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冬梅+汪建華
山為畫,水為畫
畫盡百態,萬里江山皆能入畫
山為水墨,水為水墨
水墨巔峰,世界萬物皆可為水墨
執筆蘸墨,聽從心底最真誠的聲音
淘洗心情,沉淀升藝術之美
尋奇探秘,如魚翔海底,碰觸靈魂
與水交融,流轉不息生命旋律
至真至純藝術夢
2017年8月3日,“全球水墨畫大展”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隆重開幕。本次展覽由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500位畫家共同參與,書畫愛好者可享受一場香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水墨盛宴。旅美畫家虞蘭因女士以她的水墨畫作品《海底世界》驚艷了這場盛宴。
藝術,是她今生最美的遇見。從7歲到70歲,從西畫到國畫,從傳統山石的筆墨手法到現代水墨的實驗性,從素描到各種拓印、流淌、灑潑、滴濺、水拓等技法,從具象到抽象,她把世界之美帶進意境之中,收獲錦簇花團,累累碩果。

虞蘭因女士出生於書香世家,她的父親虞君質先生為臺灣著名學者、藝術評論家,家庭的淵源,讓她從小深受藝術的熏陶。她自幼喜好書畫,曾先後師從黃君璧、高逸鴻、孫多慈等多位臺灣國畫名家。19歲臺灣大學畢業之後,她赴美深造美術史,獲得藝術創作和藝術理論雙碩士學位,並掌握了西方當代抽象藝術。扎實的傳統中國畫技法功底、系統的中西藝術理論學習以及數十年的旅美經歷,使虞蘭因女士在長期的中西文化藝術浸染中,做到了對中西藝術手法的運用自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理念,開創了別具個性魅力的新畫風。
虞蘭因女士常常會被問:“在藝術創作時,你是用英文思考還是用中文?”她回答不出來。“繪畫藝術不同於其它,例如要做一個揚州炒飯,需要雞蛋,米飯等材料,十分固定,無論是誰來做這道揚州炒飯,所需的材料都是這些。而在畫畫的時候,我到底是用中國的方法還是西方的方法,哪一筆是中國的、哪一筆是外國的,對我來說沒有什麼界限可言,也不會去想這個界限在哪里。我只要對自己很誠懇,覺得很自由、很舒服就行,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是什麼樣的畫。那是很自然的融合,如水乳交融,似血脈相連。”她說。
對於藝術她就是這麼一個意念,至真至誠至性。她曾說每一件作品的誕生都像女性經歷分娩,作品一旦完成就與“母親”脫離了關係,因此她對每個“孩子”都精雕細琢,賦予“孩子”們獨一無二的靈魂。
虞蘭因女士真誠地對待自己的內心,藝術在她的心里慢慢成熟,她逐漸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東西,然後沒有約束、沒有捆綁讓它發揮出來。
對於繪畫藝術,虞蘭因女士可謂喜愛了大半輩子,執著了大半輩子。純粹地行走於藝術之路上的她是幸運的,因為她不需要為生計發愁、奔波,她可以毫無負擔地將繪畫當做自己人生的一種生活方式,並能夠自由地選擇這種生活方式,且心無旁騖地享受這種生活,全情投入其中,與精神的本能融合。這讓虞蘭因女士感到無比歡欣,無比滿足。
精神的本能融合,是很深層次的修煉,需要在人生豐富的歷程中慢慢領悟,而人生的意義就是在活著的時候將自己的精神層次提高。虞蘭因女士如此認為。也因此,她的每一幅藝術創作都是從她的靈魂出發,將靈魂深處揮之不去的東西、最想表現的東西表現出來,引起觀者共鳴。“如此,這一輩子活著就有意義了。”虞蘭因女士說。
極趣極妙海底美
虞蘭因女士曾說:“每個人的基因不一樣,自己先思索,去發掘挖掘自己身上那獨特的、天生、適合自己的東西,非常關鍵。”她一直知道自己的優勢所在,也從未停止思考與探索,於是,在近四十歲的時候,她選擇了潛水,於潛水中改變自己,擴大格局,升華藝術造詣。
1985年,虞蘭因女士作為美國第一位華人藝術家個人潛水愛好者開始在海底世界尋奇探秘,從恐懼,到安靜,到自由,她體會到“天人合一”的感受,“海底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角落是不一樣的,奇妙無窮,潛入海底,對於魚來說,你也是魚。當你沒有攻擊性的時候,魚亦不會攻擊你,人與自然得到和諧相處。”虞蘭因女士說。
如魚翔海底,靈魂游動,與浩瀚廣博的大海碰撞、交融,整個人突然變得豁達了、包容了、大氣了。“那是一種如海洋一般博大精深的浩瀚。”虞蘭因女士說,“潛水與海洋讓我比較能夠跟自然和諧相處,也能夠跟自己比較好地相處了。”
得益於潛水與海洋給自己的改變,震撼於海洋瑰麗變幻、無形之美。虞蘭因女士對自己說,總有一天要把自己在海底看到的、感受到的很專心、很系統地畫出來。如此,也算是給自己、也給海洋的一個回饋。從此,她踏上了繪畫海洋的征途,為中國的傳統繪畫史延續了新的篇章。
“在開始畫海洋之前,我畫過各種題材,也嘗試過不少方式。潛水之後,我才突然意識到,世界70%都是海洋,是我們生命的起源。很多人都說,不管你用什麼概念,生命的起源是從水、是從海洋開始的。”虞蘭因女士說。二十多年來,她一直在一邊探索海底的神秘,一邊用手中的畫筆將海底搬出水面,呈現在大家的視野中。
她用藝術家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定格每一秒都在變化的海底之美,用大腦記錄這無數瞬間之美、無常態之美、動態之美,回到陸地之後從大腦中搜索出要表達的重點,接著藝術創意的手法,進行第二次創作,將刻在靈魂深處的東西,表現出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