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靜
【摘 要】獨立學院是我國近年來在高校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的辦學模式,這種高校與企業合作辦學的新形式,使得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有了更多的創新性和可能性。“工匠精神”是獨立學院提升辦學質量的軟實力,目前,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在敬業、專注、毅力、耐心、創新等精神特質教育中處于弱勢,因此,如何能在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加強“工匠精神”培育顯得尤為重要。
【Abstract】Independent college is a new mode of running a school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new form of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makes the training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more innovative and possible. "Craftsman Spirit" is the soft power of independent colleg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hool running. At present,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dedication, concentration, perseverance, patience, innovation and other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is in a disadvantaged position, Therefore, how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關鍵詞】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工匠精神
【Keywords】independent college; applied talents; craftsman spirit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9-0117-03
1 引言
中國是一個傳統手工業大國,世界博物館內珍藏的中國青銅器、漆器、瓷器、絲織品無不證明了中國古代的制造水平。但是在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企業過分追求即時利益,放棄了產品的品質,一味地通過營銷來賺取利益,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我們的“工匠精神”被遺失了。而由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下的中國正在覺醒,“工匠精神”這個詞的提出,為今后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指明了方向。獨立學院作為為企業輸送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應該將培育工匠精神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1]。
2 工匠精神的狹義內涵和廣義內涵
從狹義來講,提到“工匠”,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如木匠、瓦匠、鐵匠、皮匠等等從事手工造物和勞作的技藝精湛的匠人。而他們身上的“工匠精神”指的便是對自己所生產的產品精雕細琢、追求極致的精神。在歐洲一些國家“工匠精神”是制造業的靈魂,在中國古代,蔡倫、張衡、魯班等人身上無不體現了工匠精神,工匠們專心致志,互相切磋技藝,在不斷討論改進技藝和設計過程中,日積月累形成了一種刻意求新求精的精神,這就是工匠造物精神的內核。
從廣義上來說,“工匠”實際上是一切造物的所有勞動者。在現代中國,“工匠精神”的廣義內涵更加豐富,一方面代表了工匠們對自我價值實現的執著追求,另一方面代表了工匠們對工作認真負責、對產品精益求精,對工藝不斷創新、對設計獨具匠心、對品質執著堅守的一種職業精神。也可以說,“工匠精神”其實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部分,它包含了尊師重教的師道精神、一絲不茍的制造精神、 求富立德的創業精神、 精益求精的創造精神、 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淡泊名利的學者精神等精神特質。工匠精神不唯“工匠”所獨有,它是人類通過不斷學習、創新所積累的一種能夠把工作做好的基本態度和精神保證。
3 培育工匠精神的時代意義
“工匠精神”是打造“制造強國”戰略的人才基礎 ,是我國經濟步入轉型升級攻堅期和迎接質量時代的需要。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被中央領導人多次提出和強調,并且已經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規劃》中,這是一次國家行動,更是時代的呼喚。“工匠精神”作為一種文化基因和精神傳承,為各行各業所必需。
3.1 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需要培育“工匠精神”
過去的幾十年,中國靠人口紅利、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我們都知道,中國是制造大國卻不是制造強國。中國制造正面臨內憂外患,一方面,我們跟其他國家相比的人口紅利優勢正在消失,中國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除此之外,國人們對進口產品的過度追捧,也說明了在產品質量和自主創新等方面,中國制造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存在著明顯差距。另一方面,國際社會對中國工業品低價傾銷的指責和歐洲國家的中國威脅論不絕于耳。
工匠精神是強國戰略的精神支柱,是制造業的靈魂和軟實力。要想實現由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一系列跨越,必須發揚工匠精神,只有培育出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國工匠,才能完成制造業轉型升級這個緊迫而艱巨的任務[2]。
3.2 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培育“工匠精神”
目前我國經濟存在循環不暢以及重大結構性失衡的問題,主要原因是供給側質量不高,無法達到需求側要求的標準,導致了需求受到壓抑和外溢。因此,目前我國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在于提供有效供給,淘汰落后產能,加強技術創新,滿足市場真實需求,用改革的辦法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提“工匠精神”,誰能提供好的產品,誰就能贏得市場。只要我們提高產品質量和安全性,讓消費者放心,就可以提高潛在經濟增長率。所以,弘揚工匠精神,也是供給側改革、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endprint
3.3 企業的長遠發展需要培育“工匠精神”
