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龍
摘要: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強調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多元化,強調課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運用,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教材知識與實踐的相結合,以此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開放式 課程資源 鄉土課程
地理是一門教材內容豐富,知識量大,趣味性強的學科,而且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對地理學習興趣不濃,教學質量不理想的實際情況。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強調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多元化,強調課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運用,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教材知識與實踐的相結合,以此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聯系生活實際,開放式學習地理知識
對學生來說,掌握復雜的地理特征和抽象的地理現象是比較困難的,也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聯系實際,讓學生知道在我們身邊就有許多的地理現象和地理原理,并結合身邊的這些地理現象和地理原理進行教學,使學生感到學習地理的必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好地理的信心。“從生活走向地理,從地理走向社會。”它說明了教學應聯系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去探究和理解地理知識,使學生豈會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源于生活。反過來,很多的地理知識作為常識性的知識廣泛的應用于我們的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地理知識延伸到更廣泛的生活實踐中,拓寬學生掌握的知識點。例如,“地球的公轉”這節內容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教師在講解這個內容時,可以根據學生在不同季節對晝夜長短變化的切身感受,說明太陽的直射點在那里,“這時南北那個半球獲得的太陽照射多?”“為什么我們這里的冬季那么長?”“晝夜平分是,太陽直射在那里?”“是什么時間?”同時,教師結合本地的時事熱點展開教學,因為熱點問題影響百姓生活,也是學生所關心的。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資源,開發開放式課程資源
多媒體教學利用幻燈片、電影、視頻等與網絡資源相結合來幫助學生認識復雜的地理事物。多媒體能創造出有趣的情景,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讓學生進入一個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學習氣氛中,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還可以讓呆板的文字內容通過幻燈片、過程演示、視頻來讓學生觀察整個變化過程,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討論,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體現了開放式課堂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引導作用,使教與學有機的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例如講解“黃河下游——地上河”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動畫演示片來讓學生了解地上河形成的過程,接著播放黃河在中上游攜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的視頻,說明黃河泥沙年復一年的在下游沉積,不斷的抬高河床,最終形成“地上河”。再如月亮圓缺的變化過程、四季的形成變化等,像這些復雜的地理知識利用多媒體形象的展示出來,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開放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學內容的開放,書本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教材也不是教師教學的唯一內容。與傳統的教學資源相比,網絡資源以其海量的資源量有著絕對的優勢,巨大的資源量也為學生拓展知識面,尋找到學生的學習興趣點提供了可能。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課前或課后圍繞教學內容在互聯網搜集相關的一些資料,作為對教材內容的拓展。例如學習“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時,教師播放環境破壞所導致的自然災害危及人類生存的視頻資料和數據,聲情并茂的解說、觸目驚心的數字、震撼人心的情景使學生們神情嚴肅甚至眼含熱淚。學生們情緒激動,思維活躍,在討論中踴躍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為良好課堂教學打下了基礎。
三、開發鄉土課程資源
因地理知識普遍存在于我們身邊,因此開發鄉土課程顯得很有必要。因為學生對家鄉有著特殊的情感,有渴望了解家鄉的地理事物的求知欲,這有利于調動學習積極性。學生對家鄉的地理情況有著不同程度的了解,有利于多渠道,多方位的了解家鄉的地理知識,增加知識的開放式。同時,學生對家鄉的變化親力親為,耳聞目睹,有利于對地理知識特別是人文地理知識的掌握理解。教師應會同學校加強與社會各界的聯系,尋求合作幫助,借助和挖掘所在地區的主要地理事物、地理景觀、地理特征、地理問題,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開設一些切實可行的小規模的活動課、實踐課,建立開放性的地理課堂。
我們家鄉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民族聚居區,具有濃郁的伊斯蘭民族特色和風情,自然景色秀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人文景觀星羅棋布,地理特征明顯,這些都可以開發成很好的鄉土課程資源。讓學生走進大自然,開展參觀、旅行,了解自然人文景觀,了解地形地貌特征;帶領學生參觀動物園、植物園、氣象臺、農貿市場等了解本地的氣候、動植物特征;通過調查、參觀規劃館、發展成就展等了解城市的布局、人口布局及變遷等情況。邀請相關專業人員就當地的環境、氣候、資源、人口等現實性地理問題進行講座、座談。教師收集制作本地的巖石、礦物、動植物等標本教具,整理社會發展及人文地理方面的資料向學生介紹。還可以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自己動手測量、觀察本地的地理特征。如講到氣候部分時,要求學生測算一天的日平均氣溫;講到交通時,站在馬路邊數一數一分鐘的車流量;講到少數民族分布時,調查本班或本校的少數民族及人數。對于教材內容上的各個知識點,教師在學期快要結束時,可以結合本地實際,將這些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本地的地理概況的小報告。教師可以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個小組,選出小組長,將小組長任命為本地的環保局長、國土資源局長、水利局長、人口局長等,局長帶領小組成員通過報紙、網絡、電視新聞等收集各自范圍內的地理資料,最后將這些資料匯集整理出來,形成本地地理概況,這樣既鞏固了教材上的知識點,了解了本地地理知識,又加深了熱愛家鄉的情感。
總之,開放式課堂的目的在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的學好地理知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高俊昌.試論近幾十年我國中學地理教材的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