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忠
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的批復提出,全方位對接支持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建立便捷高效的交通聯系。另據此前報道,規劃中單獨有一節內容對支持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作了安排。對雄安新區的重視可見一斑。
設立雄安新區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歷史性戰略選擇,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自2017年4月1日新華社發布消息以來,已吸引海內外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
選址雄安是遵循如下原則的科學決策:
一是自立發展。雄安新區既非“臥城”也非“產業集聚區”,而是職住平衡、自立發展的國家“首都功能拓展區”,因而離“母城”首都北京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100公里左右最為宜。
二是平衡發展。河北相對落后是制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區域因素,促進河北綠色崛起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必由之路。河北人口和發展潛力主要集中在北京以南的冀中南地區,選址雄安是促進區域平衡發展的客觀要求。
三是開發可行。雄安新區是華北地塊內地震活動非常平靜的稀有區域,工程地質條件優越,可有效利用的空間充裕。同時,離北京新機場60公里,處于發展中的津保交通通道、京九交通通道以及多條城際鐵路的交匯處,離天津、黃驊港近,交通條件優越。
四是環境可持續。雄安新區地處九河末梢,擁有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生態環境條件相對優越,水資源承載力較強。
有人提出疑問,雄安新區是下一個深圳還是下一個曹妃甸?筆者認為,雄安新區就是雄安新區。在性質上,雄安新區是“首都功能拓展區”,是抗衡北京吸引力的反磁力中心、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磁極、實現國家創新發展的“樣板間”,不是一般經濟意義上的經濟特區和新區。在目標上,雄安新區旨在“建成國際一流、綠色、現代、智慧城市”,而非產業新區,亦非特大城市、甚至巨型城市。在方式上,雄安新區依靠地方品質而非體量抗衡北京吸引力、促進河北崛起、實現創新發展,其開發將是低密度的,土地開發強度相對較低,人口密度不高,城市不是高樓大廈林立的。因此,不能以一般意義上新區成功與否的標準來評判雄安新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表達關系長遠利益的計劃或措施有一個相承沿用的成語即百年大計。而雄安新區被稱為“千年大計”。之所以這么稱,關鍵在于其宏大背景中的三個涉及千年的要素:
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意味著中國重回曾經的世界之巔,其必由之路在于創新發展。雄安新區定位于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是中國重回世界之巔的新引擎。
二是近一千年來,除南北分裂、短命朝代兩種情況外,我國均定都北京。面對當今北京“大城市病”,我們唯一正確的選擇不是“遷都”而是“展都”。雄安新區是首都功能拓展區,是當今順應千年定都北京之規律的關鍵之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出現關于雄安的內容也體現了這一點。
三是近一千年來經驗表明,平衡南北經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石。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北方經濟發展滯后于南方。可以預見,若無強有力的干預,未來南北經濟差距勢將進一步擴大。而雄安新區是京津冀區域新的發展極,是促進北方腹地發展、縮小南北經濟差距的新引擎。▲
(作者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