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平梅
摘要:在經(jīng)濟及科學技術(shù)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們生活和社會的領(lǐng)域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有著迥異文化背景的人與人之間合作與交流緊密加強,在世界范圍內(nèi),人們不斷面臨著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因此跨文化交際顯得尤為重要,而非言語交際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時空語,本文重點論述中德時空語文化差異,包括單向時間制文化、多向時間制文化、過去時間取向、未來時間取等方面。
關(guān)鍵詞:時空語 單向時間制文化 多向時間制文化 過去時間取向 未來時間取向
【中圖分類號】H0-05
1.非言語交際
非言語交際作為人類交際的一個重要部分,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各種非語言交際手段的恰當運用傳遞了豐富的信息,促進了良好的交流與溝通。非語言交際是長期的歷史和文化積淀而成的某一社會共同的習慣,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對于本土文化的非語言交際行為習以為常,對其他文化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卻容易產(chǎn)生理解偏差,甚至由此產(chǎn)生文化沖突,嚴重影響交際效果。
2 時空語
2.1 時間語
時間語是研究在交際行為中人們?nèi)绾胃兄獣r間的建構(gòu)和應(yīng)用,盡管我們無法觸摸和看到時間,但其實際上控制著我們的生活。因為時間可以作為個體現(xiàn)象被感知,并且我們每個人對待時間的方式亦足以體現(xiàn)我們的性格,比如赴約遲到就會給人以消極的信號。人們?nèi)绾胃兄獣r間的建構(gòu)和應(yīng)用,其中文化是一重要因素。在中國,人們傾向于投入更多的時間來對問題進行思考,我們常聽說“不著急,慢慢來”。但是在德國常常聽到“時間就是金錢”,德國人覺得時間是有限的,因為一生中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在德國社會高速發(fā)展,很難停止,人們始終是忙碌狀態(tài),沒有時間來思考和猶豫。所以中德文化中對于時間的感知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不了解不同時間體系的文化差異,誤會和沖突就難以避免。
2.2單向時間制與多向時間制
各種文化在不同的時間價值取向的主導下,呈現(xiàn)出對時間不同的行為方式。霍爾把這些不同的時間行為文化分為單向時間制和多向時間制,在西方單向時間制文化中,時間是一種稀缺資源,一去不復返,是無形的珍貴物品,因而不能浪費時間,要節(jié)約時間。德國文化是典型的單向時間制文化,德國人講究效率,盡量在預計截止日期到來之前完成任務(wù),隨后又馬不停蹄地投入下一個行程。在德國人的思維中,高速度辦事是很正常的事情,他們視緩慢的人為懶惰,大都市的街上人們總是行色匆匆,他們辦事期望馬上得到結(jié)果,做生意也是很果斷,在第一次會談就簽合同也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他們總是很匆忙,有數(shù)不清的事情要去處理,“生命處于不停的運動之中”。而中國文化中是典型的多向時間制文化,主張時間是流動的,但又是循環(huán)不已的,因此現(xiàn)在與過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中國人習慣于同一時間做多件事情,期限只是既定的目標,但是計劃永遠不如變化快。在中國多向時間制文化中,傾向于在同一時間處理多項事宜,而且處理時間的方式非常靈活,效率順應(yīng)“人和”,有了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和人際關(guān)系,任何事情便能迎刃而解。
2.3 過去價值取向與未來價值取向
空間有三個維度,即長、寬、高。其實,時間也有三個維 度,這三個維度就是“現(xiàn)在”、“過去”和“未來”。離開了時間的三個維度,就談不上時間流程和時間觀念。人文時間和心理時間都有個“現(xiàn)在”、“過去”和“未來”的問題。對于“現(xiàn)在”、“過去”和“未來”的概念,不同文化的理解各不相同。在西方未來價值取向中,總是更加信任未來,認為未來會比現(xiàn)在更加美好,而東方過去價值取向文化中, 則將過去視為做出決定以及選擇真理的判定標準,歷史、宗教信仰、傳統(tǒng)對于過去價值取向文化來說甚為重要。中國文化屬于過去時間價值取向,中國文化是與過去緊密相連的一種文化,人們不僅熟知歷史事件,而且將歷史視為對當今時代的判定標準。由于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遺跡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所以比德國更加關(guān)注歷史,甚至有著名的中國俗語“以史為鑒” 、“博古通今”,換言之,歷史是對當今生活十分重要的因素。而德國是很典型的未來價值取向國家,德國人對于歷史的興趣比較淡漠,大部分德國人認為未來才是更加具有吸引力的。德國人更加信任未來并致力于規(guī)劃未來,但這并不是意味著德國人不注重歷史,但他們更加注重不斷創(chuàng)新,因此他們會對這樣的贊美“你沒什么變化呀”而感到惱火生氣,而德國孩子們所受到的教育也是要期待未來,未來必定比當下更加博大光明。
3.空間學
空間學是研究如何利用空間以及如何在交際過程中控制自身與交際對象之間空間距離的科學。“Proxemik”一詞來源于拉丁語的形容詞“接近的”,包括各種空間距離應(yīng)用現(xiàn)象。研究表明,文化會大大影響個人空間距離的控制,也就是說在身體距離,座位排序等。Ruben將個人空間定義為“看不見的界限”,換句話說,個人空間包括我們身體周圍的環(huán)境,作為這一區(qū)域的主宰者,我們有權(quán)利決定水可以進入其中。德國文化強調(diào)個人主義,相比于中國的集體主義,要求更多的個人空間。如果德國人的個人空間受到侵犯,他們往往表示出攻擊傾向。如果德國人不小心碰到了別人,會很快說“對不起,抱歉”,進入電梯后,德國人也往往會選擇對面站立,哪怕里面只有一個人,在其他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德國人也會盡量避免與其他人的肢體接觸。而中國人面對擁擠環(huán)境,往往采取容忍態(tài)度,他們可以接受彼此身體的觸碰,而不會惱怒,即使他們的身體距離近到可以聞到對方的體味。
4.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因此要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是一個比不可少的重要途徑。非語言交際是人類社會活動的自然過程,也是社會交往的必然產(chǎn)物。William B.Gudykunst于2003 年出版著作《跨文化與不同文化之間的交際》一書中收集和總結(jié)了迄今為止有關(guān)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重要理論,并對所有這些理論進行科學地詮釋和客觀地評論。在書中,Gudykunst對跨文化交際研究未來的發(fā)展進行了展望,為跨文化交際研究指出了方向。他提醒我們,把文化當作理論上的解釋變數(shù),對文化差異加以詮釋,是正確的。但是,文化這一理論變數(shù)不是萬能的,它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在新形勢下,研究者應(yīng)開拓視野,廣泛合作,研究各種新文化因素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參考書目:
1、《中西文化研究十論》:張隆溪著,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2005年11月版
2、《東西方時間觀與跨文化交際》;張勁松著,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9月第6卷第3期
3、《時間觀與跨文化交際》,鄧立華著,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年1月版
4、《跨文化交際學》:賈玉新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