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嫦+萬艷琴+廖嚴力
盡心竭力
服務香港大學師生四十年
務實為民
連任中西區議員二十餘載
恪守並踐行一個最樸實的理念
——為人民服務
他的座右銘是: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一路走來,堅守信念,知行合一
生命不息,步履不停,服務不止
扎根港大,職員利益保護者
孫中山先生曾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當有能力為千萬人服務時,就要為千萬人服務,當有能力為千百人服務時,就為千百人服務,只有能力為一二人服務,就盡力為一二人服務?!比缃駛ト艘压剩渚癫粶?。孫先生無私奉獻的偉大人格仍然影響著許許多多的後來者,陳捷貴太平紳士,便是其中一位。幾十年來,陳捷貴先生以服務社區為己任,忠實於自己的職務,盡到了作為區議員的責任,也盡到了對社會的責任。
陳捷貴先生曾笑稱,自己是一個不懂得推辭的人,但凡人家尋求他的幫助,但凡他可以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便義不容辭,從不推諉。幾十年來,陳捷貴先生承擔的社會職務繁多,令人欽佩。毫無疑問,這樣繁雜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來應對,但最必不可少的,是對港大職工、對中西區選民、對香港社會的一份責任與擔當,一份深情與執著,才能讓陳捷貴先生在服務他人的路上堅持這麼多年。
1977年,陳捷貴先生加入了香港大學,並成為香港大學職員協會的一員,沒想到一待就是四十年。這些年來,他從一個幹事逐漸做到了會長,並在會長的位置上一做就是近二十年。除了學校安排的工作以外,陳捷貴先生還力求為同事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團結港大教職員、舉辦各類活動、代表教職工與學校決策部門溝通、連接大學與職工之間的關係,促進對話、為在職和退休的職工爭取更多的權益。

為平衡港大教職工的工作與生活,改善職工業餘生活,陳捷貴先生與大學合作,利用專為員工進修的專款項目,開辦繪畫、書法、剪紙、氣功、太極、普拉提瑜伽等興趣課程。每隔一星期便為同事們舉辦午間茶座,內容包括財經、健康、飲食、美容、旅遊等等。另外還邀請專家學者為員工舉辦各類講座和工作培訓。許多同事在培訓課程中受益良多,甚至許多教授都參與其中,並獲得很多開心的體驗。
“總的來說,對同事來講,我們職員會可以幫助同事解決一些問題。有些屬於所有大學同事的共同問題,有些是個別的,無論是教授,一般的職員、職工,我也有替他們去爭取,得到比較好的結果。所以,我擔任香港大學職員協會會長,就是能夠利用自己會長的職位,幫更多港大的同事解決一些問題?!倍嗄昵?,陳捷貴先生獲得了香港大學頒發的長期服務獎,榮獲這一表彰,陳捷貴先生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實事議員,街坊訴求代表人
中西區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也是開埠至今的行政及商業中心。中西區區議會是香港18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中西區的事務,共有15名議員。而陳捷貴先生便是由1992年至今長達20年一直獲選的民選議員。
俗話說“老百姓心里有桿秤”,二十多年的民選議員,陳捷貴先生為選區民眾作出的努力與貢獻可謂是有目共睹。陳捷貴先生認為,作為一名議員的本職工作就是為民眾發聲,為市民多辦實事,就算遇到很多困難,也要為民眾爭取利益。他於1997至2011年間擔任中西區區議會主席及副主席,並曾任區議會交運會、文康會主席。積極參與復康服務及環保工作,擔任國際復康日(IDDP)中西區代表多年,在區內大力推動建設一個“無障礙的中西區”。成功爭取興建正街雙向扶手電梯,及落成了港島西鐵路通車等,為半山居民的出行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時也在繼續積極關注中西區公共交通這一塊的工作,為居民爭取權益,得到不少居民認同及支持。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點一滴的小事,匯聚成了一個區議員的聲譽和市民的認可與信任?!皡^議會做的就是實事。做一些市民要看到的、市民要你去解決的一些問題,爭論相對來講比較小。我們做好一點事情,一般的老百姓知道,你也感覺到你是做了一件事情。這方面對於一個議員來講,你會感到有一定的成績,一定的工作完成,自己也會獲得滿足感,這一點也是推動我過去這麼多年一路做區議會的工作的原因?!?/p>
2000年,陳捷貴先生又獲委任為太平紳士,2012年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BBS)。他承諾,自己未來仍會做一個實事議員,繼續關注關繫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各項公共事宜,為保障居民利益發聲。
情深不渝,香港生態與文化守護人
這些年來,陳捷貴先生致力推動對古物古蹟保護,被委任為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擔任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席多年。長春社即香港保護自然景物協會,成立於1968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民間環保團體。該社積極倡議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致力於自然保育、保護環境和文化遺產。該社的使命是提升當代和未來社群的生活素質,並確保香港履行對鄰近地區以至全球生態環境的責任。該社倡導通過合適的政策、監察政府工作、推動環境教育和帶頭實踐公眾參與,為完成使命全力以赴。長春社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監察環保政策及推廣環境教育。陳捷貴先生作為長春社的重要成員和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席,一直注重古蹟保育和環境保護,將環境保護作為一項有意義的事,努力向民眾宣傳環境教育的意義,在他和長春社和其他非政府機構(NGO)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香港地區的環境,減少了環境污染。
同時,他還獲委任為孫中山紀念館顧問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為保護孫中山在香港的歷史痕跡,讓中西區居民甚至香港居民、世界各地的遊客了解到孫中山先生在香港革命期間的歷史、中西區的歷史,陳捷貴先生主動找到當時中山大學歷史系的系主任,得到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在中西區建了“中山史蹟徑”。史蹟徑是位於香港島西營盤、上環及中環的15個景點站組成,將孫中山生前在香港活動過的地點串連起來,包括他在香港讀書、學醫、做禮拜、居住及與革命黨人聚會以及策動反清活動的地方,以突出他與香港的密切關係。目的使公眾緬懷孫中山的足蹟之餘,能對他的革命思想及愛國情操有更多認識,從而亦加深對中國近代史的了解。不僅如此,陳捷貴先生還積極推動“文化落區”,向市民大眾推廣高質素之藝術,例如話劇、舞蹈、中樂等。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人生區區百年轉瞬即逝,只有選擇自己最熱愛、最愿意為之付出一生的道路,才能稱之為無憾。陳捷貴先生選擇了服務的一生、奉獻的一生,並為此執著奮斗。
生命不息,服務不止,人類社會經濟、文明的發展與進步,正是體現在樂於奉獻,用心服務的真義上,恰如陳捷貴先生這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