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偉臣
死刑的廢止之路
□ 王偉臣
2015年2月23日,斐濟通過了《軍事法》修正案,從而徹底廢除了死刑。這樣它就成為了世界上第103個法律明文廢止死刑的國家。那么,加上六個原則上廢除死刑但保留在特殊情況下可執行死刑(特殊時期包括戰時等)的國家,以及50個法律上維持死刑但至少十年未執行死刑或處于中止狀態的國家,目前聯合國會員國195個獨立國家當中,只有36個國家依然維持死刑,僅占總數的18%。此時距離委內瑞拉成為第一個廢止死刑的國家已經過去了152年,距離死刑的誕生可能已經過去了上萬年。
死刑的正式使用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歷史初期。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人類第一部成文法《烏爾納姆法典》盡管只有兩個刑法條文,也規定了“處死”刑。《摩西五經》也將謀殺、綁架、巫術、不守安息日、褻瀆以及一系列性犯罪納入到死刑懲罰范圍。東亞地區更是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死刑執行方法。啟蒙運動率先開啟了對死刑的反思。1516年,托馬斯·摩爾就在其名著《烏托邦》中討論過死刑的優劣,但是并沒有得出明確的結論。200多年之后,年僅26歲的意大利犯罪學家切薩雷·貝卡里亞(1738-1794)出版了曠世名作《論犯罪與刑罰》,從刑罰人道主義的立場對歷史上的嚴刑酷法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貝卡里亞強烈譴責了死刑的非人道性、殘酷性和不公正性,并且從如下幾個方面論證了廢除死刑的必要性:“第一,死刑違背了社會契約。第二,死刑并不能產生最佳的威嚇效果。第三,死刑會引起人們對受刑者的憐憫。第四,死刑給人們提供了殘酷的榜樣,會毒化人們的心靈。第五,死刑一旦發生錯誤是無法挽回的。”這部著作被學者們奉為經典,在全世界廣為流傳,被認為“是自《圣經》以來譯本最多的著作之一”。貝卡里亞也借此確立了他在刑事法律科學中的特殊地位,被后面的學者冠以“刑法之父”的桂冠。
繼貝卡里亞之后,從功利主義出發論證死刑廢止論的當屬英國法學家邊沁。對于死刑,邊沁持完全否定的態度。他指出,“死刑幾乎永遠是一種不必要或沒有效果的權宜之計。對于那些使用輕刑或使用徒刑就能防止其再犯罪的人,使用死刑是不必要的;對于那些把自己作為一個對付絕望的難民而放任自流的人,死刑是毫無效果的。對于每一種犯罪都用死刑來懲罰的立法者的政策,就如同一個小孩把自己不敢看的昆蟲蹂碎所具有的卑怯恐懼一樣。”德國刑法學家李斯特繼邊沁之后,也從功利主義出發闡述其廢除死刑的根據:“通常來說,對死刑的威懾效果人們表示懷疑,而對其保安效果倒是沒有什么爭議的。但必須進行爭論的是,現今之國家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來達到與科處死刑同等的事實上的保安效果嗎?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則就不得同意適用死刑,因為死刑判決的風險,即在可能的誤判情況下,是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予以補償的。”
受到《論犯罪與刑罰》的影響,神圣羅馬帝國的利奧波德二世,曾在托斯卡納大公國廢除死刑,成為近代歷史上第一個永久廢除死刑的地區。接著,委內瑞拉和圣馬力諾分別于1863年和1865年對所有罪廢除了死刑。葡萄牙和荷蘭也分別廢除了普通罪的死刑,雖然并沒有廢除所有的死刑罪名,但是它卻標志著歐洲主權國家已經開始關注廢止死刑的問題。
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一個世紀。但是死刑廢除運動卻迅速發展,并在全球造成了巨大影響。總的說來,在20世紀,死刑廢除運動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二戰之前。這個階段,只有哥倫比亞等四個南美國家以及歐洲的冰島廢除了死刑。第二個階段是二戰后到20世紀80年代。二戰后,由于對保障人權和對人的尊嚴的重視,在國際上引起對廢除死刑的關注。在這樣的形勢下,刑法學界不少學者發表文章或出版著作主張死刑廢止論。比如新社會防衛論的倡導者安塞爾大聲疾呼:“我們不必在此重提有關死刑的合法性,死刑存在和判處死刑的理由……等一系列無休止的爭論。在此我們只需重申:在一個以尊重個人,保護人的生命、人類進化的自信心,保護人的社會價值為基礎而建立起的社會里,死刑是絕對不應存在的。”1949年德國(西德)成為了二戰之后第一個廢除死刑的國家。而后法國、荷蘭、奧地利、瑞典等歐洲國家以及所羅門群島、圖瓦盧等太平洋國家也紛紛效仿,廢止了死刑的適用。但是截止到1989年,全世界通過法律廢止死刑的國家僅有36個。
