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蘭
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節。黨的教育方針通過核心素養這一橋梁,可以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體要求,明確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領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學校開展了一系列的主題生態環保活動,不斷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生態意識。
活動一:廚余垃圾再利用
體育班的學生體能消耗大,家委會的家長會為這些學生在午休后準備點心,有水果、牛奶、糕點等,可這些生活條件優越的學生對這些“下午茶”卻百般挑剔,特別是水果,總是想著各種方法逃避不吃,還用他們自己收獲的信息反駁教師:“果皮有農藥,不適合我們吃!”面對著這些已經具有初步收集信息能力的學生,教師已不能隨便說一句就糊弄過去,于是,教師就和學生針對生活中的廚余垃圾——果皮進行一系列的活動。
1. 對果皮再用的調查。學生對果皮的了解有多少呢?通過調查問卷得知——學生對于有關果皮的知識知之甚少,有的甚至沒聽說過,對于果皮可以做成菜更是被當成笑話。
2. 觀看《果皮的妙用》微課。針對這樣的調查信息的反饋,教師制作了《果皮的妙用》微課并組織學生一起觀看。微課雖然時間短,但看看學生的反應:驚訝地張大嘴巴——略為明白的點頭認同——舉起雙手表示回家實踐。
3. 自己動手再用果皮。學生回到家,紛紛親自動手實踐。用香蕉皮擦皮鞋、用橙皮絲做蛋糕、用蘋果皮擦水龍頭……不僅如此,學生還在班級群交流方法,在父母的朋友圈分享自己再用果皮的過程,還制作了手抄報,用精彩照片、稚嫩文字記錄自己的收獲。
4. 再次做問卷調查。經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對于果皮的認識有多少呢?教師對學生再做一次問卷調查,從問卷中,初步了解到學生愿意改變自己浪費的壞習慣,愿意對生活中可循環再用的物資都嘗試循環再用,更加愿意將節約能源的生活方式與家人分享,并向家人和朋友傳遞環保的生活理念。
活動二:走出校園,走進社區
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參加社區開展的環境保護活動,通過不同方式向群眾宣傳環保知識,節約水電、節約用紙,美化、綠化、凈化校園。在這些活動中,學生不怕臟、不怕累,認真仔細地清除垃圾、除塵,同時也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否定并批判了污染環境、破環生態的不文明行為,促進全社會都來保護生存環境。這些活動的開展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擴大了社會影響。一名學生影響一個家庭,一個家庭輻射一個小社區,凈化了環境,提高了文明素質,帶動和影響家庭、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
活動三:“海綿城市”進校園
2013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強調:“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為了讓學校的全體學生能增強環保意識,學校把新一代“海綿城市”引入校園。“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九月開學的第一天,當學生沿著校道走進校園的時候,發現學校煥然一新。原來在暑期,區建設水務局會同街道、設計單位等進行了多次溝通探討,鑒于學校地處地勢較高的位置,校園房屋、道路規整,具備實施海綿要素建設的條件,且具有很高的教學價值,區建設水務局在街道和學校的大力配合下,對花基和素混凝土道路進行了改造,布置生態滲水溝、砌筑階梯式花基、新建嵌草廣場、改造道路透水鋪裝。具體措施體現了“滲、滯、蓄、凈、用、排”的設計理念,有效減少了下雨天路面積水的問題,緩解了城市內澇,改善了城市水環境。同時,改造后植物層次分明、色彩豐富,文化石花基與學校環境相得益彰,紅色透水磚路面生態環保,既有景可賞,又有平臺可供休憩。學校為了增強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除了在課堂上、活動中進行教育,也在平時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海綿城市”的這些改造,學生天天都在感受著,環保的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中。
在活動的實施中,我們始終秉承著“共同成長、立足課程、深化認識”的理念,遵循從“生活經驗—形成技能—提高素養—改變思維方式”的人才培養模式,讓環境教育與學生的綜合素養相融合,讓環保成為他們的自覺行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