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波
從奉化雪竇山到崇明壽安寺
2014年,我受奉化雪竇山彌勒文化節之邀,為該文化節策劃了“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的活動。活動包括藝術展覽、學術論壇、現場筆繪等板塊,通過在寺廟中舉辦以佛教題材為主的當代藝術陶瓷展覽,旨在讓更多人了解“瓷”文化和“慈”文化之間的種種聯系,促進兩岸文化交流。這次活動取得很好成果并獲得多方關注。
2015年,受崇明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與崇明壽安寺之邀,我將“以慈化瓷”帶至上海崇明壽安寺舉辦。自此,“以慈化瓷”的年度展覽計劃正式形成。
陶瓷的歷史源遠流長,它是最具中華特色的文化標識,并且這一藝術瑰寶在海峽兩岸代代相傳。內地如景德鎮、臺灣如鶯歌等地,現在都以瓷器而聞名。在活動中,兩岸藝術家暢談關于創作的想法和理念,展示各自的精品,用不同的表現形式,演繹東方文明的藝術之美,把對生活的熱愛、對和平與博愛的向往,對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融的追求,流溢于陶瓷之上。
除了兩岸間的陶藝交流之外,活動與宗教文化相結合也具開創性。之所以選擇以宗教文化與陶瓷文化相結合的模式,是因為這二者之間自古便有著深厚的聯系,不僅在禪道與器物之間、更在哲學與精神上相互滲透影響。
慈與瓷,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與藝術文化之精髓。以慈化瓷,以藝近道,以陶瓷為紐帶聯系兩岸交流對話,是我們開展這一活動的最終目標。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兩岸藝術家一脈相承的傳統,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代代相傳。由于地域差別,兩岸藝術家在專業技術、藝術風格、文化理念上有所不同,但正是這些不同,為豐富當代中華藝術做出了互補性的貢獻。通過交流,進一步互學互鑒,無疑是為兩岸當代陶瓷藝術的共同發展提供養分,也是兩岸藝術家心之所往。
近兩年來,這一活動始終得到了海峽兩岸藝術家們的支持與參與。因此,該活動也成為我每年工作計劃中的重點,希望這場聯系大陸與臺灣兩岸文化藝術界、聯結宗教與藝術對話的開創性展覽能夠延續下去,將慈與瓷更好、更有機、更深入地融合起來。第三屆“以慈化瓷”走進臺灣
2015年,臺灣佛光山星云大師將北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身的佛頭無償捐回了大陸。2月28日,星云大師親自將佛頭送回北京,我有幸與他會面,并且向他介紹了2014年以及2015年“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活動。活動不僅得到了星云大師肯定,他更親自發出了邀請,希望我們把2016年第三屆兩岸陶藝交流活動帶到臺灣佛光山的佛光緣美術館總館,從而為兩岸交流再次締結佳緣。
在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總館的大力支持下,本次“以慈化瓷”展出被安排在該館2016年11月至次年1月長達3個月的年末大展檔期。在中華文化聯誼會、上海文化聯誼會、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等關注和支持下,本次活動也被列為2016國臺辦對臺重點交流項目之一,成為第六屆海派文化藝術節的子題活動。
比較上兩屆,此次活動從主辦、承辦、協辦的參與單位,到活動參與嘉賓人數、參與藝術家、展出作品、活動規模等方面都得到提升,成為了“5·20”之后兩岸最大的民間入臺文化交流活動。
11月15日,我預先抵達臺灣,并拜會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族交流協會董事長林中森先生,就兩岸民間的文化交流、教育交流、藝術設計以及文化創意產業間的交流進行交談。他表示,希望兩岸的交流與合作能有更多、更深層次的廣泛交流,更好地促進相互理解和信任。這不僅是他本人,也是絕大部分臺灣民眾所期望的。
