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故事,十分經典。
一位外地同志出差來上海,看到有個地方排著長長隊伍,在等著什么。他上前問道:“買什么???”一位老伯伯回答說:“買報紙?!彼牫闪恕百I包子”,想想這么多人排隊,一定是個名牌包子,于是排在隊伍后面等了好久。不一會兒隊伍動了起來,才發現,是買報紙——新民晚報!
他有點不解:為什么買份報紙要排隊?老伯伯理直氣壯地回答說,買新民晚報就是要排隊的!
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已經很難考證,但是故事中的場景卻是真實發生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排隊買新民晚報,是上海的一道美麗風景。
新民晚報走到今年9月9日,已經88年了,在上海出版發行,也20292期了。去年20000期的時候,新民晚報征集讀者感言,雪片般發來的留言,充滿了讀者與晚報之間的真摯情感。毫不夸張地說,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生活在上海,總能說出一些與新民晚報有關的故事來。
最典型的,就是“買晚報”。很多上海人有個習慣,看新民晚報,不是郵局訂報,而是喜歡每天老地方老辰光去買張晚報。為什么?很多人都回答,習慣了,一直都這樣。天天到時間去買張晚報,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天天去買菜、天天去公園鍛煉身體一樣,成為了他們都市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當場付錢,得到一疊心愛的報紙,捏在手里摩挲滑滑的紙張,聞著熟悉的油墨清香,這樣滿滿的暖意、舒坦和滿足,是從信箱里拿出一疊冷冰冰報紙所不能比的。就像生活不止有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每天買張新民晚報,就是許多上海人生活中的詩意。
新民晚報的氛圍,曾經也是很好的。記得剛剛進報社的時候,按照規定,分別要在校對組和群工組實習半年,學習編校知識,參與處理來信來訪,我一直認為,這是基本功訓練很好的方法。無論是校對組還是群工組,各位前輩都是勤勉盡職,盡心盡力,手把手指點教導初出茅廬的年輕同志適應報社工作。那個時候,新民晚報也沒有后來曾經有過的那么好的效益,每年過年報社吃年夜飯,請梅龍鎮的廚師到報社食堂燒幾個特色菜,餐廳就是九江路41號各部門的辦公室,把桌上的報紙、文稿紙理理整齊,就是上好的餐桌了。這種吃法有個好處,就是互相之間敬酒熟門熟路,而且萬一喝大了,直接睡在自己的辦公桌下就可以了。
也是因為肩負著讀者的信任與期盼,新民晚報也曾經總是以最大的努力,做出最好的文章與版面,感激讀者的厚愛。
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的盛大日子。作為當時發行量排在全國前幾位的一張主流報紙,新民晚報理應派記者赴香港采訪,記錄下盛世盛典的歷史性時刻。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地方媒體并不被同意去香港采訪。新民晚報還是通過最大努力和一些特定辦法,派了兩位記者去香港采訪,我和特稿部的另一位同志。這是一次特別有意思的經歷,在香港采訪發回的稿件,還不能署自己的真實姓名。盡管如此,我們在香港前方,以飽滿的熱情,冒著回歸前后的瓢潑大雨,奔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酒店食肆,記錄下回歸之際的難忘瞬間。后方的編輯也積極配合,精心編排版面。所有的努力,都是為新民晚報的讀者,更多更好地提供一個大時代、大時刻的大紀實。這中間有威爾士軍營“日不落帝國”的“落日”,有午夜時分雙方軍隊的交接,有會展中心五星紅旗歷史性的升起。
諸如此類的事情數不勝數,新民晚報的讀者總是以滿腔的熱情與厚愛,關愛著報紙的成長、發展與變遷,新民晚報也總是以最大的努力和最好的作品,來感激讀者的厚愛。在互聯網時代,在媒體融合轉型的歷史時刻,今年8月16日,新民晚報充滿時代氣息的融媒體中心正式啟用,這也是為了在全媒體傳播時刻,新民晚報能更好地為我們的受眾服務。
在88歲生日前夕,新民晚報新媒體部的同事,制作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作品:“一張紙,一座城”, 展現新民晚報與上海人的魚水關系。里面有一句扎心的話:“你以為它是一張紙,它其實是阿拉上海寧的生活方式?!?/p>
與讀者在一起,永遠是陽光燦爛的日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