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張宏
伴隨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中國銀行業的經營和發展也日益由“單一”走向“豐富”,由“簡單”走向“復雜”,利潤來源也從最早單一的信貸利息收入(息差),轉變為多種形式的收入并舉。在此過程中,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都曾驚呼過中國商業銀行息差收入比例如此之高。但隨著利率管制的取消,競爭的加劇,以及各類融資通道興起等多方面變化,商業銀行的凈息差轉而走向不斷收窄,凈息差水平由2011年的2.7%整體顯著收窄至2016年上半年的2.27%。雖然息差率在下降,但息差收入在商業銀行營收方面的重要性一直卻未減。盡管也有各式聲音認為商業銀行的凈息差收入占比越小越能體現銀行的“能力強”“結構好”“現代化”“與國外差距小”等,但在當前及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無論從經濟金融形勢發展還是從中國銀行業改革發展邏輯來看,凈息差都將依然是中國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未來,商業銀行仍然需要將擴大息差水平作為重要核心著力點之一,國內銀行業要從服務經濟發展的實質而非報表形式的“花哨”的表面來客觀看待和管理凈息差。
凈息差整體走向收窄與分化
對于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 曾有一句簡單的戲稱, 曰“363”,即按3%利率吸收存款,按6%利率投放貸款,下午3點高爾夫球場見。這種說法并不全面是“戲言”,但也表明了此前中國商業銀行的一個重要特征——賺錢靠利差。
早期銀行業收入和利潤主要來源于利差,是特定發展環境的必然。伴隨經濟的市場化、管制的放松以及金融服務需求的多樣化,我國商業銀行逐步從單一的存貸業務向提供現代化的綜合金融服務轉變。早期階段及利率管制下,存貸款業務產生的利息差收入是商業銀行近乎唯一的收入來源,此后很長階段內,國內銀行息差水平一直較高,一種對中國商業銀行高息差水平的批評聲音肇始于此時期。隨著銀行業發展的現代化,尤其是2010年以后,在存貸款業務以外,各類中間業務紛紛興起。從傳統的表內業務,向更加多樣形式的表外、表表外拓展。尤其是在此過程中,借助信托、券商、基金、保險等金融業務的大發展,商業銀行與之合作設計出更加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形式,實現了更多渠道、更多名目的收入來源,由此帶來的更大的變化則是息差水平的不斷收窄。2013年,貸款利率管制放開后,商業銀行傳統利差水平波動加大。2015年,在存款利率上限取消后,商業銀行息差水平進一步持續收窄。根據銀監會數據,2016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凈息差2.27%,較上年大幅下降了24個基點,降幅創近年之最。全年收窄約30個基點,利差收窄趨勢明顯。2016年也正是中國商業銀行快速發展階段結束后經營壓力最大的一年。雖然息差整體水平收窄,但在微觀層面,各家銀行的息差水平走勢卻各不相同,尤其是部分銀行的息差水平逆勢提升,如2016年平安銀行凈息差水平即有較大上升。此外,息差水平的分化還體現在國有銀行與股份制銀行間、東部銀行與西部地區銀行間等多個維度。當然,影響息差水平變化的因素較多,但主要體現的是銀行的客戶質量、風險偏好和業務發展模式。而且,影響息差水平的各因素又相互影響、相互關聯,共同體現了商業銀行的整體經營選擇和發展水平。例如,要取得較高息差水平,“短平快”的方式可以是降低風險偏好、降低客戶準入門檻和增加高風險業務比例這種激進的方式,也可以是在保持一貫風險偏好基礎上降低負債端成本等結構優化的方式。
扭轉對凈息差認識的誤區
如何較為客觀和實事求是地看待中國銀行業目前的凈息差收窄及分化?應該繼續高度重視凈息差對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實質性重要意義,不搞主動降低凈息差水平的“花架子”。
