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然+王影+胡瑞華+劉瑞東+張瑩
【摘 要】 現代農業是撬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重要支點,河北省作為土地、勞動力、生態資源等農業支撐要素最為豐富的地區,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發展情況,保定市作為環京津帶中的重要城市之一,其現代農業的發展近兩年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在科技水平、產業素質、質量監管以及生態環境管理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欠缺,本文針對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 京津冀 現代農業 農業產業
1.引言
農業部等2016年聯合發布的《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從三地區農業之間的產業、市場、科技、生態建設、體制機制、城鄉協同等6個方面著手,加強建設京津冀地區的現代農業的協同發展。河北省隨后出臺了《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河北省的現代農業建設將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智慧農業構建、產業融合發展等取得突破、農業生態環境治理、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番、基本形成現代農業新格局的總體目標。而河北省保定市作為京南地區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新興科技城,在現代農業發展方面一方面應積極承接因非首都功能而疏解的產業,同時作為京津冀地區的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積極做好環首都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帶的建設。
2.保定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從2016年保定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可看出,保定市近5年內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速度較快。數據顯示,保定市的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二連豐”,并連續八年突破了100億斤;市農業局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2016年共建設國家級萬畝示范方76個,總產522.9萬噸,比2015年增長了4.2%;同時,保定市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了67.8%,農業信息化綜合水平達65%以上,已建成現代農業園區100萬畝,且省級農業園區數量、規模均居全河北省第一;全市截止到目前共有省級重點龍頭企業66家,年銷售收入474.54億元,已帶動了78.92萬農戶增收;涿州、白洋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獲科技部批準,并建成涿州、定興和淶水3個省級蔬菜示范縣(市),累計建成省級蔬菜標準園基地45個,截止到目前,保定市形成了由16個省級園區為引領、65個市級園區為主體、33個縣級園區為基礎、283個鄉級園區為補充的現代農業體系。
3.保定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問題
(1)農業科技水平落后
農業科技水平的高低決定現代農業的速度與質量。保定市的農業發展中,農業科技創新與科技推廣的體制并不健全,一方面保定市依托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政策未能在農業方面與京津冀地區的農業高等院校或研究所之間形成良好的成果轉化機制,農業科研成果與落地轉化之間存在著較大的距離;另一方面,盡管部分農業科研成果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真正落實到農戶之間進行轉化時,由于技術推廣及信息平臺搭建的不完善,成果并不能很好的被農民所接收并接受。根據保定市的政府報告,近五年來保定市共建設了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區域站132個,培育科技示范戶和新型職業農民分別達到25695戶和4758人,同時共開通了農業網站欄目400多個,發布的信息量達16萬條,訪問量達到1100多萬次。這些數據對比于保定的農民總數,成果并不十分顯著。
(2)產業素質水平較低
保定市的部分地區已有特色農業的集聚效應和規模化發展的趨勢,如望都辣椒、清苑棚室西瓜、滿城草莓等一批特色種植區,但依舊是以個人種植為主,管理與售賣等環節也未能有效的形成規模化運作,機械化作業也未能有效普及,農戶并沒有享受到規模化經營所應帶去的規模經濟的效益。土地流轉與土地確權政策的實施必然會為保定市各縣的規模化經營帶來新的機遇,以及與之相匹配的規模化運作的相關要求,因此依托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環京津保地區的各縣域地區有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可以通過產業化、品牌化、規模化的運作來提高保定市的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3)質量監管體系不健全
農產品質量與安全的監督與管理一直是社會大眾所關注的熱點,在社會化媒體非常發達與完善的今天,任何一樁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事故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社會的關注、恐慌、甚至可以左右一個產業的興衰。如2017年2月份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塑料紫菜”事件,短短幾日就在保定市的群眾之間就產生了非常廣的散播與傳播情況,盡管后期有官方辟謠,但還是無可避免的對紫菜行業造成了不小的沖擊。追其原因,農業生產與管理的質量監管體系的不健全,會導致社會對農產品的安全與質量的質疑,而官方數據的權威性也會因質量監管體系不完善有所折扣,嚴重時甚至會影響某一農產品行業的發展。
