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晨嬌+李嘉明+羅心宇
【摘 要】 我國農村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工商資本作為一種現代的生產要素進入農業,可以帶來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生產經營模式,提高農業經營效益和技術水平,加快傳統農業改造和現代農業建設,對農民的生活水平和方式也產生和一定的影響。本文從資本下鄉對生活質量的角度進行分析,運用因子分析和回歸分析方法,探討資本下鄉對農民生活質量的影響,并提出相關意見推動資本下鄉的發展。
【關鍵詞】 資本下鄉 農民生活質量 農業
一、研究背景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和各地“城鄉統籌”建設的推進,在追求高效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背景下,不少地方為了推進農業的規模化經營,熱衷于引起工商資本經營農業,政府財政資金大規模反哺農村,城市工商企業資本也大量涌向農村。資本下鄉改變了農業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帶動了人才、科學技術等生產要素流向農村和農業,提高了農業生產技術,對農民的生活質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資本化土地資源利益的分配得當,可以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從而使農民真正享有土地增值收益中應得的份額,合理分享“資本下鄉”的紅利。
然而,許多學者提出了對資本下鄉的擔憂,認為其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鄉村原有的社會結構,可能侵犯了農民的權益,甚至對農民的生活和福利帶來了負面影響,其中不乏企業利用政府補助“空轉”卻仍能屹立不倒的詭異現象。工商資本下鄉所占糧食GDP越多,農民可以分享到的糧食GDP就越少。因而,工商資本下鄉種田可能與農民爭利。這種情況在養殖業上已初露端倪。
二、研究意義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通過資本下鄉,由資本與農民通過平等談判而實現土地流轉,讓資本與土地結合,對農民與資方都有利。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進而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通過建立評估體系對農民生活進行評估,充分的了解資本下鄉對農民生活的影響,了解資本下鄉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農民的收入,保障農民的利益。
同時資本下鄉改變了農業經營模式,把現代生產組織形式帶入了農業,農業生產的傳統組織形式發生改變,工商業資本下鄉投資建設農業公司,或采用“公司+農戶”的方式,企業取代家庭成為了基本生產單位,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三、研究內容
了解宜賓縣李場鎮大塔區、孝感市孝南區龍崗村現有資本下鄉的實施情況及當地居民生活質量水平,建立起農村居民生活質量評價體系,考察農民個體生活的物質資產、收入情況、社會生活、教育與文化等情況。進一步分析資本下鄉對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影響程度及影響方向。將對兩地農村居民的問卷調查和訪談得到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回歸分析,得出資本下鄉與農民個體生計間的關聯,最終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資本下鄉改進意見,使之更好地為農村居民服務,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水平。
三、文獻回顧
(一)生活質量研究現狀
1.國外對生活質量的研究現狀
國外對生活質量的研究比較早。通常認為,生活質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資生活條件上面的,具有一定的客觀性。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在其所著的《豐裕社會》(TheAfflentSociety)中第一次提出生活質量的概念,并將生活質量定義為“人們在生活舒適、便利程度以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或樂趣”。70年代美國經濟學羅斯托提出生活質量概念主要包括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內容,并以主客觀兩種方式對生活質量進行測量評估。
2.國內對生活質量的研究現狀
我國針對國情提出了生活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在關于生活質量概念的研究中,厲以寧對生活質量的定義為“生活質量的自然方面是指人們生活環境的美化、凈化等等;生活質量的社會方面是指社會文化、教育、衛生、交通等”。周長城等(2003)在《中國生活質量現狀與評價》中將生活質量定義為“建立在一定的物質條件基礎上的,社會提高國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國民生活需要的滿意程度,以及社會全體成員對自身生存環境的認同感”。