1990年,世界廢止死刑運動發展到了第三個階段,僅這一年,就有捷克、羅馬尼亞、莫桑比克等九個國家同時取消了死刑。由此,也推倒了廢除死刑的多米諾骨牌。1995年,西班牙、南非等六個國家取消死刑,1998年英國、阿塞拜疆等七個國家也取消了死刑。除了這些年份之外,20多年來幾乎每年都有三個左右的國家宣布廢止死刑。此外,國際特赦組織把法律上保留死刑,但超過十年未處決死刑犯的國家視為實際上廢除死刑,截止到今年,這樣的國家共計50個,不僅包括尼日爾、馬里、剛果等非洲發展中國家,也包括韓國、老撾、緬甸這些有著悠久的死刑傳統的東亞、南亞國家。
不過,近30年以來,世界性的廢止死刑運動出現了一些倒退和反復。如巴布亞新幾內亞在1975年獲得獨立時曾廢除了普通犯罪的死刑,但到1991年卻又恢復了故意殺人罪的死刑;菲律賓曾在1987年廢除了死刑,但在1993年又恢復并擴大了死刑的適用范圍;在岡比亞,僅從1993年到1995年廢除了死刑,1995年以后又恢復了死刑。最近的一個案例是乍得,該國曾于2014年廢除死刑,但是第二年就恢復了對恐怖主義者的死刑。美國的情況更為特殊。密歇根州自從1837年成為美國的一個州后從未執行過死刑,并且于1847年3月1日開始實施廢除死刑的法案。羅得島于1852年也效仿密歇根州頒布了廢除死刑的法令。1853年,威斯康星州成為美國第三個廢除死刑的州。整個美國在1967年廢除了死刑,但在較高暴力犯罪率及民意支持下,于10年后恢復。如紐約州廢除死刑30年后又恢復了死刑;堪薩斯州1994年也恢復了死刑;從1990年起,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亞州、科羅拉多州、肯塔基州、俄勒岡州、華盛頓州和懷俄明州均在中斷近30年的死刑執行后又恢復了死刑執行。
新中國建立初期,由于法制不健全,關于死刑的規定僅見于幾個單行刑法。1979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可判處死刑的罪名有27種。經過1982年至1995年多個單行刑法的修改補充,共增加了33種死刑罪名。1997年頒布的新刑法則在過去的基礎上又增加了8種死刑罪名。因而,從建國一直到1997年前,中國的死刑罪名呈現的是逐步增加的趨勢。1998年10月5日,我國簽署了《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該公約對死刑的適用范圍作了嚴格限制,只有“最嚴重的犯罪”才可以判處死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解釋稱,死刑要跟剝奪他人生命的暴力犯罪有關。因而我國也需要根據公約的規定逐步廢止死刑。不過,1997年刑法頒布之后的7次修正案中都沒有涉及廢除死刑的問題。直到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的頒布。這次“大修”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廢止了盜竊罪等13個非暴力經濟性犯罪的死刑,堅定地走出了我國死刑立法改革的第一步。四年后,刑法修正案(九)又取消了走私武器、彈藥罪,走私核材料罪等九個死刑罪名,從而將我國保留的死刑罪名縮減到46種。我國著名刑法學家阮齊林教授認為,目前的死刑罪名中“仍然包括了非暴力犯罪,顯而易見是不太合理的,與國際死刑評價體系還有較大出入”。所以,我國要完全廢止死刑同樣也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
(摘自《檢察風云》2017年第14期)
征 訂
《中外文摘》2016年合訂本已上市,售價160元/套。另2013、2014、2015年合訂本尚有庫存,售價120元/套 。數量有限,欲購從速!
《中外文摘》是集自由談、看天下、社會講義、海外傳真、百科探幽、極點人生、情網、成長、人物、慢閱讀等于一體的成熟人士的生活讀本。歡迎廣大新老讀者到郵局匯款訂購!
郵編:100036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太平路5號503室《中外文摘》雜志社
收款人:李鳳齊
聯系電話:010-68227228
微信公眾號:ZWWZ619
掃一掃,關注微信公眾號,點擊進入“微商城”,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