網上曾流傳一組數據:數據一,歐洲和日本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為12.5年,市場競爭激烈的美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也能達到8.2年。而在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確只有3.7年,其中小微企業的壽命不超過3年。數據二,在福布斯 “2016年度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中,中國企業無一入榜,而在其另一份 “2015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的榜單中,中國卻有十幾家企業都進入了100強。這說明,中國企業數量很多,但是能真正做大做強,經久不衰卻鳳毛麟角,能享譽全球的也屈指可數,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國企業缺乏工匠精神。
企業要追求長遠發展,其核心問題不再是追求業務擴張,而是產品品質的比拼,實質就是企業精神與文化的比拼。企業之間的競爭取決于不是簡單的人財物的疊加,一個企業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大潮中站穩腳跟,要打造老字號品牌,建設龍頭企業,做到基業長青,只有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贏得用戶、贏得信譽、贏得市場、贏得企業發展的先機。
3.4 社會個體的成長需要“工匠精神”
古今中外,很多優秀卓越的人身上都有工匠精神的縮影,《莊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古代圣賢孔子、日本的壽司教父小野二郎、小米創始人雷軍、《戰狼》的導演吳京,格力董明珠等等,事實證明要想成為一個卓越的人,成為一個行業的佼佼者,“工匠精神”必不可少。
在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我們幾乎每天都能在電視或者網絡上看到一些制假造假、貪污腐敗的新聞。生活中,很多人只想著買彩票一夜暴富,對工作敷衍了事;很多身處大學校園的莘莘學子不專心學習,卻貸款炒股。多數人對“工匠精神”并不理解,他們每天羨慕別人的風光,卻不知風光背后的付出。其實工作就是一種修行,只有具備吃苦耐勞的干勁兒、堅定踏實的沖勁兒、精益求精的韌勁兒,敢于創新的闖勁兒,才能成為行業里面的專家,才能從眾多個體中脫穎而出,才能在工作崗位上干出一番事業。當前我們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國家需要我們每個個體都能發揚“工匠精神”,做最好的自己,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
4 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工匠精神培育
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工匠精神”。與國家發展同向偕行,承擔社會責任,是獨立學院的時代使命。
4.1 營造良好氛圍,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空氣
在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應用型人才方面,獨立學院有其機制上的優勢:在實行全員聘用制的情況下,人員能進能出,職位能升能降。因此,要培育“工匠精神”,關鍵還是要將工匠精神滲透在學院日常管理工作中,進一步強化轉型意識,憂患意識和服務意識,盡快從“工匠精神”的滲透中把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建立起來,不斷提升人才的軟實力,增強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獨立院校要抓住高等教育改革的機遇,立足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明確學生的職業定位,強化生涯規劃意識,增強應用型人才的敬業觀、專業觀、職業信念和理想信念,以“工匠精神”貫穿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國家培養出具有專業知識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3]。
4.2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土壤
要想培育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這種模式下培養的學生綜合素質較高、技術應用能力較強,不僅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還具備較強的實踐技能,能將“知”和“做”有效結合。要完成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必須調整課程體系,將課程教學和能力培養真正做細做實,必須建立多行業、多領域的實習實訓基地,把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科技競賽等活動與專業知識和理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為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更大的舞臺和更肥沃的土壤。
4.3 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陽光
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社會經常稱教師為“教書匠”,既為匠人,就更需要具備匠人精神,做學生思想的引路人。
“校園無小事,事事皆教育。” 獨立學院要利用自身體制的優勢,改革教師任用考核體系,引進“雙師型”、“雙能行”、“雙師雙能型”教師,將是否具備“工匠精神”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依據。國家的教育事業固然需要大教育家,但更需要的是大量一線教師。教師要重拾工匠精神,這是我國時代精神的需要。不是每個教師都能成為偉大的教育家,我們必須腳踏實地,從點滴做起,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做一個踏踏實實的“教書匠”,在教學中逐步滲透“工匠精神”,讓學生養成自我驅動型的學習機制,實現思想境界和實踐能力的飛躍。
4.4 加強校企合作,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養分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靠長期工作實踐積累,還要靠企業文化的熏陶。獨立學院需要不斷拓寬校企合作平臺,深化校企合作,立足應用型人才培養途徑,搭建工匠精神培育的實踐平臺,拓寬校企合作范圍與途徑。一方面,以校企協同育人的方式,邀請企業參與到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方案的制定,共建特色課程;另一方面,根據企業需求,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去企業實習,感受企業文化,實行訂單式培養,嘗試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彈性學習等模式,將學校與企業深度融合、專業與產業深度融合、產教深度融合,強調“以德為先”、“德藝兼求”的“工匠精神”,引領廣大學生從企業的生產、服務、管理中感悟愛崗敬業的精神、增強職業認同感,提高學生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周如俊.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與“轉軌”策略—基于“中國制造2025”視域[J].職教論壇,2016(10):26 -32.
【2】李夢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養:訴求、價值與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16(11):66-71.
【3】張旭剛.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戰略訴求與創新轉換—兼論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改革的推進策略[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