高、力度、速度、旋律等,各個要素有不同的表現意義。每一首曲子由于重點要素的不同而顯示的特點是不一樣的,老師要充分抓住各音樂重點要素引導學生傾聽音樂,并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表達對這種音樂特點的感受,孩子們一定會有很大的興趣并且更專注地去聽音樂,引導孩子們喜歡聽音樂、專心聽音樂,形成傾聽音樂的習慣。如在欣賞《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時,我先讓學生整體感受音樂。在聆聽過程中引導學生始終注意音樂各要素的變化,并對某些樂句有一定的記憶,然后再用打亂樂曲曲式順序的方式,由孩子們去判斷作品的各要素特點。通過傾聽、傾聽、再傾聽,直到他們做出正確的判斷為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