(二)資本下鄉研究現狀
1.國內農業資本下鄉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關于資本下鄉的研究從資本下鄉與城鄉統籌的關系、資本下鄉與土地流轉的關系等方面進行研究。從資本下鄉對農民生活體系影響角度分析的研究并不多,同時資本下鄉的態度問題也有比較鮮明的兩種觀點。大多是研究資本下鄉的影響因素,了解當時土地流轉中出現的問題,以研究村社結構和資本模式為主。通過了解資本下鄉的遭遇(梁韻詩,2014),以資本下鄉之后發展旅游業,村企惡性競爭進行分析,認為資本下鄉并非洪水猛獸,權衡資本下鄉的利弊,在中國實行農業現代化必須要實行資本下鄉,但要求對資本下鄉進行規范和監管,真正的造福于民。另一種觀點是農業的資本化和市場化實際上加速了農民的分化,大農場從中受益,而小農遭遇無盡的貧困。同時面對已被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和超級跨國企業集團所主宰的國際農產品市場,讓資本主導農業、大力推進工業化農業的發展不占優勢,甚至風險重重,須謹慎的對待農業資本下鄉。
2.國外的農業資本下鄉研究現狀
國外研究大多是從資本下鄉對農業發展的視角進行研究的。學者主要持兩種態度。日韓國家對待城市工商資本下鄉是十分謹慎的態度。它們實施農業雇傭勞動制度,采用“公司+農戶”的形式,采用農戶合作組織。另一種提倡積極引進工商資本須依靠資本進行改造才能實現現代化。
3.資本下鄉發展形式總結
根據文獻和實踐,目前資本下鄉大致可以分為“資本+農業”和“資本+非農”兩種形式。前者通過基地或者合作社的形式集中經營土地,或者集中分散的農戶納入統一的種植、銷售體系,打造地區特色農產品;后者主要指資本下鄉,租用集體土地開設工廠或者開發特色旅游業等。
我們本次調研取的兩個例子,正好涉及到這兩種模式。宜賓縣李場鎮大塔區以荔枝種植為特色產業同時發展旅游,而孝感市孝南區龍崗村則通過資本下鄉發展農業為主。endprint
(三)資本下鄉對農民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現狀
華東理工大學的汪海燕在《資本下鄉過程中的農民維權行為研究——以四川S村為例》一文中研究資本下鄉后失地農民的維權行為,研究資本下鄉對農民生活的影響,但是集中在維權上。長江大學的羅亞軒在《農戶視角下工商企業租種農戶承包地意愿的研究——以湖北省荊州市為例》一文中從農民視角去研究工商資本下鄉后對農戶土地流轉的意愿研究,主要研究土地流轉為主,但是從農民視角著手。華僑大學的候志洋運用2005年全國城鄉居民生活綜合研究項目的數據,考察農民對生活質量的主觀感受情況,并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從新的角度研究社會資本與農民的生活質量的問題。
在對現有的文獻進行閱讀和查找中我們發現研究資本下鄉對農民生活質量的文章不多,本文通過實地調研考察,從農民視角出發,通過整合各種數據得出比較有效真實的結論,彌補這一方面的研究不足。
四、資本下鄉對農民生活質量影響的量化分析
(一)樣本介紹
結合資本下鄉的兩種模式,我們選取了宜賓縣李場鎮大塔區(資本+非農)、孝感市孝南區龍崗村(資本+農業)作為調研地點。
宜賓縣李場鎮大塔區憑借豐富的物產和便利的交通,大力發展農村旅游和特產美食產業,尤其是每年以大塔荔枝為核心的各種荔枝品鑒會、荔枝采摘體驗、荔枝王評選等主題趣味活動,成為大塔區的一大特色。
孝感市孝南區龍崗村在湖北春暉集團的推動下,耕地大量流轉,村民以土地入股,集團以農機入股,整合土地資源,實現農業機械化,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龍崗模式”。
考慮到兩地資本下鄉的典型性,本文以兩地居民為調查對象,獲得量化分析資本下鄉對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影響的一手數據,以調查問卷為主,訪談為輔,考察了居民的性別、年齡、家庭人口總數、務農生產時間、職業收入滿意度等基本信息。同時針對與資本下鄉關聯的一般特征,調查了農民的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農業收入等情況。本文的樣本容量為225,其中有效問卷為215。
(二)研究設計
依據過往文獻對農民生活質量的概括,本文從交通情況、文體設施、教育設施、社會安全滿意度、醫療衛生滿意度、環境整潔、農業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角度考量兩地居民生活質量,并以此作為因變量。從可能影響農民生活質量的一般性因素中,本文認為存在農業補貼、糧食補貼政策、社會保障政策、資本下鄉政策、農業設施、通信網絡設施、文化娛樂、家庭生活、人際交往、化肥使用強度、農藥使用強度、垃圾生產強度、污水排放程度、非農業短工收入、救濟、其他經營收入、饋贈(人情往來)、養老保險、退休金共21個子維度,并以此作為自變量。
(三)數據分析
