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平 田建波 王柏麗
(河南科技大學附屬三門峽市中心醫院 河南 三門峽 472000)
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葡萄球菌耐藥分析
李慧平 田建波 王柏麗
(河南科技大學附屬三門峽市中心醫院 河南 三門峽 472000)
目的了解骨科手術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葡萄球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方法收集河南科技大學附屬三門峽市中心醫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骨科手術切口拭子進行細菌培養及藥敏實驗,對結果進行分析。結果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率為5.08%(120/2 364),其中Ⅰ類切口感染率為2.43%(50/2 056),Ⅱ類切口感染率為22.7%(70/2 056);病原菌中革蘭陰性桿菌占48.3%(48/120),革蘭陽性球菌占51.7%(62/120);葡萄球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為萬古霉素0.0%,替考拉寧10.2%,丁胺卡那31.7%,慶大霉素39.5%;左氟沙星36.9%,頭孢唑林為55.1%,頭孢呋辛42.3%,青霉素耐藥率為92.0%。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為40.2%,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MRSE)檢出率為59.8%。結論對骨科手術的切口進行細菌培養和耐藥監測,可有效降低骨科手術切口的感染率。
骨科;感染;耐藥
骨科手術患者的手術切口通常以Ⅰ類切口(清潔手術)和Ⅱ類切口(清潔-污染手術)多見,手術前抗生素的預防性輸注、手術中的無菌操作以及術后的院內病原菌引起的感染,往往影響患者的傷口愈合。骨科患者術后出現切口部位細菌感染,增加患者經濟負擔的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為了解河南科技大學附屬三門峽市中心醫院骨科手術后,不同切口類型感染病原菌的流行趨勢及耐藥情況,有效地控制手術后的切口感染,本研究對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學附屬三門峽市中心醫院骨科術后患者進行手術部位的細菌學監測,對分離培養的細菌進行藥敏和鑒定,以為臨床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學附屬三門峽市中心醫院骨科住院手術患者2 364例的臨床資料,手術切口類型包括Ⅰ類切口2 056例,Ⅱ類切口308例。由骨科手術醫生于手術結束時,以無菌手續取手術野拭子,用無菌試管送細菌室進行培養鑒定及藥敏。
1.2治療方法室內質控菌株有大腸埃希氏菌ATCC 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銅綠假單孢菌ATCC 27853。采用法國梅里埃生產的ATB細菌鑒定儀進行細菌鑒定;藥敏試驗K-B法,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4版進行;嚴格按2015(CLSI)標準判斷藥敏結果。藥敏紙片均為英國oxoid公司生產,Mueller-hinton瓊脂及血平板均購自安圖生物,無菌試驗及生長抑制試驗均符合要求;室內質控結果均在控。
1.3統計方法用WHONET 5.5對細菌的種類及藥敏結果進行統計,同一患者多次送檢的同一部位標本視為同一菌株。
2.1骨科手術不同類型切口的感染率對3 a中骨科手術切口拭子細菌培養結果進行分析,共培養2 364例,分離病原菌120株,手術切口細菌感染率為5.08%。Ⅰ類切口感染率為2.43%,低于Ⅱ類切口感染率(22.7%)。見表1。
2.2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革蘭陽性球菌引起的感染62例(占25.8%),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16例(13.3%),表皮葡萄球菌42例(35.0%),糞腸球菌4例(3.3%),革蘭陰性桿菌引起的感染58例(占74.2%),銅綠假單胞菌14例(11.7%),大腸埃希菌6例(5.0%),產氣腸桿菌12例(10.0%),陰溝腸桿菌6例(5.0%),不動桿菌8例(6.6%),產堿桿菌8例(6.6%),枸櫞酸桿菌4例(3.3%)。見表2。2.3耐藥率葡萄球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為萬古霉素0.0%,替考拉寧10.2%,丁胺卡那31.7%,克林霉素為53.2%,慶大霉素39.5%,紅霉素65.1%,左氟沙星36.9%,頭孢唑林為55.1%,頭孢呋辛42.3%,青霉素耐藥率為92.0%。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為40.2%,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MRSE)檢出率為59.8%。