11月17日,展覽在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開幕。本次展覽展出兩岸37位藝術家、89件陶瓷藝術作品。作品融傳統派、學院派、畫家化瓷三大塊系,涉獵陶塑、瓷板、瓷瓶等多種樣式,融合高溫顏色釉、柴燒、點陶、瓷上漢書等多種裝飾手法,以瓷為媒,展示兩岸藝術家們對自然法道、佛教人物、樸質內心三大主題的感悟與創作,令人大飽眼福。
開幕式上,包括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兩岸商界、藝術界、收藏界、佛教界人士在內的260余人到場見證并慶賀。20位參展藝術家將自己的作品化作善舉捐贈館方,同時我與雪竇寺監院惟祥法師一起將“慈光和樂對瓶”中的“和”瓶捐贈與佛光山。對瓶中的“和”瓶留存佛光山,“樂”瓶陳列于雪竇山,此兩瓶不僅展示兩岸佛教間的法誼流長,更是“以慈化瓷”從第一屆到第三屆延續的見證。
當天,中央電視臺四套《海峽兩岸》、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新社、藝評會、雅昌藝術網、微上海等媒體抵達現場,并在開幕式后對此次展覽作了較為詳細的報道,得到了包括中新網、網易、新浪、騰訊、和訊網等各大知名媒體的轉載及報道,在大陸及臺灣各界反響熱烈。
而在展覽開幕之后的五天內(11月17日至11月21日),我們先后拜訪了多位臺灣著名藝術家的工作室、臺灣藝術大學、鶯歌陶瓷博物館、花蓮文創園區,得到了包括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教授劉鎮洲、中華陶藝協會榮譽理事長蘇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評審林振龍、“文生窯”第二十四代傳人吳明儀等熱情接待。在走訪行程中,不僅增進了兩岸藝術家間的相互認知,也從另一個側面了解了臺灣陶藝的發展現狀,以及臺灣看待大陸陶藝及藝術文化發展的態度。
同時,我們還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鶯歌陶瓷博物館、花蓮文化局分別舉辦了三場藝術交流論壇,每場皆有兩岸藝術界80余人參與論壇,從主題匯報、專題介紹到自由發言,討論十分熱烈。亦有許多藝術家參與了現場筆繪。在這些交流中,兩岸藝術家們融入了熱忱與經驗,就各自關心的藝術問題展開討論,為中華陶瓷藝術文化的復興和崛起進行兩岸間的互動。
探索新形勢下兩岸文化交流新模式
在兩岸交流方面,文化交流無疑是最具柔性、最具延展性的板塊。比起敏感的政治、經濟,文化是兩岸間敏感程度最低、共識最大、民眾最能接受的領域。文化能夠潤物細無聲地為兩岸交流營造氣氛、創造條件、引領民意,集成兩岸智慧。因此,在特殊時期,民間文化交流這座橋梁更需要被保留、被重視。不管在何種情境之下,文化當成為聯系兩岸溝通的無障礙管道。endprint
本次兩岸陶藝文化交流活動便是采以民間力量在前,政府力量支持助力的形式。在這次前往臺灣的百人團組背后,是由中央統戰部有關部門、上海市委統戰部、上海市文廣局、文化部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作為指導單位;中華文化聯誼會、上海文化聯誼會、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作為主辦單位;三家文化有限公司作為承辦單位;上海市知識分子聯誼會、上海市浦東新區知識分子聯誼會、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上海市公共外交協會、復旦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浙江大學、景德鎮陶瓷大學等擔任協辦單位;上海自貿區藝術品交易中心、景德鎮市人民政府、奉化市人民政府、龍泉市人民政府作為支持單位。
依托于政府層面的支持,代表團以民間的、藝術的、學術的角色進行溝通交流,不僅能夠在當前形勢下化解部分尷尬,同時也能夠更好、更有效地向臺傳遞“兩岸一家親”的心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兩岸文化交流,大有文章可做。”
我從事文化產業這些年,對于兩岸幾次大型文化交流項目記憶猶新。
2009年10月,已將近60年互不來往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在臺灣合辦了“雍正大展”,一共展出246件文物,其中北京故宮提供了37件展品支持。這是一場破冰大展。
