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熙
【摘要】不應當將“龍蝦學院”看作職業技術類大學專業設置的奇葩現象,但大學應用類專業設置也應當注重文化內涵,不能把專業設置當作商業廣告。技術類大學應以培養技術操作型人才為主,淡化學位并慎授學位。大學專業設置既要防止淺薄化、廣告化,也要防止故步自封,裹足不前,從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大學專業設置;教育理念;應用型人才
一、前言
最近,小龍蝦被熱議,成了“網紅”,除了因為中國已成為世界小龍蝦第一生產和消費大國,更因為湖北江漢藝術職業學院開辦了全國首家“龍蝦學院”。各種調侃和熱議的背后,其實反映出大家關注的是當代大學專業應當怎樣設置才算合理這個問題。
二、專業名稱不等于商業廣告
應當看到,在大學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的現代社會,社會的多元化特征必然要求傳統的大學教育走出“象牙之塔”,從研究型、精英型泛化為技能型、普眾型。不論你愿不愿意,想不想轉,任何教育規律都必須始終遵從社會發展規律的要求。因此,傳統以科學分類為特征的大學專業設置,也必然滋生出以社會熱門技能為特征的專業設置。這樣看來,藝術職業學院有“龍蝦專業”,茅臺學院有“品酒專業”也就沒什么值得奇怪的,不能就以此認為這是大學專業設置的奇葩現象。
但是,把大學專業設置看作打商業廣告一樣的做法,教育界一直存在著詬病。的確,辦教育畢竟不是辦商業,大學的專業怎么設置才好,值得專業設置者以及專業設置審批者認真思考和斟酌。
毋庸置疑,大學專業設置的名稱不應當等同于商業廣告,應當有所抽象,以便使其更富有文化內涵。同時,學校名稱與專業名稱之間,也應當體現概念包容的邏輯關系。例如,漢江藝術職業學院下如果設置為“烹飪學院”或“龍蝦烹飪學院”,下面再分設“小龍蝦專業”等,或將更具備邏輯概念和文化特征。教育出資方或辦學者怎么上報,可能受制于文化和眼界,但教育管理及專業審批者應當有相應的學識和眼界,不能僅僅是審核辦學的各項硬件要素,如是否具備資金、場地、師資和生源等就完事,而還應該有專業設置的文化內涵論證說明,否則就真難以向社會證明其開辦的學校機構是辦學還是經商,是培養烹飪人才還是龍蝦專營食品店。
對于“龍蝦學院”,有網友調侃稱:“講真的,我可以讀到博士后。”這其實反映了社會上對這類技能型專業的學識、學歷及學位獲得的擔憂,也反映了相當部分人對職業技術院校及其技能專業的不理解。筆者以為,這類應用技能型專業應以技能培養為主,在學歷上設置2~4年為主,學位設置原則上以大專或本科為主,個別具有學識文化品位的專業,可視其條件設置碩士點。鑒于這類應用技術類專業一般資金硬件條件充足,而文化軟實力較差的現實情況,這類大學碩士點的審批應當更加審慎嚴格,避免商業行為侵蝕或取代教育行為的情況發生。至于博士學位,在職業技術類大學,原則上可以不設置。應當嚴格禁止亂授學位,亂“戴帽子”,擾亂教育市場學位授予秩序的做法。
三、當代大學教育目標:新一代“工匠”
嚴格應用技能型專業學位授予,并非說職業技術類大學及其專業不應當或不能夠進行學術理論的儲備和研究,恰恰相反,開辦職業技術類院校和專業,必須要以相當的文化軟實力和具有相當學識水平的師資為審批成立條件及準入條件,而且成立后的職業技術大學,應當有與所設大學名實相符的專業理論研究和文化積淀。例如茅臺酒學院,無疑應當努力爭取成為中國酒文化研究中心和釀酒科技研發中心,應當努力成為中國釀酒業的人才培養基地,而不應當僅僅是釀酒工人就業的一個平臺。潛江龍蝦學院也應當努力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龍蝦養殖和烹飪研究的專業基地,而不應當僅僅是培養幾個龍蝦烹飪大廚。
社會不應當簡單地嘲笑應用類職業技術大學及其專業的崛起,對于專業設置的過于廣告化問題,應當給予更多的善意批評和幫助。當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世界同步運轉的時候,我們也無不驚訝地發現,世界大學教育的職業技術化趨向也正在蔓延,這在新興經濟體國家尤為顯著。我們都知道印度的IT業在全球具有領先水平和地位,然而這種領先,正是每年由各類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技術操作型人才支撐起的,從研究型大學畢業的高端人才只占全部IT人才的12%。我國大學教育由精英化轉變為大眾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職業技術學院的崛起。2016年,我國大學毛入學率已達到40%,超過了不少中上收入水平國家,而其中絕大部分是由職業技術大學的興起和招生所做的貢獻。正是因為職業院校為現代社會培養了大批的高端應用人才,才適應和滿足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要求。
在當今世界,以生物技術綠色革命、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為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正在到來,我們固然需要大學在這些尖端領域有更多的突破,但更多的是需要將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所帶來的突破,運用于社會經濟的操作型、應用型人才。大學的應用型專業設置,不會就此止步,只會越來越越多,越來越完備。當代中國的大學教育,不應當只期冀出現“大國大師”,更應當出現成千上萬的“大國工匠”。這樣的“工匠”,絕不可能是傳統的“師傅帶徒弟”帶出來的“小木匠”“小鐵匠”,而應當是具有現代科技知識水平的新一代“工匠”。
大學專業設置的職業化、應用化趨向,其實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拉動的必然趨向。我們過去大學專業設置的基本格局是計劃經濟體制下按蘇聯模式構建的大學專業設置體系,其特點是與市場經濟嚴重脫節。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市場經濟的呼喚和新的科技革命影響,大學專業設置正在從單向的“高精尖”“象牙之塔”走出來,越來越職業化和應用化,越來越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但人們對大學教育的功能及教育理念,并沒有真正與現代社會經濟接軌。一些人固守傳統大學“高精尖”的高貴“血統”,又有一些人在評價具有職業教育背景的人才時,往往用傳統“高精尖”研究型的標準來評價,從而總覺得“今不如昔”,現在的大學生不如改革開放前的大學生。這顯然是對當代大學、大學生以及大學功能的誤讀,沒有對研究型大學專業與職能技術型大學專業做出合理的區分與理解。
如今大學專業的設置,應當是研究型與應用型、高學歷(博士)長學制與低學歷(大專及本科)短學制、“高精尖”與“短平快”相互契合、相得益彰的寶塔式構架。塔底是以應用職業技術專業為主的大多數人才,越往上則是越來越少的研究型專業及其人才,在塔的頂端,則是極少數摘取科學明珠的專門人才。
我們的大學應當努力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但這并不是大學教育的終極目標。大學教育始終要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滿足其對人才的需求為目標。當代大學與社會發展相適應,正在出現一種多元化、多層級、多模式的發展趨勢。教育管理者切不可買櫝還珠,更不可抱殘守缺,在大學教育及其專業設置上應當有一個更為開放和包容的心態。
四、結論
小龍蝦及其“龍蝦專業”的熱議,也許會“吹皺一池春水”,如何科學合理地設置大學專業和調整專業,避免職業技術型大學的專業設置過于淺薄化、廣告化,同時又避免研究型大學對社會科技變革視而不見,故步自封,在專業設置上裹足不前,這不單是對辦學者教育理念的一場文化考量,也是對整個教育界、知識界的文化考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