雖然凈息差在高位水平持續后走向收窄具有國際“先例”,但由此推論凈息差重要性下降則是嚴重誤導。從國際經驗來看,1960~1976年,日本銀行業平均利差為2.29%,至1995~2010年,日本銀行業平均利差已降至1.72%;20世紀80年代初,韓國銀行業平均利差為3.79%,至1998~2010年,韓國銀行業平均利差降至1.67%。美國及歐洲部分國家銀行業也是如此,尤其是歐洲多國及日本銀行業目前已進入“負利率”階段,似乎凈息差水平還將下降。
基于國外銀行業的息差水平走勢,2010年后,一種觀點認為過分倚重息差收入的中國銀行業相比國外銀行業收入結構單一、波動風險大,經營水平也不夠“先進”,與國外銀行業收入結構差別較大,因而提出要大力發展其他類型業務,把息差收入指標降下來。客觀來看,息差收入占據整體收入絕大部分的“單一”格局某種程度上反映出銀行業務類型不夠豐富。但是,要豐富銀行的業務類型,必須從“實質重于形式”的實事求是角度出發,真正地發掘和豐富銀行的服務方式和能力,而通過“假形式,真貸款”的收入科目調整方式實現的息差率下降,則違背了豐富銀行服務能力的初衷。例如,在業務高歌猛進的2010年前后,相當比例的貸款收入被銀行以各類中間業務收入科目計入報表,具體科目包括財務顧問費、咨詢費等。
過分看重國外銀行業息差水平數據將對正確認識中國銀行業息差水平產生誤導,這不僅是因為不同地區融資體系和金融水平存在較大差異,而且與實體經濟形式和金融開放水平等多種因素密不可分。例如,對于以直接融資方式為主的地區,更加倚重銀行提供融資的對象將大為減少;如果該地區經濟發展又是主要依靠服務業,則銀行提供融資服務的形式和對象都與制造業特別是重工業為主的經濟體內的銀行完全不同;再若加之該地區經濟自我發展動力不足,需要較多倚賴服務外部需求,則該地區銀行的發展戰略進而收入結構將更會不同。類似于新加坡、瑞士等地的較多銀行,形成了以中間收入為主的收入格局,息差收入占比相對較少,如以全球性財富管理聞名的瑞士銀行、美國富國銀行,則通過開展托管業務、拓展海外市場等方式在存貸息差變窄形勢下保證了良好運營。
反之,對于以間接融資體系為主的發展中國家,經濟以制造業為主,具有強大的內源發展動力,不需要通過提供國際性第三產品類服務支持經濟,此時融資主體需要銀行業通過大規模的直接性融資予以支持,由此帶來的息差收入占比將更高。endprint
當然,會有觀點認為即便在間接融資體系和制造業為主的國家,其銀行依然會出現息差收入占比不夠高以及息差水平下降的趨勢。比如德意志銀行,通過高度重視投資銀行業務實現收入形式的多樣化,避免了直接或類直接信貸投放帶來的較高息差收入。需要注意的是,要將同類型銀行放在同一個維度比較,要將主要布局國內的銀行與業務布局偏重海外的銀行對比區分開來。德意志銀行較大規模的海外市場運營對收入結構的影響與運營發展集中在一國區域的銀行存在較大差異,畢竟涉及越大規模的海外市場,代表著更加豐富和多樣性的融資需求(從數據來看,德意志銀行在德國本土投放的貸款占比為47%,在其收入來源中,30.7%來自德國,11.5%來自歐洲其他地區)。例如,在歐洲多國進入“負利率”時代后,為了保證盈利與增長,越來越多的歐洲大型銀行正在將業務布局到“非負利率”地區。以西班牙桑坦德銀行為例,統計數據顯示,桑坦德銀行在歐洲實施“負利率”地區的資產占比為40.8%(在西班牙地區為24.8%),收入占比為27%;在英國的資產占比為29%,收入占比為20.6%;在拉美地區的資產占比為20.3%,收入占比為40.2%。
因而,對凈息差的認識要從客觀和實事求是的視角出發,從基本的經濟形勢分析出發,不應片面以為降低息差水平就是經營“先進”的體現,息差水平高就是“不足”的特征。尤其是在我國目前的間接融資體系與制造業為資金需求主體的情況下,要從服務經濟發展的實質而非報表形式的“花哨”表面來客觀看待和管理凈息差。
擴大凈息差是關鍵出發點
