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諶貴璇 尹邦明
“活力普定”奔小康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諶貴璇 尹邦明
普定縣根據各地區不同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探索出精準扶貧系列模式,努力走出一條經濟強、產業興、基礎實、百姓富、生態美、社會穩的普定之路,確保與全國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近年來,普定縣經濟社會呈現出發展速度快、城鄉變化大、發展活力足、民生實惠多的良好態勢。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從2 0 1 1年的3 6.7 8億元增加到2 0 1 6年的1 0 0.2 8億元,年均增長1 6.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 0 8 8元增加到7 7 1 2元,年均增長1 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 8 0 7 7元增加到2 4 2 9 9元,年均增長1 0%。
一組組穩中有進的數字,為普定“十三五”起好步、開好局奠定良好基礎,助推普定邁出同步全面小康的堅實步伐。
今年大年初一,普定縣城到秀水村村口的道路上,車輛排起了“長龍”,2萬余名游客的到來讓這里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景點。
然而就在兩年前,秀水村還只是一個無人知曉的普通村落,全村有農戶9 7 2戶3 0 7 4人,其中貧困戶5 2 7戶1 3 2 1人,當地群眾主要依靠傳統的種養業和外出務工維持生計。
秀水村翻天覆地的變化源自于一場“發展轉方式,農村轉景區,農民轉身份”的改革。
2 0 1 5年,貴州興偉集團響應政府倡議,積極參與大扶貧戰略行動,聯系幫扶秀水村,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建設波玉河漂流、山地休閑度假旅游景區,所有收入按“人頭股、土地股、笑益股、孝親股、發展股”“五股”分配給村民。
僅用一年多時間,一個集生態農業、特色旅游、休閑度假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生態園就全面投入運營,村民的“錢袋子”逐漸鼓了起來,收入連連攀升。村民尹治海擺了一個炸洋芋的小攤,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有近千元收入,他笑呵呵地說,“生活有盼頭了”。
秀水村只是普定縣脫貧攻堅的一張名片。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普定縣根據各地區不同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探索出精準扶貧系列模式。
沙灣農業大觀園按照農旅融合思路,通過設施扶貧推動、產業扶貧帶動、金融扶貧撬動、科技扶貧驅動“四動”精準措施,走出了“生態修復—地力上升—農業發展—環境宜居”的循環經濟發展路子。
與園區扶貧不同,猴場鄉走上了“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路子,探索出統一購買種子或種苗的“統購補貼”模式、“1:1資金滾動補貼”模式、“自購補貼”模式、“分級分時補貼”模式、“小額貸款”模式等,確保資金滾動循環使用,形成“遞進式重實效”的精準扶貧措施。
此外,在大扶貧戰略行動中,普定還探索了醫療聯合體健康扶貧;夜郎蜂業企業+能人、能人+貧困戶“雙+”精準扶貧;金融扶貧“三臺三路”等模式,開辟出一條條脫貧致富坦途。
將土地流轉給沙灣農業示范園區后,隴財村村民盧興秋開了一家“粗茶淡飯”農家樂,生意一直很火,收入比以前種地高出許多。
“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農旅一體化”, 普定縣采取政府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引進社會資本壯大產業發展,產業示范效應再帶動當地村民發展的模式,最終實現綠色發展、產業脫貧、同步小康。
為實現這一目標,普定縣把農業園區建設作為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發展的主要平臺和載體,農業園區覆蓋全縣所有鄉鎮和行政村,逐步形成了梭篩接桃、沙灣葡萄、化新蔬菜等一批特色產業品牌。

“目前普定已形成了北部片區以特色種植養殖、精品水果為主導,南部片區以發展蔬菜種植為主導的產業區。”普定縣農業示范園區管理服務中心主任方德倫介紹。
截至目前,普定縣已建成1 8個農業示范園區,面積達1 9萬畝。其中,6個為省級農業示范園區、1 2個為市管鄉鎮農業示范園,普定循環農業示范園區成為全省十大樣板農業園區之一。
做活園區,做強產業。五年來,普定縣圍繞同步小康奮斗目標,緊扣大扶貧戰略行動,以園區建設為平臺、產業發展為載體,與群眾脫貧致富、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群眾獲得感倍增。
走進白巖新鎮,沿路嶄新的特色民居讓人感受到當地群眾的幸福生活,2 0 1 3年,白巖新鎮被評為全省1 0 0個示范小城鎮之一。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普定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鄉村建設,重點加大對石頭房、古跡故居等原始建筑的保護力度,使群眾在村莊改造后仍然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過去五年,普定完成營造林2 2.0 9萬畝,治理石漠化面積8 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 3 1.0 5平方公里,實施生態修復工程1 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從3 8.5%提高到4 6.8 2%。
隨著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普定深入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城區面積從5平方公里拓展到1 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從2 0 1 1年的2 7.0 4%提高到2 0 1 5年的4 1.6%,城鎮化發展目標提前一年完成,一座生態宜居幸福城市躍然呈現。
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黃織鐵路、安普高速建成通車,織普高速、安六高鐵、黃鋪大道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開工建設。新增通鄉通村通組油路(水泥路)6 7 5.5公里,全縣農村通油路(水泥路)里程1 3 4 7.5公里,實現村村全覆蓋。
完成黔中水利樞紐工程普定段建設,開工建設骨干水源工程3個,解決1 3.1 6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普屯壩3萬千瓦風力發電站建成投運,完成3個變電站建設。成為全國移動4 G網絡全覆蓋兩個試點縣之一。
平臺建設扎實有效。普定循環經濟產業基地成功申報為貴州普定經濟開發區,黃鋪物流園黃桶片區項目全面啟動。
教育事業蒸蒸日上。全縣新改擴建幼兒園4 2所、中小學4 1所。完成縣委黨校、縣職校、縣第二高級中學“三校”工程建設,普定一中成功創建省級二類示范高中,幼兒學前三年、小學、初中入學率分別達到8 7.9 5%、9 9.1 3%、8 6.9 8%,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8 7.7 5%,在全市縣(區)中率先實現“普十五”目標。
就業社保穩步提高。五年新增城鎮就業2.2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7.7萬人次,促進創業5 0 0 0戶,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新改擴建養老院8所,建成保障性住房6 8 3 9套,完成農村危房改造4 3 0 0戶。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力建設‘活力普定’,努力走出一條經濟強、產業興、基礎實、百姓富、生態美、社會穩的普定之路,將普定打造成為黔中崛起新的經濟增長極,確保與全國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安順市委常委、普定縣委書記徐德祥如是說。
(責任編輯 / 哈文麗)

普定縣深入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城區面積從5平方公里拓展到15平方公里,一座生態宜居幸福城市躍然呈現。圖為普定城市新貌。(普定縣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