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荷蘭版畫大師埃舍爾就像一名施展了魔法的魔術師,在其自己制作的迷幻世界中天馬行空,作品中呈現的造型藝術給我們展現了其幽默、風趣、魔幻的獨特風格。嚴謹的思維構建起感性的圖形,用其獨特的視覺語言啟發和影響著當代視覺藝術設計。
【關鍵詞】 埃舍爾 矛盾空間 紀念碑谷
埃舍爾,荷蘭科學思維版畫大師,20世紀畫壇中獨樹一幟的藝術家。出生于荷蘭呂伐登市。21歲進入哈勒姆建筑裝飾藝術專科學校學習三年,受到一位老師馬斯奎塔的木刻技術訓練,他強烈的藝術風格對埃舍爾之后的創作影響甚大。[1]
埃舍爾的作品向來是獨樹一幟,自成一格,人們往往難以將他歸類到某個藝術流派。他的版畫作品都源于悖論、幻覺和雙重意義,他努力追求圖景的完備而不顧及它們的不一致,或者說讓那些不可能同時在場者同時在場。而對于他的作品,普通人往往不得其門,但說到埃舍爾,首先讓人聯想到的就是“迷惑的圖畫”。明明是向二樓上去的樓梯不知為什么卻返回到了一樓,鳥兒在不斷的變化中不知什么時候卻突然變成了魚兒,這些圖畫就是埃舍爾所描繪的幻想的自足而豐富的世界,它具有不可思議的魔力,征服著人們的心靈。從他的作品可以看到,那獨特,新奇的視覺方式,引人深思的視角,嚴謹,理性的思維方式,以及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既有數學的哲理性,又有著藝術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正是我們當代視覺藝術設計所要學習的。他獨特的畫風很長一段時間不被美術界認可,而如今已經在世界范圍內確立了其不可動搖的地位。
而其中做著名的當屬他的“矛盾空間”理論了,矛盾空間的主要特點是將多個視點空間共存于同一個畫面中,不同的空間中的物象,在巧妙的視點轉換下矛盾地結合并構成一體,把兩個原來不屬于同一類空間的物象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由此產生特殊的視覺效果。矛盾空間打破了人們固有的觀察模式,不是在追求畫面邏輯思維的合理性。[2]埃舍爾的矛盾空間設計原理是利用了人類視線不斷的轉換與交替的特點,使得人們觀察時在二維空間的基礎上呈現出了三維立體的景象,而這些景象又是模棱兩可來回交替的。[3]
埃舍爾的矛盾空間所表現出來的景象不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他在平面設計中并沒有遵循透視原理的原則,只是使人們在觀看時產生光影錯亂的視覺感受,隨著視線的改變,人們所看到的事物的輪廓也有所不同。他的作品多是矛盾空間理論的展現,例如他的作品《上行和下行》中,上行的僧侶始終不變的向上行走,而下行的僧侶始終不變的向著下行的方向行走,按照人們的常規理論來分析,每一行的第一個僧侶與最后一個僧侶是永遠不會碰面的,而作品中視覺感受到的效果卻是他們可以碰上面,并且這種現象毫無違和感,他的作品中多數展現了這種景象,這也就是埃舍爾矛盾空間理論的呈現。根據這一理論,他創作了很多三維空間的幻想作品,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例如《瀑布》,畫面中瀑布傾瀉而下,本以為水會沿著渠道流向出口,仔細看你會驚奇的發現,水又流向了瀑布的出口,這是多么不可思議的一幕,但出現在埃舍爾的作品中,又讓人覺得理所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獨特富有想象力的作品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和喜愛,而“紀念碑谷”這款游戲的風靡,又讓人再次認識了自稱“圖形藝術家”的荷蘭版畫大師埃舍爾。《紀念碑谷》這個游戲最吸引人的部分,就是其視覺錯覺的場景設計。《紀念碑谷》的制作人 Ken Wong 說,正是埃舍爾的名作《上升與下降》激發其靈感,也正是這些奇妙的、讓人難以琢磨的場景,讓很多玩家欲罷不能,反復玩《紀念碑谷》,甚至手機內存不足時,都舍不得卸載。
在玩“紀念碑谷”這款游戲時,很多場景會讓你感覺仿佛置身在迷幻世界中,讓玩家無法自拔,其實這種迷幻感都是來源于埃舍爾那些產生視覺錯覺的作品。在那些場景中,你會看到很多埃舍爾作品的影子,例如那些典雅的廊柱和屋頂,都與埃舍爾名作《觀景樓》如出一轍。迷宮中的烏鴉與艾達公主的形象,靈感也來自于埃舍爾的《另一個世界》、《變形記》系列等。包括最后群鳥飛起的畫面,都似曾相識。
在當代視覺藝術設計中,矛盾空間這種反常規的設計無論在視覺生理,心理上都給觀看者帶來了無與倫比的強烈震撼。也拓展了當代視覺藝術設計者的想象空間。他擅長把疑惑留給人們,例如《畫廊》這幅作品,仿佛自己置身于畫廊之中,又仿佛是畫廊中的一幅作品,這是一個激發人們思考的問題,“我是這個世界的演員?還是觀眾?”畫面充滿了思辨的意味。
而除了風靡一時的游戲,埃舍爾作品的影響還不止于此,日本著名平面設計大師福田繁雄有很多作品就是對埃舍爾作品的借鑒,可見一種好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手法可以帶來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藝術創作。
埃舍爾的作品給我們啟示是顯而易見的,在藝術的創作中,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手法缺一不可,需要將二者緊密結合。埃舍爾說:“有時,我因為不能以視覺符號表達它們而感到焦躁、沮喪。與那些思緒相比,我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失敗的,甚至,連他們的一角都表現不出來。”[4][5]的確,與豐富的想象力相比,藝術所能表現的極為有限。我們去研究,模仿他作品,不是為了把他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手法作為模仿的范式,而是要從中感悟那不同常規的思路、培養創新能力,體會視覺藝術創造的無窮魅力。
【參考文獻】
[1] https://baike.so.com/doc/2588498-2733409.html
[2] 楊靖,矛盾空間在超現實繪畫中的表現與意義[J],河南,2010.
[3] http://www.lishiquwen.com/news/90339.html.
[4] 布魯諾·恩斯特,《墨鏡——埃舍爾的不可能世界》[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8頁.
[5] 孫蕾,從埃舍爾作品看表現形式和創意[J],藝術與設計,2011.
作者簡介:張嬰(1993年-03月-08日)女,漢族,浙江寧波人,浙江理工大學,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商業插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