從簡單邏輯來看,利息凈收入=期間平均生息資產余額×凈息差,因此要從規模和比率水平兩方面分析。從規模指標來看,由于實體經濟增速下滑與金融整肅,商業銀行在實體經濟層面持續面臨“資產荒”。目前的高收益資產體現在房地產等極少數領域。從金融資產角度來看,則體現在投資類資產(含債券和SPV投資)。在目前金融去杠桿、整治“三套利”及引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形勢下,房地產等高收益資產未來持續投放始終存在不確定性。因而整體的判斷是,在生息資產端,銀行可增加的規模將會受到限制,因而快速地、超常規地依靠做大規模不太現實,尤其是做大好的升息資產規模。當然,從銀行的資產配置來看,雖然收益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貸款、投資類資產(含債券和SPV投資)、同業及存放央行,但個別銀行因為非標投資占比和收益率較高,投資類資產的整體收益會高于貸款。
因而,一方面要努力擴大優質升息資產的比例,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對凈息差的管理。努力擴大凈息差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銀行系統的方方面面,但核心集中體現在兩點: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與提高錯配水平。對于前者,尤其要提高專業化、精細化和精準化的風險定價能力,在合理、準確分類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完善差異化風險定價系統;對于后者,要進一步提升精細化、差異化的息差管理能力,例如對于定價要從區域、規模、行業和渠道等多個維度實施差異化。從德意志銀行的具體做法來看,2014年進入“負利率”前,德意志銀行平均資產期限/平均負債期限的比值為1.61倍。“負利率”推出以來,德意志銀行加大了5年期以上按揭貸款的投放力度,同時縮減了短期負債中6~12個月的同業資金占比,增加了3個月以內資金的拆借力度,再加上活期存款占比的持續提升,其期限錯配力度明顯加大。此外,同樣加大期限錯配力度的銀行還包括桑坦德和法國巴黎銀行等。
此外,還是從息差管理的角度,在提升資產端收益水平的同時,要大力實現負債端成本水平的下降,這是擴大凈息差的重要方面。要不斷優化負債管理。從國外銀行在“負利率”時代努力擴大凈息差的做法和經驗來看,特別要努力確保存款,特別是活期存款在資金來源中的核心地位。如:桑坦德等銀行通過拓展手機、互聯網等數字化渠道擴大零售業務的覆蓋范圍,增加核心客戶數量;富國銀行在息差收窄形勢下通過提高產品創新和交叉銷售的力度,不斷提升客戶黏性,維持并鞏固核心存款規模。此外,在確保流動性整體充裕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同業負債和債券融資比重,加大債務工具的持有力度等方式都可以驗證、使用。目前,國內銀行中負債管理水平較高的銀行,基本都保持了較好的凈息差表現。
另外,如前所示,為擴大凈息差水平,在歐洲多國進入“負利率”時代后,越來越多的歐洲大型銀行正在將業務布局到“非負利率”地區,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從目前國內形勢來看,部分大型中資銀行可以嘗試提高能力,調整并優化海外資產配置。目前,大型銀行資產配置的特點是在海外低息差市場的貸存比較高,大多高于100%,因而中資大型銀行應通過資產端擺布將資金配置到利息水平更高的地區,逐漸改變資產負債結構與當地息差水平錯配的狀況。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在當前及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無論從經濟金融形勢還是中國銀行業改革發展邏輯來看,凈息差都將依然是中國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考慮到中國的具體情況和發展階段,各銀行仍需要將擴大息差水平作為重要著力點之一,國內銀行業要從服務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努力提高凈息差管理水平,不斷降低風險,提高銀行業整體競爭力。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錦州市中心支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