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豬鏈球菌病的防治措施

豬鏈球菌病是由多種致病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同時也是一種人畜共患病。近年來,該病在全國各地不同規模的豬場時有發生,呈現發病率上升的趨勢,往往與一些病毒病、細菌性疾病混合感染,給養豬生產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同時對人類公共衛生帶來嚴重威脅,所以廣大養豬從業者應引起高度重視,積極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防止本病的發生與傳播。
1.流行特點。不論品種、年齡和性別的豬都能感染本病。母豬往往通過哺乳、陰道和呼吸道等多種途徑將致病菌傳染給仔豬,中豬多見于化膿性淋巴結炎,仔豬多發生于腦膜炎和敗血癥。該病的主要傳染源為帶菌豬、隱性感染的豬和病死豬,以及豬舍用具污染。本病的傳播方式為病豬的唾液、糞尿等排泄物污染飼料和飲水致使本病的發生;健康豬與病豬接觸;豬鏈球菌病大多通過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2.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豬鏈球菌病的潛伏期短的為2~3天,長的達7天以上。根據病豬的臨床癥狀和病變部位的差異,可將該病分為以下幾種:
腦膜炎型 該類型一般多發于仔豬,在養豬生產中有較高的死亡率。病豬初期體溫升高至41~43℃,食欲不振,糞便干硬,鼻腔分泌出黏性的液體。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發病的豬只呈現磨牙、抽搐、轉圈游動、后肢麻木甚至倒地,四肢呈游泳狀,最后至死亡。此類型的病程短的數小時,長的一般為1~3天。
敗血癥類型 該類型多發于架子豬和育肥豬。本病流行初期,多有最急性病例,一般豬只未表現癥狀就突然死亡,病程很短,發病比較急;病程長的病豬表現食欲下降,精神頹廢,體溫高達43℃,呼吸困難、眼結膜出血,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口腔和鼻腔有分泌物排出,呈現淡紅色,耳部、四肢末端及腹下發紫,病程大多在3天內就死亡。
化膿性淋巴結炎類型 該病型主要發生于斷奶仔豬和育肥豬。癥狀主要表現在咽部、下頜及病豬頸部的淋巴結出現化膿,變硬腫脹。發病當初僅能影響到采食和呼吸。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膿腫的淋巴結由硬變軟,隨即破潰流出膿汁,不久癥狀逐漸好轉,一般呈現良性經過,豬只死亡率比較低。病程長短不一,病程為3~6周。
關節炎型 該類型的病例大多由敗血型或腦膜炎的類型轉化而來,各種年齡的豬只均有發生,病豬關節表現腫脹、行動跛行、疼痛,嚴重的無法行走,癱瘓臥地,病豬逐漸消瘦至死亡,病程大多1~3周不等。病豬關節積液,有膠樣水腫,關節囊內有纖維素性滲出物。
3.防治措施。
應避免各種應激因素 應全方位做好夏季的通風降溫,在寒冷的秋冬季節一定搞好防寒保暖工作,保證豬群合理的飼養密度,不要過于擁擠,保證濕度相當,按時清除豬舍內的排泄物,注意殺滅蚊蠅等病原微生物;加強豬群的日常飼養管理,保證豬群有全面均衡充足的營養,不斷提高豬群的免疫力;實行自繁自養,科學管理,規范引種,嚴格實施檢疫隔離制度,確保建立一個健康無疫的豬群。
建立健全日常消毒制度 豬舍內及其用具一定做好定期消毒工作,豬只在進行免疫注射、鬮割、斷尾、去牙等過程中要用碘酒進行加強局部消毒。豬群在日常飼喂過程中,為防止疫病的流行可在飼料中添加高敏抗菌藥物,如喹諾酮、阿莫西林等進行預防。
做好免疫接種工作 在養豬生產中預防豬鏈球菌病的有效措施是免疫注射豬鏈球菌滅活疫苗。妊娠母豬一般在產前3周免疫接種;仔豬一般在4周齡與6周齡分別接種一次豬鏈球菌滅活疫苗;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疫苗注射的前后7天禁止飼喂抗菌藥物。
(張升軍 臨朐縣畜牧局九山畜牧獸醫管理站 26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