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富民
從明天起,“國慶+中秋”的8天長假將正式開啟。屆時,肯定會有數以億計的人攜家帶口,前往心儀的目的地游覽休閑。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質量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景點游正逐漸讓位。當南北極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當世界屋脊不再是無法抵達的禁區,中國人的旅游也不再僅僅滿足于走馬觀花、淺嘗輒止,而是更熱衷于半自助游、深度游、自駕游、體驗游、定制游等等。在此背景下,中國旅游也應該做好向全域化與品質休閑的大轉變,更加注重體面、文化、健康。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
值得關注的是,在從旅游觀光、景點旅游向全域化、品質化、休閑化方向的轉變過程中,不少地方政府及投資企業遠遠沒有跟上時代步伐。很多地方還立足于景區建設、門票經濟和項目收益,對全域旅游、品質休閑認識不夠、行動不力,既缺少對全域化旅游休閑的整體規劃,又缺少對于生態環境、公共服務、文明素質、民俗民情、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合理“全域”布局與建設,這樣就導致了全域旅游與品質休閑無法真正落地和全面落實。
中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旅游業的供給側改革,實際上是要把全域旅游作為主攻方向,并建設一個品質有保障的良好服務體系。在進一步深化旅游業改革、加快旅游業發展、進而提升百姓幸福指數的過程中,可圍繞著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首先,需要各級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門認清目前的旅游發展新趨勢,及時調整與轉變理念,以打造出更多的能夠達到全域化與品質休閑要求的旅游產品為目標。
其次,應進一步明確將要打造的大眾旅游產品的新定位,在旅游已進入全域與品質階段的新時代,大眾旅游產品應具有社區化、生活化、主題化等特征,并蘊含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
再次,要將發展旅游的先進理念與投資、管理相結合。在確立了前述發展理念的情況下,要改變目前國內旅游資源資金仍比較集中地向景點傾斜的現狀。相關投資政策要做出適當調整,管理也要及時跟進。
第四,對閑暇空間規劃的重視程度要有進一步的提高。已經連續發布了12年的“中國休閑小康指數”調查結果顯示,近兩年,從農業觀光園到農家樂,從蔬果采摘到周末農夫,人們在飽覽了城市炫彩與古跡名勝后,開始回歸田園,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也借此逐漸成為都市人調整生活節奏的“田園牧歌”。田園綜合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諸多項目箭在弦上的時候,更需要科學規劃。
不久前,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第22屆全體大會在成都圓滿閉幕。本次大會規劃了全球旅游發展的美好前景。未來,進入全域與品質階段的中國旅游,必將與全球旅游發展共同開創美好前景,讓人類不僅僅能走得更遠,還能看得更多、感受更好、體驗更美?!?/p>
(作者是《小康》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
環球時報2017-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