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鵬
7月21日,住建部會同有關部門選取廣州、深圳、南京、杭州等12個城市作為首批開展住房租賃試點的單位。實施的措施包括搭建交易平臺,推動國企轉型為住房租賃企業,細化金融、土地等支持政策。以“租房住”為訴求的一系列組合拳,成為糾正“單向度住房改革”的對沖手段。
筆者認為,“購租并舉”這個提法來的晚了一點,但是來了總比不來強。
住房需求的主體都沖向購房市場,必然導致房價扶搖直上,而房價上漲又迫使資金轉換為房地產投資。一般而言,房地產投資是長線投資,不可能短期內收回。
如果房產購入全部使用自有資金,用購房資金總額除以每年度房屋租金額,即等于投資回收期。目前深圳市住房的投資回收期為62年,北京為52年,上海為51年。這樣看,買房并不劃算,但是人們依然趨之若鶩。顯然,是住房制度出了問題,必須加以校正。
事實上,世界各國的住房體系都是租購并舉的,一般來講租房戶占比在50%上下。如美國的舊金山、紐約和日本的東京,租房人群都超過40%。
目前我國城市房屋租賃占交易市場的比重僅有7%,提高的余地很大。不過,讓“租房住”成為人們選擇的渠道,還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今年7月以來,廣州市提出“租購同權”,上海宣布新建住宅“只租不售”,北京市宣布擬新推“共有產權住房”等,都是為了引導和鼓勵人們“租房住”。
筆者認為,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房改大規模推行之前,我國城市居民所住的房子基本都是屬于機關、工廠、學校等單位的,大家并不享有產權,只擁有使用權,但是大家都很安心,沒有現在這么大的焦慮感。后來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商品房、產權房逐步成為主流。特別是2003年以后,買房熱不斷升溫,甚至出現了所謂的“丈母娘購房指數”。現在大力發展機構性、規模化的租房市場,一定意義上是恢復住房制度改革前的一些做法。這對于完善住房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是在補足住房制度的短板。
為了從根本上糾正住房制度的偏差,筆者認為,應當重新確立“房地產市場”的內涵,房地產市場應該主要指商品房買賣市場,把租賃房歸入“住房服務市場”范疇。
為了解決好中國人的住房問題,就要讓大家租房住也感到安心,能正常地上學,正常地就業,正常地就醫等。把售房市場和租房市場同時完善起來,才是一個真正完善的住房制度體系。我們強調要建立穩定房地產市場的長效機制,“購租并舉”就是長效機制的核心抓手。
那么,“租”和“買”兩者的比例多少為宜呢?筆者認為,租的比重不要低于30%。如果租賃房的比例低于30%,就缺少了群體效應,租房者還是不安心。
當然,各地區各類城市情況不同,這個比例不需要整齊劃一,但特大城市具有標志性、引領性,需要有所堅持,否則就不能制度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