表1 骨科手術切口拭子細菌培養陽性結果(n,%)

表2 骨科手術切口拭子120株病原菌分布(n,%)
3.1骨科切口拭子細菌培養結果河南科技大學附屬三門峽市中心醫院骨外科住院手術患者2 364例,術后切口拭子經細菌培養后,感染率為5.08%(120/2 364),略高于文獻報道[1],可能與開展的手術難度及收治的患者病種有關。由表1可以看出,3 a來Ⅰ類切口細菌培養感染率為2.43%(50/2 056),Ⅱ類切口感染率為22.7%(70/208),Ⅰ類切口的術后感染率明顯低于Ⅱ類切口的術后感染率,原因是Ⅰ類切口屬于清潔部位手術切口,Ⅱ類切口屬于清潔-污染切口,個別Ⅱ類傷口患者在術后多次培養出同樣的細菌,帶菌時間長,傷口愈合慢。這就提示外科醫生對Ⅱ類傷口手術前注意清除皮膚暫居菌,術中應注意無菌操作,預防術中及術后發生感染。
3.2骨科不同切口拭子的細菌分布河南科技大學附屬三門峽市中心醫院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細菌以革蘭陽性球菌較多,為51.7%(62/120),接近于文獻報道[2]。Ⅰ類切口感染菌革蘭陽性菌34株,占28.3%(34/120),Ⅱ類切口革蘭陽性球菌28株,占23.3%(28/120);革蘭陰性桿菌略低于革蘭陽性球菌,占48.3%(58/120);Ⅰ類切口感染菌革蘭陰性桿菌16株,占13.3%(16/120),革蘭陰性菌42株,占35.0%(42/120)。細菌種類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較多見,其次為銅綠假單胞菌和大腸埃希菌等一些院內感染常見的條件致病菌。
3.3骨科切口拭子細菌中葡萄球菌藥敏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葡萄球菌的檢出率較高。由表3可以看出,葡萄球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較低的有糖肽類如萬古霉素為0.0%,替考拉寧為10.2%,其次為氨基糖苷類如丁胺卡那為31.7%,慶大霉素為39.5%;喹諾酮類如左氟沙星耐藥率為36.9%,一二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唑林為55.1%,頭孢呋辛為42.3%,青霉素耐藥率較高與青霉素類藥物的長期及大量應用有關;多數抗菌藥物的敏感率低于鄧瑩等[3]報道金黃色葡萄球菌對大部分抗菌藥物為100.0%,可能與各級醫院使用抗菌藥物的控制措施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不同地區分布有差異。其中耐甲氧西林的MRSA檢出率為40.2%,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陰性的MRSE檢出率為50.8%。這些多重耐藥菌的檢出為抗感染藥物使用提出挑戰,所以應重視骨科患者的多重耐藥菌抗感染治療,采取預防措施防止發生院內感染。3.4骨科切口感染率發生趨勢由表2、3可以看出,Ⅰ類切口感染率分別為2.78%、1.99%、2.4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手術時機和切口類型等因素有關[4]。Ⅱ類切口感染率分別為28.3%、25.6%、16.1%,呈下降趨勢,原因可能為醫院手術室工作人員日益重視手術檢測,檢驗科注重對手術室空氣、手術物品的消毒效果及手衛生等,定期的環境衛生學監測也起到了監督作用。
綜上,應重視預防骨科手術后切口感染措施,必要時針對性開展目標性監測。采取防控措施如重視對環境及手術器械的消毒管理,醫護人員手衛生、環境衛生學監測、空氣消毒質量檢測等;骨科醫生更加注意預防感染,無菌操作及隔離防范,術前預防用藥等。對骨科手術切口進行感染細菌監測,是控制院內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1] 周玉萍,李小金,易建華,等.骨科患者術后醫院感染病原菌與多重耐藥菌的臨床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125-127.
[2] 李發祥,崔鋼華,申曉坤,等.連續5 a骨科手術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病原學特點及危險因素[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6,15(7):466-470.
[3] 鄧瑩,袁梅梅,寇曉平,等.骨科患者急性傷口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6,26(12):2803-2804.
[4] 楊偉玲,鄒前健.某醫院骨科患者手術部位感染臨床分析[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5,32(3):258-260.
R 378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7.012
2016-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