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文永洪
當好黨內政治生態“護林員”
文_文永洪
作為一名基層紀委書記,必須把旗幟鮮明講政治落實在行動上,著力當好黨內政治生態“護林員”,確保轄區“一畝三分地”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形成系統的黨要管黨、政要理政的良好格局。
今年6月2 0日至2 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考察調研紀檢監察工作時指出,要當好黨內政治生態“護林員”。
作為一名基層紀委書記,必須按照要求,把旗幟鮮明講政治落實在行動上,按照想明白、說明白、做明白的要求,準確定位、擔當履職。著力當好黨內政治生態“護林員”,確保轄區“一畝三分地”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形成系統的黨要管黨良好格局。
當好“護林員”,準確掌握“森林”狀況是基礎。森林由一顆顆樹連成,樹好,森林才好。要想維護好“森林”的整體健康,就必須要進行政治“體檢”,對“森林”的“健康指數”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如果做不到情況清、底數明、數字準,就會失去對全局的判斷和把握。
因此,紀檢監察機關要通過政治巡察、督查暗訪、走訪調研、個別談話、問卷調查等方式準確研判、把握當地的政治生態;要堅持問題導向,深查細照“七個有之”“八個決不允許”和“五個必須”,著力發現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管黨治黨失之于寬失之于軟,“四個意識”不強,執行中央決策部署不力,違反“六大紀律”、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以及“四風”等突出問題,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施策。
當好“護林員”,持續凈化政治“土壤”是關鍵。要想“樹木”茁壯成長,讓整片“森林”郁郁蔥蔥、生機勃勃,就必須要有干凈和肥沃的“土壤”。不嚴肅不健康的黨內政治生活,會嚴重影響黨風政風、帶壞社風民風、污染“土壤”,破壞“森林”。
因此,紀檢監察機關要主動作為,進一步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持續加大對《準則》《條例》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督促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督促各級黨組織樹立良好的選人用人導向,著力培育清清爽爽的同志關系、干干凈凈的上下級關系,始終堅持能者上庸者下,真正讓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能夠有為有位;加強廉政文化建設,運用好正面典型引導、反面典型警示等手段,提高黨員干部宗旨意識和群眾觀念,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讓“歪風邪氣”在“森林”中無法遁形。
當好“護林員”,堅決鏟除“蟲害病原”是重點。“病樹”“爛樹”對“森林”的負面影響極大,“治病樹、拔爛根”,是“治樹護林”之舉。
面對當前依然嚴峻復雜的反腐敗斗爭形勢,紀檢監察干部必須堅持把紀律挺在前面,深挖細查“七個有之”,堅決清除“污染源”和“病蟲害”;著力通過日常監管、談話提醒,咬耳扯袖、紅臉出汗等方式正“歪樹”;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準確把握常態、大多數、少數和極少數的關系,對癥下藥治“病樹”;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持紀律審查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用最堅決的決心、堅定的意志懲處腐敗,減少存量,遏制增量,拔“爛樹”、護“森林”。
當好“護林員”,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是目標。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人民群眾認可了、滿意了,群眾基礎好了,我們黨的執政基礎才更加堅不可摧。因此,提升群眾“獲得感”,既是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基本目標,更是夯實我們黨執政基礎的必然要求。
當前,全國上下正在打一場意義重大的脫貧攻堅“戰役”,這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基層紀檢監察機關直面群眾,要更多地站在群眾的立場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多聽聽群眾的聲音、多問問群眾的感受,把黨的聲音傳遞到位、把各種政策宣傳到位,保障好群眾對政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對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堅決查處,以此來增強廣大群眾對黨和政府工作的認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全面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全面夯實和鞏固黨的執政根基。
(作者系余慶縣委常委、紀委書記責任編輯 / 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