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
自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后,“創業”一詞近兩年又重新成為香港新一代年青人的熱門搜索詞。香港投資推廣署公布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因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受創業精神,2016年香港技術性創業型公司增加了24%,香港本土出身的初創企業家亦有上升趨勢。
香港創業困難多多
“在香港,創業是—種高風險活動,‘死亡的機會是百分之九十九!”2015年9N,在香港初創企業培育比賽中,手機程式開發公司Innopage創辦人李勁華曾這樣說。李勁華在香港創新科技業界相當有名,40歲的他希望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驗。“可能你會覺得我很‘戇居(傻),但我希望建立香港的創業文化,總要有人踏出第一步。”
“全世界創業都難,但香港創業特別難!就算能拿到政府資助,也不知道能交幾個月房租?”創業者李建熹曾這樣抱怨道。他租下觀塘一個工業大廈單位,在天花板掛滿吊床,讓附近的打工仔可以抽空過來偷睡一會,每小時只收48港元。在開業的第一個月,生意還不錯,每天都有30個客人。選址觀塘工廠區開業,是因為該地區的租金比較“便宜”。不過,對于不少創業者來說,這個租金依然不低。“創業難,最難是租金。租用偏遠的地方,租金或許比較便宜,但很難讓人知道我們的存在,從而要付出更多宣傳費用。但即使是這樣,現在生意額只能令我勉強交租。沒有cash flow(資金流),財政沒有彈性,很難再嘗試新東西。”
也因此,不少媒體此前曾指責香港的老一輩創業者如李嘉誠等壟斷了當地的房地產市場,導致商務成本高企,客觀上阻斷后輩們創業崛起的道路。
此外,在香港的社會觀念中,港人更傾向于尋找金融業和地產業中的穩定職位,而相對排斥要承擔巨大風險的創業領域。這種社會文化同時也桎梏了年輕人,致使香港在很長一段時間被視為“創業荒漠”。
本土初創公司增兩成
不過,在新一代技術革命的推動下,香港在人才、資金和外部環境方面,對年輕的創業者重新顯現出了吸引力。
香港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表示,香港目前面對諸多挑戰,比如傳統支柱產業的競爭力受到互聯網經濟的挑戰,缺乏香港本地的生產基地,以及面對與鄰近經濟體和內地城市的競爭。
但楊偉雄同時指出,香港也有自身的優勢和機遇。香港有世界級的大學與優秀的科研人才,能夠吸引環球頂尖人才的加入;良好的戰略位置,鄰近中國內地龐大的市場;“一國”和“兩制”優勢的結合;健全的法律制度及司法獨立,良好的國際信譽,以及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先進的資訊及通訊科技基礎設施和城市管理;港人仍擁有制造業的經驗、能力和知識。
香港投資推廣署署理署長吳國才介紹,截至2016年8月,香港初創企業數字達1926間,較2015年同期上升24%,當中600間是非本地初創公司,以中國內地、美國及英國為主。據悉,香港本地初創企業占比由2015年的50%上升~2016年的62%。按業務范疇劃分,主力做信息、計算機及科技的初創企業占比最大,達401家,按年增加128家或升46.9%;緊隨其后為電商、供應管理及物流科技,共有249家,較去年同期多107家或升75.4%。此外,去年更首次有初創企業涉足較新及冷門的業務,包括生物科技、智慧城市及零售科技等。
吳國才表示,樂見香港本土出身的初創企業家不斷增加,數據亦反映愈來愈多初創企業駐足香港,拓展國際市場業務。他有信心今年本港的初創企業數量可維持雙位數增幅,并期望今年全年可吸引400家海外企業來港發展業務。
創業環境越來越好
香港的創業環境近年來發生了哪些變化?2001年,為促進香港科技持續發展,香港特區政府全資打造了香港科技園,為科技企業搭建發展平臺,目前已培育數百家初創企業,吸引世界頂尖企業入駐。
自2013年起,香港政府陸續推出“創新科技基金”、“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香港青年創業培育計劃”……梁振英曾反復表示,2015年是香港創科的開局之年。創新及科技局和香港科學院先后成立,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香港科學園設立全球第一個海外修復醫學研究中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也宣布在香港成立首個海外創新中心。
為了激勵這些充滿創意和夢想的年輕人,香港政府聯合國家網信辦、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等,創辦頗具規模的“國際創客節”,幫助香港年輕人連接海內外資源、發掘行業機遇,至今已舉辦兩屆。
去年12月的香港國際創客節開幕式上,香港特首梁振英表示,2016年香港特區政府投放了180多億港元支持創新創科,運用20億資助大學中下游以及研發。他還表示,香港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平臺,有能力成為內地和世界的超級聯系人,推動香港金融投資機構和創客與世界的交流。
在香港政府專為初創企業設立的網站內,詳細列明了所有可提供支援服務的機構和項目,包括7所聯絡機構、30項政府培育計劃、24類融資/貸款方案,以及59個遍布港九的孵化器和共用工作空間等,全年開放申請。
同時,業界也于近年在香港推出多個扶植初創企業的投資計劃,包括阿里巴巴集團的10億港元“香港創業者基金”、中國內地創新平臺“硬蛋”的4億港元“硬蛋IoT基金”、香港數碼港的“創意微型基金”以及創客節將推出的創業零距離大型計劃等等。
1月3日,香港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合作,將在占地87公頃的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建立重點創科研究合作基地,吸引海內外頂尖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進駐。此項目會按三大基本原則發展:整個河套區和“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均適用香港特區法律和香港政府的土地行政制度;以公益為主,港深雙方均不會從中獲取盈利;雙方會以共同協商、互利共贏的精神處理各項事務。
有香港學者預計,定位于創新科技的河套,將與專注服務業的前海一道,構成港深合作的雙翼,“西有前海、東有河套”,為兩地融合和創新科技帶來巨大的發展前景和想象空間。
香港互聯網協會會長洪為民認為,創業不應只看著香港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應該走出去,走向中國內地,走向國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