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明
微博上的一段視頻近日引發輿論關注。在福建南平光澤高速收費站,貨車駕駛員單手持卡伸向收費員,兩人雙手只間隔幾厘米,誰也不愿往前伸,僵持近1分鐘。9月26日,福建高速公路公司稱,此前收費員曾多次起身接卡,但駕駛員故意捉弄收費員,讓她拿不到通行卡。
如果只看視頻,恐怕網友更多地會指責收費員,因為她沒有展現出應有的服務態度,而且輿論對公路收費和收費站這些年有微詞,所以出現不利于收費員的評論在所難免。但是隨著后續新聞的出現,這起事件很快發生了反轉,絕大多數網民開始指責涉事司機:“如果這是真的,那就是這司機人品有問題。”“作為收費員,平時被語言捉弄的時候我們就不說了,被摸手的時候我們說什么了?”
沖突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必要因素,但并非所有的“沖突”都具備這種功能。在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普及的今天,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機,拍下身邊的不平事,發到網上引起廣泛關注,有些甚至成為輿論熱點,評論轉發過萬。但其中也不乏掩蓋自身錯誤,人為裁剪事實片段,誤導輿論,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這樣一來,“沖突”剛被曝光時恐
還不是事實的全部。一旦蒙蔽了公眾的眼睛,必將造成輿論風向的暫時錯位。
在社交媒體時代,傳統的輿論監督格局已發生變化,由少數幾家權威媒體發布消息,行使輿論監督權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媒體不再是唯一的輿論監督主體,網民也獲得了相應的監督權,社交媒體的方興未艾使網民的監督權力在強化,而形成輿論熱點的成本則更低。但與此同時,他們缺少嚴肅媒體處理新聞事件的能力和出以公心的態度。在這個收費站事件中,視頻拍攝的角度顯然來自涉事貨車。僵持之前發生了什么,僵持是如何結束的,我們無從得知。
如果監督主體有意回避一些事情,這樣的“輿論監督”越多,反而越不利于社會秩序的好轉。
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如果輿論參與者的權力不斷擴大,但行使權力的能力和履行相應義務的意愿沒有相應提升,就會導致輿論的錯位和失真。這是近年來諸多新聞事件反轉的重要原因。
匡正輿論事件,只靠個體網民提高覺悟,期待他們以良好的自律形式既監督別人也監督自己,顯然并不現實。而圍觀者普遍也是抱著“吃瓜心理”,除非事關其切身利益,否則也很難理性發言。
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我們的權威媒體發揚自己的優良傳統,對于熱點輿論事件及早進行客觀、認真、深入的調查,讓事件真相盡快浮出水面,降低輿論爭論的社會危害程度。如果我們的傳統媒體把自己看家本領丟掉了,一味搶眼球搶時效搶熱點,是不是也是在為輿論反轉推波助瀾呢?▲
(作者是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17-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