(4)農業生態環境管理有待加強
工業技術的高速發展為保定市乃至河北省的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但其在創造價值的同時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廢水、廢氣等排放不達標,對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與惡化,嚴重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綠色農業理念的推廣難度。農業生態環境的管理機制的不健全,對農產品、農業產業以及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都存在著一定的威脅,因此,如何與環保部門以及社會團體共同對抗河北省近些年已經較為嚴重的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是保定市和河北省的農業部門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4.保定市現代農業發展戰略
(1)提升現代農業的科技水平
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一是要加強農業科技的創新,加強京津冀地區間的校企、校農之間的合作,搭建產學研協作平臺,強化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頻率與效率;其次,應根據保定市農業發展的需要,積極承接國家、省級的農業創新成果,重點圍繞機械化集成、生態環境污染治理、種子適時適地開發、科學飼養畜禽、養殖漁業、節水節電等方面的科技創新技術的研發與引進展開;再者,加快對農業科技的推廣,創新推廣的渠道,加強基層推廣隊伍的建設以及推廣能力的提升,如推廣“專家定點到縣、農技包村到戶”的工作機制和“專家+農業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服務模式,推進科技進村入戶、打造農機展示推廣平臺等,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endprint
(2)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提升產業素質
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要求農業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首先是要求政府應在充分整合土地與農業設備的前提下,從政策、金融、技術、營銷等方面整合農業產業的鏈條,大力扶持種養大戶,支持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注重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壯大保定市當地對的龍頭企業的業務范圍與影響力;其次,充分利用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的契機,落實現代化農業園區的建設與效果,并以園區為平臺,聚集項目、資金、科技與人才等要素,引導農民走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道路;再者,政府應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有傾斜的偏向適合企業化經營的農產品加工或種養業,鼓勵其與農民利益聯結,按照產業化經營的思路,開展農產品的全產業鏈經營。
(3)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確保食品安全
農產品質量的監管,需要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前提,只有農業生產標準化、規模化,才能實現對農產品質量的全局掌控。因此,從進入生產開始到農產品流入商品市場,整個鏈條的質量監控需要首先從源頭處著手,應探索實施對高毒農藥實行定點經營或實名購買機制,完善對飼料質量的安全監管體系,加大對違禁添加品進行使用的企業或農戶的查處和打擊力度;其次,政府可選擇試點對農產品的生產進行檔案管理和質量追溯,待機制完善與技術成熟,向全保定市進行推廣,并通過建立可以進行責任追溯和質量信息查詢的質量監督管理平臺,以加強對規模化生產者的質量管理。
(4)保護并治理生態環境,確保可持續發展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保障,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農業是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因此,保護現有的良好環境,治理已污染的面源,要求進行農業生產至少要做到節水、治污、妨害、監測等四方面:節水一方面是要通過改善農田輸水管道結構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是要從耕作工藝、種子技術等方面節省對水的需求;治污則要求政府應積極向農民宣傳科學的施肥、用藥的方式方法,改善土壤質量,加大對重金屬污染的治理;妨害主要是針對畜禽養殖而言,加大養殖廠改造,強化畜禽的無害化處理,合理養殖,做好畜禽生產與環境承載能力的匹配;檢測則是主要針對以環京津地區的保定縣市的農業圈為重點,對區域內的土壤、灌溉水源定點監測,大力推廣先進的檢測技術,實現數據信息傳播管理的實時化、智能化。
5.小結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保定市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大計中的重要城市之一,尤其是其環京津縣市的農業發展對京津冀現代農業發展的水平有著多重關聯,保定市政府與社會農業機構應積極利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契機,從政策、金融、科技等方面大力支持保定市的現代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7年度河北省委講師團課題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