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無心
葡萄酒和啤酒,誰更健康
□ 云無心
如果為了健康,不管哪種酒都不值得推薦
經常有人問:是喝葡萄酒對身體更好呢,還是喝啤酒對身體更好?
“葡萄酒有益健康”的傳說起源于1991年美國的一檔電視節目。節目中介紹了一個著名的“法國悖論”: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不利于心血管健康,但法國人吃了很多這類食物,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卻不高。他們給了一個解釋:法國人喝紅葡萄酒多,是紅酒保護了心血管。
雖然這一解釋只是簡單的相關性聯系,但卻引起了酒商和酒客們的興趣,也吸引了許多科學家的關注。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研究,試圖找出“紅葡萄酒有益健康”的證據。
起初以為葡萄酒中的單寧是“功效成分”,不過很快被科學證據所否定。
后來又有人提出,紅酒中的白藜蘆醇才是“英雄”。白藜蘆醇早在1939年就被發現了,但并沒有引起關注。它是一種酚類化合物,是為植物抵抗真菌、病毒侵襲而產生的一種防御物質。這樣的“植物次級代謝產物”,一般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的活性。在葡萄酒中發現了白藜蘆醇的存在,正好滿足了“打完槍之后畫靶子”的需要,于是白藜蘆醇立刻被酒商們大肆炒作。
然而,科學證據沒有支持這一炒作,從2010年開始,世界上研究白藜蘆醇的科學家們兩年一次開會研討白藜蘆醇的作用。
迄今為止,科學界的結論也還只是——“在細胞實驗和動物實驗中展示了希望,也有了一些人體研究,但還不足以作出有效的結論”。
科學家們發現,不僅是紅葡萄酒,白葡萄酒、白酒、啤酒,似乎“適量飲酒”的人群中,其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比起滴酒不沾的人都要低一些。
“法國悖論”的解釋似乎是酒精的作用。現在的假說是酒精有助于增加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通常所說的“好膽固醇”),而好膽固醇的增加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有一些試驗證據似乎也支持這種假說,“適量飲酒有益心血管健康”也就得到了比較多的認同。
不過,一種食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顯然不能只考慮它對一種疾病的影響。不可忽視的是,酒精在體內被代謝產生乙醛,而乙醛是一種明確的致癌物。酒精與癌癥的關系研究也很多。2014年,美國癌癥研究所(AICR)發布的生活方式對癌癥預防的總結中指出:在各種生活方式對各種癌癥風險的影響中,飲酒增加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直腸癌和女性乳腺癌具有“令人信服證據增加風險”,也“可能增加”肝癌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每天喝25毫升酒精真的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同時要付出增加多種癌癥風險的代價,只不過喝得少增加的風險就小,喝得多增加的風險就多而已。
也就是說,不管是葡萄酒、啤酒還是白酒,對健康的影響都主要來自于其中的酒精。多數葡萄酒的酒精含量在12%上下,而啤酒則在5%左右。如果是葡萄酒和啤酒等量“單挑”,自然是啤酒的酒精少,對健康的危害要小一些。
但是,人們喝白酒、啤酒和葡萄酒的時候,喝下去的量是完全不一樣的。葡萄酒是“論杯喝”;而啤酒,則是“論瓶吹”——一杯2兩的12度葡萄酒,酒精大約有12毫升;而一瓶500毫升4度啤酒,酒精則有20毫升。
一句話,雖然“適量飲用酒精”可能對心血管健康有一定好處,但我們并不能忽視它同樣可能增加多種癌癥的風險。如果實在喜歡喝,那么適當喝一點也可以;但如果為了健康,不管哪種酒都不值得推薦——不喝,才是健康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