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冠生
吃魚謹防組胺中毒
□文/馬冠生
魚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不僅是家里餐桌上的常客,逢年過節、大小宴席,魚也都是不可或缺的重頭菜。因此,有關魚的消息格外受到關注。日前有報道稱,澳大利亞要求對魚類做組胺檢驗和風險分析。大家不免警覺起來,組胺是什么東西?為什么要求檢驗?
組胺屬于一種生物胺,廣泛存在于人體組織中,是自體活性物質之一,由體內的組氨酸脫羧基形成。體內的組胺主要以無活性的結合型儲存于組織的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中,當機體受到理化刺激或發生過敏反應時,可引起這些含組胺的細胞脫顆粒,導致組胺釋放,與靶細胞上的組胺受體結合,從而產生生物效應,包括毛細血管擴張、血壓下降、支氣管痙攣、頭痛、腹瀉、皮疹等一系列過敏癥狀。

除了來自身體內的組胺,一些食物中也含有組胺。食物中的組胺最主要來源于魚類,由微生物分泌的組氨酸脫羧酶將魚體內的游離組氨酸降解產生。如果吃了組胺含量高的魚類,也可引起與機體過敏反應相似的中毒癥狀。
魚類與畜禽肉相比更易腐敗變質,魚體一旦死亡,自身組織中含有的酶就會使魚體發生自溶作用,使組織慢慢分解,魚體也會由死后的僵直狀態逐漸變軟。隨后,附在魚體上的一些細菌迅速繁殖,分泌多種酶類,分解魚肉組織的蛋白質和脂肪,其中某些細菌分泌的脫羧酶可使氨基酸脫羧基而產生生物胺類物質。組胺便是這些生物胺里毒性較強的一種,由組氨酸脫羧形成。
由于組胺是細菌分解魚肉中氨基酸的產物,因此其含量可以反映魚的新鮮程度。當魚體不新鮮或腐敗時,魚體污染的細菌增多,產生組胺往往也較多。
人體攝入過多組胺會發生中毒。組胺可引起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強及支氣管收縮,導致一系列臨床癥狀,包括臉紅、頭痛、心慌、胸悶、腹瀉、血壓變化甚至休克等,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世界各地尤其沿海地區組胺中毒事件時有發生。

一旦發生組胺中毒,應及時進行催吐、抗過敏等對癥處理。
組胺的產生需要兩個條件:游離組氨酸和產組胺的細菌。鮐魚、鲹魚、竹莢魚、鯖魚、鰹魚、金槍魚、秋刀魚、馬鮫魚、青占魚、沙丁魚等青皮紅肉的海水魚,體內含有豐富的游離組氨酸,并存在產組胺的微生物,在適宜條件下極易產生組胺,屬于高組胺魚類。
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鮮、凍動物性水產品》(GB 2733-2015)規定,高組胺魚類每百克中組胺含量不得超過40毫克,非高組胺魚類每百克中含組胺不得超過20毫克。
魚類最關鍵的是“新鮮”。組胺是在細菌分泌的脫羧酶作用下產生的,隨著魚體腐敗加重,組胺含量明顯上升。常用的魚類烹調方式,如清蒸、紅燒等,降低組胺的能力有限。所以,腐敗的魚即使加熱吃依然可能中毒。
購買的魚要及時吃,如需儲存,應放在低溫環境中。在低溫條件下,細菌生長緩慢,脫羧酶活性也較低,有利于減緩腐敗過程和組胺生成。特別是在細菌最愛的炎炎夏日,一定要注意正確保存食物。
冷凍魚的解凍方式對組胺含量也有影響,一般置于冷藏條件(4℃)下緩慢解凍有利于減少組胺產生,同時可以較好地維持魚肉組織結構,減少汁液流失,保持良好口感。
容易產生組胺的青皮紅肉魚類,更需要確保新鮮,存放前徹底刷洗魚體、去除內臟,烹調時加入少許醋,可有效降低組胺含量。
編輯/賴瑞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