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運動和健康,這也給運動品牌帶來了無限的商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運動品牌,都在向消費者展現著它們各不相同的“性格特點”,出奇招來搶占運動市場這塊大蛋糕。
Nike:在專業領域創新的先行者
作為運動品牌的“老大哥”,Nike不僅連續數年穩坐運動品牌的“頭把交椅”,更是在2016年福布斯發布的《世界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中擊敗奢侈品品牌LV、GUCCI以及快時尚品牌ZARA、H&M,位居泛服飾品牌價值排行榜的首位。究其成功的原因,是Nike在高科技道路上飛奔的速度,已遠遠超過眾多運動品牌。Nike自行研發的健康追蹤應用程序Nike+,可以記錄包括運動距離、熱量消耗等一系列的專業運動數據。而它所附帶及承載的各大數字運動商品也隨之推出,如Nike+Running、Nike+Training Club應用程序和搭載Nike+的SportWatch、iPod nano等。據統計,僅在中國市場,2013年Nike+Running應用的下載量就超過300萬次。不僅如此,Nike在2012年3月推出的FuelBand智能健身腕帶,更是掀起了第一批可攜帶數字化運動裝備的浪潮。
在2016年3月,Nike更是“魔法般”地讓科幻成真,推出了全球首款自動系帶鞋HyperAdapt Trainerl-0。HyperAdapt運動鞋在腳后跟部位集成了傳感器,當用戶穿上鞋的同時傳感器被激活,運動鞋開始自動調節松緊。而腳踝側方設置的按鈕可供用戶手動調節鞋帶松緊,不過這一功能在不久的將來也將變為“自動化”。這款HyperAdapt運動鞋,將運動、智能科技以及數字化緊密結合在一起,基于傳感器技術精準地將運動數據記錄在數字化平臺。由此可見,無論是作為第一批帶動數字化運動裝備浪潮的先行者,還是推出全球首款自動系帶鞋的創新者,Nike在科技創新道路上已將競爭對手遠遠甩于身后。
Adidas:爆款不僅僅是爆款
還是提升公司業績的利器
根據匯豐銀行(HSBC)與歐睿咨詢(Euromonitor)數據顯示,2014年末,adidas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增長4個百分點至12%,不僅超越國產運動品牌李寧和安踏,還與Nike“平起平坐”。根據adidas2015財年公報顯示,該品牌全球總營收增速超過行業老大Nike至16.4%。而這份漂亮的成績單與品牌推出的“爆款”產品不無關聯。2014年,趁著復古風潮大行其道,adidas將旗下Stan Smith復刻后推向市場,掀起一陣關于小白鞋的懷舊風。這款鞋是上世紀為網球明星Stan Smith設計的同名鞋款,也是有史以來第一雙簽名運動鞋。憑借時裝周、時尚紅人以及各大明星的追捧力推,小白鞋Stan Smith贏得了潮流追逐者們的青睞。而adidas并不滿足在經典白色款上玩花樣,通過與設計師RafSimons合作,推出多種顏色版本的StanSmith。根據adidas 2014財年公報顯示,復刻版Stan Smith成為品牌史上銷量最高的鞋款,總銷量已超過4,000萬雙。其中,小白鞋版本尤其在中國市場收獲了極高的人氣,僅2015年就為adidas貢獻了總收入的近30%。
緊接著在2015年,和美國當紅明星Kanye wes哈作Yeezy 750 Boost以及2016年NMD(No Mad)/系列均是一鞋難求。這離不開adidas成功的營銷手段,當明星穿著鞋子出現在各大時尚媒體頭條,可以成功吸引大眾的關注。品牌再通過限量搶購等“饑餓營銷”的方式,將時尚敏感度較高的消費者獲得商品的迫切需求拉到極致,從而帶動商品的銷售。
盈石集團研究中心認為,adidas通過甄選優質明星進行推廣宣傳,并將時尚與運動緊密結合,開辟了品牌獨有的發展路線。需要指出的是,adidas更多依賴于明星,而并非品牌本身的資源以及專業運動員的專業度,這對于品牌未來發展可能形成潛在的風險。
Under Armour:超越adidas,直逼Nike,功在高科技基因
2014年,Under Armour(以下簡稱UA)在全美地區銷售收入首次超過adidas,成為該地區銷量第二的運動品牌。這個成立僅20年的年輕品牌,憑借年輕活力的消費群體、專業性極強的產品線以及高科技基因,實現銷售收入五年平均30.1%的增速,運動品牌市場也因此演變成Nike、UA、adidas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時,在過去兩年間,UA斥資7.1億美元先后投資了3家運動和飲食追蹤移動應用,并借此成功吸納1.5億用戶,成為全球最大的數字健身和健康社區。通過這些應用累積起來的運動數據,不僅可以知道健身達人們的跑步速度、距離以及頻次,連飲食習慣和偏好都可以進行追蹤,從而使得新產品的研制和開發更有針對性。如UA在2015年收購的MapMyFitness應用數據顯示,用戶每次跑步的平均距離是3.1英里,這對設計跑步鞋的鞋底和選用材質就很有參考價值。
盈石集團研究中心認為,無論是走在科技前沿的Nike、靠爆款走天下的adidas,還是專業口碑兼具的UA,2015年在大中華地區市場都賺得盆滿缽滿。其中,在營收方面,Nike同比增長18%,而adidas更是實現近38%的增速。這些漂亮的成績單無不受益于中國全民跑步、全民健身的運動狂潮。從長遠來看,運動產業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各大運動品牌業績增長也將進入更高檔位。
2008年北京奧運會,無疑給中國運動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國內運動品牌紛紛在北京奧運會前夕跑馬圈地開設店鋪。根據盈石集團研究中心定期追蹤的數據顯示,國內運動品牌門店數量在2011年及2012年達到巔峰。門店數量的過度擴張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各品牌的存貨周轉天數大幅上升,造成高庫存、滯銷的不利局面。而伴隨著店鋪租金和人工成本的提高,關店潮也在國內運動品牌中輪番上演,因此運動品牌的轉型迫在眉睫。通過從傳統的批發模式轉向自營零售等模式,各大運動品牌正積極地改善運營質量、提高運營效率,以期擺脫高庫存和關店潮的陰影。隨著門店數量趨于平穩,各大品牌也逐漸扭虧為盈,回歸正常的發展軌跡,并開始嘗試新型的經營模式。李寧開始嘗試線下體驗店,2016年2月,李寧上海首家品牌體驗店開門營業。這家品牌體驗店將打造購物消費體驗作為重中之重,除銷售品牌當季爆款,更增設李寧壹季iRun跑步俱樂部,并為跑友們提供專業運動體驗和服務。
盈石集團研究中心認為,國內運動品牌開始由只注重門店數量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轉變為注重消費體驗、店鋪坪效的經營模式。經營模式的成功轉型,已在其營業收入上有所體現。以安踏為例,2016年2月安踏成為第一個過百億的本土體育用品公司,其在中國地區的運動鞋銷量已超過Nike。
體驗店、集合店等新型模式,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及服務,提高了停留購物時間,進而增強了店鋪的集客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