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閔行區打破傳統“辦文化”的思維方式,貫徹“政府主導、企業支持、社會參與、群眾得益”的“文化打造”新機制。
早晨9點不到,閔行區圖書館尚未開館,但一側沿街的城市書房內,已經有不少市民在里面閱讀和學習。
作為圖書館的延伸,自2017年起閔行區把全自助式的公益閱讀場館開到了居民的家門口。今年4月23日,位于閔行區江川路街道的兩家城市書房——碧江分館、鳳凰分館同時開放迎接讀者,這兩家城市書房直接開進了商圈及社區,并以其24小時不打烊、自治管理自我服務的運營模式,成為閔行區閱讀生態的新標桿。隨后的兩個月里,閔行區內又新增了萬科城分館和閔圖分館兩家城市書房,至此,四家城市書房在閔行問世。
而城市書房,只是閔行區眾多公共文化空間(設施)中的一個。目前,閔行還擁有不少這樣的文化平臺,如群藝館、博物館、文化中心、文化客堂間、鄰里中心等,這些公共文化空間(設施)深受市民的喜愛,讓大家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豐富的業余生活。
過去幾年,作為主導文化的政府部門,閔行區文廣局始終在思考這些問題:對于“文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要求與期待,在有限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內,政府該如何平衡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文化需求;面對市場和社會,政府如何找準自身作為的邊界;在有限的邊界內,政府又要如何追求服務效益的最大化……
如今,閔行區文廣局有了自己的答案——打破傳統“辦文化”的思維方式,貫徹“政府主導、企業支持、社會參與、群眾得益”的“文化打造”新機制。
記者了解到,在未來的三年內,閔行將推進99個社區級公共文化設施項目,包括13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16個文化客堂間、55個鄰里中心文化空間、6個城市書房和9個其他文化設施,實現社區文化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達到90%。
“24小時不打烊”的書房
有人說,深夜為讀書人點燃一盞燈,一座城市就被點亮了。24小時的城市書房就是點亮申城的這盞燈。繼碧江館、鳳凰館、萬科館之后,閔行第四家24小時城市書房——閔圖分館于6月23日開館。
閔圖館的開張,標志著首批四家24小時無人值守的城市書房的全面啟用,成為市民文化的新熱點,也為愛書人在深夜提供一盞明燈、一份自由、一個舒適的空間,讓書香在這個城市飄得更遠。
記者了解到,最新開張的閔圖分館位于名都路85號閔行區圖書館一樓大廳東側,面積為96平方米,藏書共計4000余冊,共設座椅近40個。閔圖分館面積雖然是四家城市書房中最小的,但依托一旁的區圖書館,其配套服務卻是最強的。
在城市書房的布局上,閔行區文廣局遵循就近服務和需求導向的原則,優先考慮人群密集、配套齊全、交通便利的居民區、商圈。
閔行區文廣局文化事業科科長翁建偉告訴記者:“城市書房的選址一般是一樓沿街,可以直接獨立開放,不受其他場所影響制約的,這樣才可以方便市民24小時隨時享受到閱讀的服務。”
其他三家城市書房分別位于江川路街道和馬橋鎮。碧江分館位于碧江生活廣場9號樓一樓,面積160平方米,整個書房為上下兩層,呈現loft工業風格。鳳凰分館則位于石屏路517號的居民區,毗鄰軌道交通5號線東川路站,面積170平方米,裝修風格走居家、溫馨路線。兩館藏書共計1.2萬余冊,設座椅100余個,室內裝潢均由法國知名設計師Thomas Austerveil量身打造。馬橋分館則地處新壹坊商業街區內,面積約170平方米,藏書近6000冊。
四家城市書房中,除閔圖館外,其余均引入了“萬科”“碧江實業”等社會力量,攜手所在地街鎮的優質社區打造成的新的閱讀空間。
翁建偉表示,城市書房采取政企合作的運營模式,“政府投入一定比例的補助經費來鼓勵和引導,企業則負責建造以及建成后的運營和維護。而所需要的場地,不一定完全是新的用地,而是有效利用企業現有的閑置商鋪,或街鎮拆違后空出的場地。”
城市書房不同于傳統的書店或圖書館,其所采用的是“24小時無人值守概念”,即讀者自我管理與志愿者自治管理相結合的模式。通過目前所有的科技技術手段,用門禁系統來管理,市民憑身份證(僅出入)和讀者證(借書用)進出書房。
