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應艷新 何富樂 浙江中醫藥大學
讓音樂舒緩你的悲傷
□文/應艷新 何富樂 浙江中醫藥大學

“本性好絲桐,心機聞即空。一聲來耳里,萬事離心中。”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好聽琴》中所賦之詩。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以及物欲的無限膨脹,如何守住自己的內心、保持心情的恬淡成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面對越來越大的社會壓力與人生不如意,比如就業競爭激烈、人際關系緊張、工作任務繁重、家庭不和諧等等狀況,人們難免會出現一些不良情緒。人有七情,一定范圍內的喜、怒、憂、思、悲、恐、驚實屬正常情志,但凡超出一定范圍,易損傷人體健康。經調查發現,七情中的悲這一情緒則較為多見。《上古天真論》中有言,“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 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因此,擁有一個良好的情緒對養生而言意義非凡。
自古以來,調適不良情緒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服用中藥、導引、鍛煉身體等等。其中,中醫音樂療法正越來越受歡迎,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該如何正確地讓音樂來調節我們悲傷的情緒呢?
所謂悲傷,是指一種負性情緒,通常指由分離、喪失和失敗引起的情緒反應,包含沮喪、失望、氣餒、意志消沉、孤獨和孤立等情緒體驗。悲傷程度取決于失去的東西的重要性和價值大小,也往往依賴于主體的意識傾向和個體特征。比如說親人的死亡、失業、考試沒考好、婚姻不順利等等煩心事,如果不能很快得到調整,就會一直很煩惱,會有沮喪、遺憾、難過的體驗。一旦超過一定程度,悲傷就會對人的心理造成傷害,持續的情感低落、哭泣、活動能力減退往往不僅使人感到孤獨、失望、無助,甚至會引發臨床抑郁,同時也會直接損害人的身體,削弱個體的免疫功能,使人更容易患上各類疾病。
中醫上講,七情與人體臟腑有著密切的聯系,一定范圍內的情志活動是正常的,有利于氣血調和,有利于人體健康,但若活動太過則會引起氣血逆亂,臟腑失和,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疾病。《陰陽應象大論》中歸納了五志對應五臟的關系,指出“悲傷肺”。肺在志為悲,若過度悲傷可使肺氣郁結,意志消沉,久則使肺氣損,故《素問·五臟生成篇》中說,“諸氣者,皆屬于肺”,指出肺是五臟中與氣關系最為密切的臟器。肺主氣、司呼吸,在五行屬金,在志為悲。悲傷過度會損傷肺的功能,使得呼吸氣短、肺氣不足。《皇帝內經》也指出“悲則氣消,悲哀太深則胞絡絕,故致失生,竭者絕之漸,絕則盡絕無佘也。”因此中醫認為,持有悲傷情緒常常引起肺藏失和,引起人體身心疾病。
所謂音樂,即是歡樂、悲哀、憂郁、幽默、憤怒等情緒以聲音形式的體現。《黃帝內經》把中醫理論同音樂療法相結合,為中醫音樂治療理論奠定了理論基礎。《靈樞·經別》曰,“內有五臟,以應五音......外有六腑,以應六律,六律建陰陽諸經......此五臟六腑之所以應天道者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肺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可見音樂與人體臟腑以及人的情緒是密不可分的。情志偏頗會導致氣機不暢,臟腑失調,繼而陰陽失衡,變生疾病。而音樂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王冰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注曰,“角謂木音,調而直也。徵謂火音,和而美也。宮為土音,大而和也。商謂金音,輕而勁也。羽謂水音,沉而深也。”因此音樂通過其音律,與氣相合,對人體氣機產生影響,從而調節人體健康狀況。古人尤其重視音樂對情志的治療,并指出音樂具有宣泄情緒、轉移負性情緒和調心養性的作用。嵇康在《琴賦》中提到,音樂“誠可以感蕩心志,而發泄幽情”。可見音樂使人志暢情舒,樂觀豁達,所以音樂也是能夠用來調控情緒,治理疾病的。因此在情緒調控中根據不同類型的悲傷,分別使用不同的音樂,能發揮一定的調節作用。

中醫將悲傷的證型分為許多種,其中較為常見的為腎氣不足、肺氣虛、心脾氣虛、心氣虛、肝氣郁結等等,針對以上幾種不同證型,將介紹一些不同的音樂。
●肺氣虛 肺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故肺氣不足則為悲。肺氣虛的人常有咳喘無力、音聲低怯等表現,可以在15:00~19:00聽聽商音的代表曲目,如《陽春白雪》。肺氣需要滋潤,這首曲子曲調高昂,包括屬于土的宮音和屬于火的徵音,一個助長肺氣,一個平衡肺氣,再加上屬于肺的商音,可以通過音樂把你的肺從里到外徹底梳理一遍,同時又補益肺氣。
●腎氣虛 腎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肺金為腎水之母,腎不足上累及肺,而致悲傷。腎虛的人常有腰膝酸軟、精神萎靡等表現,可以在7:00~11:00欣賞《昭君怨》《梅花三弄》《塞上曲》等曲目,其舒緩合宜的五音搭配,能振奮先天之氣,產生源源不斷的能量,從而疏通腎經,強壯你的腎臟。
●心氣虛 心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故心氣不足則不喜,不喜漸為悲。心氣虛的人常有胸悶氣短、自汗等表現。可以在21:00~23:00 欣賞徴音的曲目。 徴音可入心經,并疏導小腸經,使人血脈通調,心神和諧。徵音的代表曲目有《喜相逢》《百鳥朝鳳》《紫竹調》等,聞之可改善神不守舍、心煩氣躁等現象,讓心處于沉穩、和諧的狀態之中,從而助于守心神,養心氣。心氣足則喜,喜勝憂,則不悲。
●脾氣虛 脾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土生金,土虛不能生金則為悲;脾在志為思,思慮頗多亦致悲憂。脾氣虛的人常有納少腹脹、肢體倦怠等表現,脾虛之人則可于飯時或飯后一小時內聽聽商聲之樂,代表曲目有《秋湖月夜》《十面埋伏》等。宮風格悠揚、莊重、肅穆、沉靜,如“土”一樣寬厚、結實,可入脾經。脾為生氣之源,脾氣足則周身之氣足,氣足則不易悲觀消沉,不易悲傷難過。

●肝氣郁結 肝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肝氣郁結時周身氣機不暢,往往表現為脹悶疼痛、情志抑郁。此時可在每天晚上19:00~23:00欣賞角調式音樂,代表曲目有《胡笳十八拍》等。角音多由簫、竹笛、木魚等樂器演奏,其風格舒展、悠揚、深遠,好似枯木逢春,萬物萌生,具有“木”的特性,因此可以入肝膽之經。尤其是笛子,其聲悠揚,使氣得舒,舒則不憂,也就不會那么難過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好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沒有大喜大悲。保持情志的穩定,減少對臟腑的刺激,那么也就更容易保持健康。出現悲傷情緒時,可以試著聽聽以上音樂,來調節心情,穩定情緒。
編輯/趙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