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民族復興思想的核心意涵

葉小文
本刊顧問,十八屆中央委員,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曾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等職。
習近平民族復興思想的核心意涵包括人民夙愿、歷史機遇、政黨擔當、道路選定、文化根基、戰略鋪排、精神支撐、力量凝聚、貢獻世界九個方面。
習近平民族復興思想,貫穿于系列講話之中,是高揚于黨的旗幟上的時代標識,是14億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最大共識,凝結為當代激勵人心、震撼人心、萬眾一心的中國夢!其核心意涵,包括九個方面。
人民夙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孫中山說,“雖石爛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習近平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努力。”
歷史機遇。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百年夢想,曾經如此遙遠;偉大復興,今朝如此切近。五千年血脈相承的華夏兒女,二百年前仆后繼的仁人志士,都在看著我們這一代人,能不能把握機遇。
政黨擔當。從救亡圖存到復興逐夢,是中國共產黨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從帶領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到走向強起來,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道路選定。“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我們終于找到了一條正確的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它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僅使我們國家快速發展起來,使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來,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文化根基。中國夢,夢有根。根,維系于民族精神。一個民族的崛起或復興,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復興和民族精神的崛起為先導。一個民族的衰落或覆滅,則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頹廢和民族精神的萎靡為先兆。無論歷史多么遙遠、歲月如何蹉跎,無論社會怎么變革、如何轉型,都不能除了根、丟了魂,都必須把根留住。根深才能葉茂枝繁。
戰略鋪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戰略目標,具有引領和統攬作用;全面深化改革作為強大動力,具有破障器和活力源作用;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可靠保障,具有穩定器、壓倉石作用;全面從嚴治黨作為領導核心,具有指南針、精神支柱作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步一步走來,走得堅實有力。
精神支撐。現在離民族復興越來越近。但正因越來越近,每一步都是驚險一跳,都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實現中國夢必須有文化根基和價值支撐。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地位,從必要性到可行性,從凝聚共識到自覺行動,從先進的覺醒到全民的邁步,是一個偉大的飛躍。
力量凝聚。把政治底線這個圓心固守住,把包容的多樣性半徑拉長,畫出的同心圓就越大。欲事立,須是心立。要固守圓心,向心、同心、齊心。又要拉長半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既同心同德、萬眾一心,又充滿活力,萬眾創新。
貢獻世界。人類文明的交匯已走到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呼喚一場新的文明復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合理吸收和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允執厥中”“以和為貴”的思想,既能有效延續文藝復興激發的正能量,又能彌補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現代性的先天不足。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肩負著推進一場新的文明復興的時代使命。
(責任編輯 /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