當時,北京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李季在展品運出時說過這樣一番話,令人特別感慨,他說:“今天,我們兩岸故宮人一起裝箱啟運,是趕赴一場久違的約會,是實現一次久別的重逢,是償還一個久欠的擁抱。我想,這些文物如果有靈性,也會按捺不住最后的期待,焦急盼望著與當時在養心殿、在紫禁城朝夕相處的文物伙伴們再次匯聚一堂的時刻。”這是一場盛事,是讓人感到無比欣慰的盛事,來自兩岸的文物共同為觀眾呈現了一個飽滿的雍正。
兩年之后,交流合作再一次升溫。2011年,當時由兩岸分別保存的、整整361年身首分離、整整63年隔海相望的《富春山居圖》在臺灣臺北故宮合璧展出,臺灣島內外共74萬人見證了這次合璧。
這兩次來自兩岸的博物館的成功合作,向世界展示了兩岸文化合作力量的高度和強度。這種合作對于兩岸之間關系的緩和、加強是具影響力的。
當時決定做以慈化瓷兩岸陶藝展覽,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雍正展和富春山居圖的啟發,因為我一直做陶瓷方面的展覽策劃,也十分欣賞許多臺灣藝術家的作品。而兩岸在藝術文化上的多次合作讓人看到了一種希望,期待能夠更完整地展示中華文化,講好“中華文化故事”,促進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的復興。
兩岸攜手復興中華文化
在這一次活動中,我們參觀了臺灣的藝術院校與博物館、創意園區,感觸頗深。在硬件上,大陸的院校從場地、環境、設施設備,都要比臺灣的“新”、“大”,但管理上卻與臺灣有不小的差距。在參觀臺灣藝術大學時,浙江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多位老師,對其陶藝教室的整潔程度就頗為感慨。做瓷做泥的環境易臟亂,但其教室的工具、操作臺都十分整潔,擺放有秩。這些細節是學校管理水平的體現,也是當地學生個人素質的體現。
中華文化的復興,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不可或缺。在大陸的“十二五規劃”、“十三五規劃”以及臺灣的“黃金十年”的政策中,文化創意產業都始終被強調和重視,成為熱點板塊。近兩年,兩岸文創產業的產值都約占全年GDP的百分之五左右,整體發展勢頭強勁。在實踐中,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合作交流活動也日益頻繁,兩地有不少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合作。
此次,我們走訪了鶯歌陶瓷博物館、臺灣成品、松山煙廠文創園區、花蓮文創園區三個項目,感觸良多。
臺灣的鶯歌和江西的景德鎮都是以制造瓷業聞名的,但從產業的發展、環境的營造上,如今這兩個地方卻截然不同。特別是參觀鶯歌陶瓷博物館后,給我的啟發很大。這是一個以發展鶯歌陶瓷工藝為目標,提供當代陶藝創作展覽、陶藝博物館、陶藝教育教學等功能,打造具有歷史、文化認同感和兼具教育性、休閑性的文化空間,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參訪期間,鶯歌博物館正在舉辦2016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雖然近年來國內許多藝術博覽會、瓷器博覽會也開設國際展廳,但不管從參與程度、作品水準,還是布展能力、運營能力,鶯歌陶瓷博物館的這場國際雙年展的精彩程度在大陸難得一見。
而在成品、松山煙廠文創園區、花蓮文創園區,“品牌”和“經營模式”也帶給我們不小的觸動。臺灣成品書店知名度的成功打造,已經將這一書店運營為赴臺必須抵達的一處景點,除了書籍,各種文創小物品、聯合商業餐飲、環境設計也都十分有想法,很吸引人。兩個藝術園區其實類似于北京的798、上海的M50,由舊廠房進行改造,但不管從平臺的水準、開設的活動、游客的數量,都更勝一籌。顯然,臺灣在傳統文化的繼承、保護和創新創造方面,值得我們學習。
可以說,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了海峽兩岸新興產業的發展點,也是兩岸合作發展的下一波主力。在臺灣看來,大陸市場大、資金多、傳統資源深厚,在大陸看來,臺灣的文化創新、創意能力強,兩岸的深度合作對彼此都有助力。做強、做大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兩岸的共同愿景,進行戰略合作也逐步成為雙方的共同需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