“科技手段的使用,可以進一步減少服務人員,直至做到純自助。在安全措施保證的情況下實現24小時開放。”翁建偉表示,這樣既節約了成本,又延伸了開放時間,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服務效能。
短短兩個多月時間內,通過微信和現場招募,已經有100多名讀者主動報名成為書房的志愿者管理員。他們充實到書房的管理隊伍中去,利用業余時間前往城市書房,為新書貼標簽、整理書架、指導自動借閱機使用等,成為了城市書房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8歲的史江華是一名安防工程師,碧江館開放以后,他成了忠實的粉絲。他覺得城市書房閱讀氛圍很不錯,雖無專人值守,但大家都守規矩。碧江館開放初始,自動門禁有些故障,專業對口的史江華便主動提出幫忙修理。
曾是小學語文教師,如今是全職太太的董文美也是志愿者中的一員。除了周五,她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會待在碧江館,整理擺放書籍,幫助讀者操作自助借閱機等。最近,喜歡養花弄草的愛人也被她拉來做志愿者,為花草澆點水,漸漸牽掛上了這個書房。
在溫馨舒適的閔行城市書房內,市民還可以領略到獨特的閱讀體驗。
“書聲”誦讀活動是閔圖分館的特色活動。閔圖分館啟用首日就由96歲的饒平如首講書聲活動。書聲活動計劃每季一個主題,每月舉辦一次,精選紀實類的溫暖親情、人生經歷、生活感悟等具有正能量的美文,邀請饒平如、孔明珠、金宇澄、簡平、陳村等作家與閔行電視臺的主持人們現場,以美文朗誦、互動訪談等形式用聲音呈現文字之美和情感之美。endprint
親子閱讀區則是碧江分館的個性化元素,在這里不同年齡層的讀者都能體驗到讀書的樂趣。未來,閔行區圖書館的一些優質活動也會陸續滲透到城市書房中去,豐富讀者的讀書生活。
馬橋分館的閱讀體驗區內除了涵蓋多個類別,還專門設置了馬橋主題文化系列展區,讓讀者能夠近距離感受馬橋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
曾經有人這樣詮釋“屋里廂”——有愛的地方。的確,“屋里廂”對每個上海人來說,都是一個溫暖的字眼。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別具一格的裝飾風格,城市書房讓讀者找到了如“屋里廂”般的溫馨,經營者也不再囊中羞澀。
從一組數據可以看出,“屋里廂”的閱讀空間魅力不凡。僅城市書房碧江分館、鳳凰分館開門迎客以來的2個月內,前往閱讀、借書的人次已超3.5萬,江川圖書館借書證的辦理量也同比猛增150%。兩處城市書房面積雖不大,圖書流通量卻相當于江川圖書館同期流通量的20%。在閔圖分館開張當日,更有路途偏遠的讀者專程從虹口區聞訊趕來參加讀書活動,極大地延伸了圖書館服務觸角。
翁建偉表示,城市書房作為閔行區構建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今后仍將布點合理的服務網點,把圖書館服務送到市民身邊,促進閔行區“15分鐘閱讀圈”的形成。
接下來,閔行區還將繼續探索與企業、事業單位和社區多方合作的創建模式,進一步盤活社會資源,提升閔行公共文化服務能級,推進更多城市書房落戶居民身邊。
扎根村居凝聚人心
“過去,我們就像是‘辦事員,按照上級部門的行政命令,按部就班地操作;現在,我們更像是‘布局者,先了解當地居民的實際需求,有的放矢地統籌和盤活區域內現有的資源。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和完成后,政府部門更多地退居幕后,起到支撐、引導、監督等作用。”翁建偉這樣形容這些年區文廣局的工作變化。
而“閔行文化客堂間”則是這一轉變最早的成果。
翁建偉告訴記者,近十年來,閔行區投入大量精力和財力,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先后在區內各村(居)委配備“文化服務員”,盡力創建“標準化文化活動室”“公共電子閱覽室”和“市民文化廣場”等文化空間(設施),“但有些項目是上級發文要求完成的,建成后實際使用率其實并不高,效果不是很理想。”
在總結了經驗和教訓后,閔行區從去年年初起,就開始籌劃在村(居)委創建“文化客堂間”,主要立足于“補短板”“接地氣”、“扣人心”三個方面。
