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黃菌栽培技術
桑黃菌,屬于木層孔菌。桑黃菌中含有桑黃菌多糖、黃酮、萜類、多肽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對人體有補益、抗腫瘤、抗氧化、保護肝臟、抗肝臟纖維化、抗病毒等諸多作用,是食藥用菌中獨樹一幟的品種,尤其在亞洲發達國家,對桑黃菌青睞有加,有很好的市場前景。
采取菇木分離或組織分離技術獲得純菌種,采用谷?;|制作二級種,常規操作。注意問題:第一,桑黃菌的菌種老化、退化速度較快,必須按計劃生產。第二,商品生產者要不斷進行純菌種分離,以備下一批生產。

首選桑樹、樺樹、柞木等有利于桑黃菌著生和生長的闊葉樹種,其中,尤以前兩種為佳。其次,選擇落葉后至發芽前的時間段內伐樹。第三,選擇胸徑10厘米以上的,粗一些可以單木截為20厘米左右的木段使用。太細的及樹枝樹杈等可以集束綁成直徑25厘米左右的“樹枝把”,長度可考慮25~35厘米。第四,充分曬干。第五,使用前將木段投入營養水中泡透。營養水基本配方:蔗糖6千克,復合肥5千克,麥麩20千克,石灰粉2千克,三維精素0.12千克,水1000千克。第六,配制封口材料:桑枝木屑55千克,麥麩45千克,石灰粉1千克,石膏粉2千克。第七,根據滅菌方式,將泡好的菌材裝入聚丙烯塑袋或低壓聚乙烯塑袋。第八,塑袋內裝入3厘米厚度的封口材料后,將木段裝入后,再裝入3厘米封口材料,使用兩道皮筋將木段兩頭位置的塑袋扎住,以防封口材料因木段與塑膜不完全吻合而使封口材料達不到封口的目的。樹枝把的裝袋不好操作,可利用塑膜進行包扎,效果相同,封口材料需多制備30%左右,同樣從兩頭可以打開接種及出菇。
裝袋或包扎好的段木,即可進行滅菌處理,高壓滅菌時間可較常規延長30%左右,常壓滅菌延長50%左右,待降溫后再打開滅菌室,以確保效果。
1.消殺:培養室清理后噴灑2遍300倍賽百、1遍1000倍氯氰菊酯等藥物。
2.控溫:將培養室控制在11~25℃,低于10℃難以發菌,有利于其他雜菌侵染。達到30℃不再發菌,更是有利于其他雜菌的蔓延和生長。
3.控濕:調控培養室空氣相對濕度70%左右,不要高于75%或低于50%。
4.通風:桑黃菌的菌絲長速很慢,所以,培養室的通氣量不要大。一般按照每立方米空間5千克木段計算,在50平方米的房間里,出菇以前,僅是每天的檢查或觀察進出時的排換氣即可滿足菌絲需要。如有條件,可以間隔10天左右進行1次大換氣。
5.光照:完全避光。僅在進入觀察和檢查時間內有大約500勒克斯的光線,其余時間全天候閉光。
1.設施:出菇可在大棚內進行,但不要與平菇等品種共處一室。消毒后,將出菇架間隔1.2米左右布置LED白色光帶,間隔4米左右做作垂直拉設,頂部可間隔3米左右直線拉設,不要有死角。
2.處理:菌袋內出現指狀凸起時,說明此時菌絲成熟,進入生殖生長階段,即應將菌袋移至出菇室(棚),袋間距10厘米單層排架,在原基發生點切破塑膜,以使子實體能夠順利長出為準,對于較大的原基,可作長度3厘米左右的切口并切除一塊半圓形塑膜。尚未發生原基的,可在菌袋兩頭的封口料處(多數已經露出木段)或木段的邊緣切割出菇口,切除0.5厘米左右寬度的塑膜。
3.溫度:調控至22~25℃,盡量不要達到或超過30℃。一旦溫度過高,子實體暫時加快生長的同時,菌片薄、質量低,并易發病害。關鍵是內在質量差,很多營養元素沒有得到富集,產品的療效受到制約。
4.濕度:調控至80%~95%,因用水的原因,短暫的低于70%或暫時性(2小時內)達到100%也是允許的,但不要過于頻繁,以防高濕引發某些病害。
5.通風:子實體生長期間,良好的通風是主要條件之一。室內栽培時的控制程度,應相當于室外的空氣略高,二氧化碳濃度大約在0.05%~0.1% ,繼續升高就會抑制子實體正常發育。
6.光照:LED光帶的光線相對溫和,室內栽培時,每天大約需要14個小時開燈,光照強度約在1000勒克斯以下,隨著光照強度的提高,子實體的色澤更趨正常,金黃至黃褐色。
7.采收:現蕾后,正常條件下約40天左右,桑黃子實體即可達到成熟,使用鋒利剪刀將之從基部切下即可,若帶下一塊樹皮組織,曬制前將之剔除即可。
對于木段體積較大的,可在采收后將之晾除(不可直曬)部分水分后,置于陰涼處,覆蓋草苫等,或將之埋土保濕,待明年繼續管理出菇。對于直徑小于10厘米的木段以及樹枝把,僅可用于當年出菇,可不予管理。
(曹德賓 0531-83179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