經過檢驗,標準化處理后的自變量與應變量數據均符合進行因子分析的前提條件(KMO自變量=0.762,KMO因變量=0.678)。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別對兩方面數據提取公共因子。自變量中的21個子維度共提取出6個公因子:化學污染情況、資本下鄉情況、基礎設施建設、廢物處理情況、社會福利情況、人情人際情況。其中資本下鄉情況包括農業補貼、糧食補貼政策、資本下鄉政策等。因變量中的9個子維度經過3次迭代后將農民生活質量分為社會生活質量成分和個人生活質量成分兩大方面。
通過提取公因子分析可能影響農民生活質量的因素時,本文發現資本下鄉因子切實存在。為了進一步分析資本下鄉因子對農民生活質量的實際影響,我們利用兩步回歸的方法進行相關分析。第一,在不引入其余公因子的情況下,單獨考察資本下鄉因子與農民社會生活質量和個人生活質量間的關聯。結果表明,資本下鄉因子與農民社會生活質量及個人生活質量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β社會生活=0.567,Sig=0.000;β個人生活=0.680,Sig=0.006)。第二,在回歸模型中加入其余5個可能影響農民生活質量的因素,此時本文仍發現資本下鄉對農民生活質量有正向影響(β社會生活=0.087,Sig=0.032;β個人生活=0.075,Sig=0.013)。
五、農村資本下鄉的建議
(一)擴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吸引資本下鄉
各地鄉政府要積極吸收社會資本,積極探索并不斷完善投入機制,吸引工商企業資本進鄉,挖掘鄉村特色資源和優勢。同時確保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有序開展,積極向上級爭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加大農村硬化路、廣場等基礎設施資金投入力度,打好資本下鄉的基礎,進一步促進農民幸福指數的提升和收入增加。
(二)開發本地特色產業鏈,帶動農村居民致富
工商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應投資適合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特色化經營的農業領域,積極發展農業多種經營,促進產業的電商化發展。探索建立政府與社會工商企業合作共贏的發展路徑,支持工商資本進入農村生活性服務業。
(三)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在“資本+農業”的發展模式下,生產性服務業能夠順利“下鄉”,能夠加快矯正長期扭曲的工農關系,創新耕地選用、流轉模式,建立農業發展示范區,優化農民收入結構,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及返鄉農民再就業。
(四)政府積極引導,加強監督和管理
在資本下鄉過程中,農民處于信息弱勢一方,政府要加強對工商企業資本下鄉的資質、項目的監管和審核,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同時強化村民參與意識,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土地流轉、特色旅游產業建設等,謀求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及最大化效益,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同時,推動新農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祥云,趙曉峰.資本下鄉與"三農"發展的關系辨析[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6(1):69-76.
[2] 焦長權,周飛舟.“資本下鄉”與村莊的再造[J].中國社會科學,2016(1):100-116.
[3] 陳靖.村社理性:資本下鄉與村莊發展——基于皖北T鎮兩個村莊的對比[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0(3):31-39.
[4] 羅亞軒.工商資本下鄉對農村的影響[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2):175-176.
作者簡介:馬晨嬌,女,1996年5月生,湖北襄陽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4級本科生專業:旅游管理,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李嘉明,男,1997年9月生,湖南岳陽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4級本科生,專業:市場營銷,研究方向:市場營銷。
羅心宇,女,1996年8月生,湖南邵陽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4級本科生專業:工商管理,研究方向:企業經營管理。
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基金課題“資本下鄉對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影響的實證研究——以宜賓縣李場鎮大塔區、孝感市孝南區龍崗村為例”(項目編號:XDC20160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