“閔行區經過十年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擁有豐富的公共文化資源,但是仍存在著分布不均等的現象,尤其是地理位置偏遠、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問題較多。”翁建偉說,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注重“補短板”,更有效地提升村(居)級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而村民居住分散,卻有‘軋鬧猛的習性,喜歡聚會式休閑,但必須近在家門口,這就要求公共文化空間要‘接地氣。此外,‘扣人心指的是,公共文化空間需要擁有一個共同的‘魂,否則難以持久。”
因此,“閔行文化客堂間”的選址大多依托于鄉村“會所”。這是閔行區近30年間產生的新型聚會空間,由集體建造,專供村民操辦紅白喜事,空間規模大(一般可擺四五十桌),利用率高(全年雙休日幾乎排滿)。鄉村“會所”無疑是村里人氣最足、氣氛最熱的公共場所。“文化客堂間”設在“會所”之內或緊鄰“會所”,不僅為紅白喜事增添了人們津津樂道的“鄉土話題”,傳播了正能量,而且使“文化客堂間”借得人氣擴展了社會效應。
翁建偉表示,文化客堂間也是閔行區文廣局推動社會“硬”治理走向文化“軟”教育的第一批試點項目,在梅隴鎮先行試點。
2016年7月14日,首家“閔行文化客堂間”在閔行梅隴鎮行西村揭牌。在現場,不僅有諸多市、區人大代表參加,著名笑星王汝剛也特意前來為客堂間揭牌。儀式結束后,在客堂間中還有閔行區花廳評彈團萬祖年老師帶來的傳統長篇彈詞《紹興師爺》、編織班學員的作品展、書法班現場書法展示、暑期青少年繪本閱讀活動等,精彩紛呈。
王汝剛坦言,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行西村地處城鄉接合部,離開鎮文化中心路程較遠,本著‘不求高大全,著力小巧精的理念,厲行節儉,因陋就簡,利用原來的村民禮堂,辦起了文化客堂間,受到大家歡迎。”
文化客堂間內,墻上懸掛著的老照片,如實記錄了梅隴行西村的歷史軌跡:慶祝土改勝利,移植鮮花成功,歡天喜地運送糧棉,敲鑼打鼓歡迎下鄉干部,改革開放建設城鎮一體化;還有不少重現傳承民俗的溫馨場面:元宵節包湯團、端午節裹粽子、重陽節蒸甜糕……這些照片都是向社會征集來的,隨著時光流逝,顯得越發珍貴。可以說,這些照片傾注了美好的情感,見證了社會的進步,在照片鋪成的時光隧道中,村民們走向實現中國夢的幸福驛站。
堂間里可謂人丁興旺,座無虛席,在王汝剛看來,“客堂間辦得熱鬧,關鍵在于活動豐富”。
工作人員會預先發布清單,村民根據興趣愛好自選項目。從目前情況看來,最受歡迎的是明星做客,最聚人氣的是文藝演出,最具特色的是主題聊天,主題聊天與一般聊天明顯不同,重點在于有的放矢,突出主題。比如推介新書、征集鄉諺俗語,討論凡人家事,漫談旅游趣事,村民們不分老幼圍坐在八仙桌旁,談笑風生,暢所欲言,其樂融融。
去年5月,行西文化客堂間試運行第一周,便迎來了梅隴鎮文體中心配送的高雅藝術進社區——小翁雙杰藝術工作室專場巡演,吸引了近500名村居民前來觀看,可見文化客堂間人氣之高。在客堂間里,村民每周按時赴約,相約“精彩星期三”,一起聊天聚會,看看節目,聽聽鄉情故事,分享文化的饕餮盛宴。不僅本村村民愛看,連附近村居百姓也會慕名而來。
更讓王汝剛印象深刻的是客堂間的服務。比如,村民在講述故事時,不用提醒,工作人員就會及時記錄下來,提升為百姓口述歷史。同時,鼓勵大家動筆形成文字,并且挑選部分優秀文章和精彩言論,向有關報刊推薦發表或出版,其他作品則用于制作黑板報、標語牌,公布于眾,擴大影響。
目前,閔行區已率先試點建設十個文化客堂間,成熟后將逐步在區內繼續推廣。
其實,自2016年起,閔行區便開始積極探索公共文化服務雙向發展路徑。一是“從上至下”建立和完善市、區、鎮、村(居)四級公共文化資源配送網絡,融合各類社會資源,依托“文化春雨鄰里行”“鄰里中心文化配送”“閔行文化客堂間”等項目,力求公共文化服務深入基層末梢,直接送到閔行百姓的家門口。二是“從下至上”扶持和培育基層群眾文化團隊健康發展,利用區級資源平臺,搭建如“街鎮文化展示周”“浦江滬劇節”“上海合唱節”“金平之夜廣場文化節”這樣的基層群眾自我展示平臺,使之發展成為百姓知曉的公共文化活動品牌。
閔行區文廣局局長楊繼楨表示,以后希望能用更多百姓自己的作品來夯實區級文化品牌建設,讓群眾在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展示自己創作的文化成果,提升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認同,凝聚文化共識,發揮文化對社會管理的基礎性、穩定性及長遠性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