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瑪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當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每個人都希望平靜而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
前不久,79歲的著名臺灣言情小說女作家瓊瑤突然發表了一篇公開信給自己的兒子和兒媳:“萬一我失智失能了,幫我‘尊嚴死就是你們的責任!”她還特別叮嚀兒子,表示無論生什么重病,她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不插管,并稱“急救措施,氣管切開、電擊……這些,全部不要!”“從此以后,笑看死亡。”
面對生命末期的患者,傳統的想法是希望醫療機構能積極救治,生怕留下遺憾。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科學的迅速發展,如何讓這一群體活著生活有質量,離世生命有尊嚴,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記者來到杭州某老年康復醫院的舒緩療護病區,這里分外安靜。粉色的窗簾,粉色帶碎花的被子,還有色彩鮮艷的盆花,“尊重”“博愛”“百善孝為先”等溫馨的話語,讓人不敢相信這里就是病房。
“裝點病房,為的是營造溫馨的氛圍,減少患者對死亡的恐懼。”該病區護士長小胡告訴記者,“病房在布置上還略有差別,除了普通舒緩病房,還專門設有宗教信徒舒緩病房,以尊重和滿足患者的信仰和精神需求。”
“陸爺爺,今天感覺好些嗎?沒有什么不舒服吧?”小胡走到患者床前,俯下身微笑著柔聲問道。看到患者舒心的表情后,她放心地走向另一位患者。
“他氣管切開了,每次看到我走近,他都想抬起頭和我打招呼,雖然不能說話,但是他的眼睛和表情已經回答我了。”小胡邊查房邊向記者介紹。
記者看到,幾位患者都靜靜地躺在病榻上,看到小胡或者其他護士、護理員走近,都滿是感激。
“這里更像患者的家,舒適又溫馨。”一位正在病房探望患者的家屬告訴記者,“老人80多歲了,患有心臟病,去年因心臟驟停住進了大醫院的重癥監護室,身上插滿了各種管子,疼痛幾乎讓他‘不成人形,家人去探望也不方便。老人不想在醫院孤獨地離去,病情稍微穩定后就想回家。可回家有感染的風險,我們年紀也不小了,日夜照看根本吃不消,請了護工也不專業。后來全家人一致決定來這里,老人舒心,我們也放心。”
“許多患者都把這里當成家,我們就是他們的親人。”小胡說,“有位癌癥多處轉移的患者伴有重度老年癡呆癥,自己的兒女來看他沒有什么表情,看到我們醫護人員卻分外高興。護理員苗阿姨一直照顧他,他就經常喊苗阿姨‘媽媽。”
“我們還會通過一種緩和的方式告訴患者或家屬,如果有什么心愿沒有完成,就抓緊完成:如果有什么話想說,就抓緊時間說;如果不舍得家人離開,就珍惜現在,別留遺憾。”
“舒緩療護病房允許家屬每天來探望,這樣更有利于患者康復。”
心靈安慰是良藥,解除疼痛是關鍵
住進舒緩療護病區的通常是這樣的患者,診斷明確且病情不斷惡化,現代醫學手段不能治愈,屬于不可逆轉的慢性疾病終末期,且預期存活期小于6個月。比如晚期終末期癌癥臨終患者,4個以上重要器官持續衰竭患者,臥床一年以上的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齡臨終患者等。
“舒緩療護不同于一般傳統醫療,是針對臨終患者及其家屬的一種特別照顧,不做針對性治療,主要就是為患者減輕疼痛、緩解惡心、嘔吐、氣促、便秘、失眠等不適。”該院辦公室主任金玲說,“整個護理過程中,患者和家屬有最大的知情權和自主權。尊重病患,關愛病患,盡量減輕他們的痛苦,能夠擁有生命的尊嚴,安詳地走向生命的終點,是我們工作的全部意義。”
在舒緩療護病房里,疼痛是晚期腫瘤患者最大的困擾。有時因為口服藥、嗎啡注射液以及鎮靜劑等藥物已經不能有效緩解他們的痛苦,疼痛來臨的時候,護士總是會陪伴在患者左右,給他們放放舒緩的音樂,或是說說話,聊聊天。
“有時患者已經痛得有氣無力,甚至說不出話,但是他們會給陪伴的醫護人員勉強擠出一點微笑。”小胡說,“其實臨終患者更多的是需要陪伴,只要有人陪陪他,他們就會很開心,疼痛也會有所緩解。”讓患者安心“走好”,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舒緩療護病區運行兩年多來,已服務了七八十名患者,平均年齡82歲以上,患者平均入住一個月左右,最長的一位患者住了將近半年。”小胡坦言,“雖然無法挽救生命,但如果盡我所能幫助他們完成心愿,讓他們在生命的最后旅程感到溫暖而不再孤單,讓他們安適、平靜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就是我們最大的愿望。”
2017年2月9日,國家衛計委印發《安寧療護中心基本標準和管理規范(試行)的通知》,推動為疾病終末期患者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護和人文關懷。
浙江省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科病區副主任姚慶華主任中醫師表示,現在很多惡性腫瘤患者晚期是很可憐的,有的患者已經多處轉移擴散,無法進行根治性手術,如果沒有出現危及生命的合并癥,則手術有害無益:有的患者反復化療,造成白細胞低,免疫力下降,身體虛弱,此時化療不僅療效不佳,反而會加重患者的全身并發癥。因此,晚期腫瘤患者的治療重點就是控制疼痛,糾正厭食、乏力等癥狀,改善生活質量。
姚慶華建議,如果患者抗腫瘤治療效果甚微而副作用及并發癥較大時,不妨考慮舒緩療護,避免過度治療。
如今,“舒緩療護”醫學已成為一門專門學科,涉及醫學、心理學、社會學、護理學、倫理學等眾多學科領域,還是癌癥綜合治療模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組成了全國性的專業學術委員會,制定了規范的治療指南。
浙江省老年服務業協會秘書長詹傳東表示,人們應該提高認識,“舒緩療護”不等于“不孝”,或是“放棄治療”。當臨床治療意義不大甚至徒增患者痛苦時,不如提高其生存質量,盡量少些痛苦,這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編輯/趙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