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廣芳
【摘要】依據人文地理學實習目標與內容,遵循典型性、安全性、高效性、多樣性、易達性的原則,選擇了農業、工業、聚落、文化、商業五類既具有各自典型的人文現象,又從整體上反映平頂山市人文地理整體特征的實習基地,設計了科學合理的實習路線。
【關鍵詞】人文地理學實習;基地選擇;路線設計
【基金項目】平頂山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5-JY08;平頂山學院人文地理學重點學科;平頂山學院地理科學教學團隊。
人文地理學以研究人地關系的地域系統為核心,以協調人地矛盾和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為主要任務。人文地理學實習是使學生將人文地理學理論和方法與社會現實結合起來的有效途徑。實習使學生了解人地關系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表現,培養學生運用人文地理學空間分析、時間分析等方法來研究區域人文地理現象和問題的能力,樹立人地關系協調觀等。目前高等學校地理等專業校外實習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學方面。人文地理學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也多集中在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對實踐性教學環節關注不夠。因而有必要加強對人文地理學實習的教學研究。實習基地選擇與路線設計是人文地理學實習能否達到預期目標的關鍵。人文地理學實習時間與經費的有限性決定了在實習之前必須選擇合適的實習基地,設計科學的實習路線,從而最大化地反映區域人文地理整體特征,實現良好的實習效果。
一、實習基地選擇與路線設計的原則
(一)典型性
人文地理現象具有綜合性和復雜性的特點,所選擇的實習基地和路線是整個區域的抽象結果,因而應依據典型性原則選擇具有代表區域整體特征的地理綜合體進行調查,并依此設計分布均勻的調查路線,從而對區域人文地理現象進行全面考察。
(二)安全性
保障實習師生的人身、財產安全是實習工作的前提和重點。在選擇實習基地和設計實習路線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各種危險和突發狀況的可能性,做好預案。
(三)高效性
為提高人文地理學實習的整體效率,應盡量避免重復觀察、迂回觀察,并且力圖在較短的距離和時間內觀察和調查到較多的人文地理現象。
(四)多樣性
依據各實習基地的特征及地理區位,綜合考慮實習宏觀與微觀區域路線設計因素,設計多樣的實習路線,選擇不同的出行方式與調查手段。
(五)易達性
確保實習基地的易達性,盡量減少不必要的交通時間與經濟成本,利用GPS接收機與GIS軟件對路線進行設計,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豐富的實習內容。
二、平頂山學院人文地理學實習基地選擇
平頂山市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煤炭采掘及化工工業在區域經濟結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長期的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如空氣污染、地表塌陷等。如何協調工業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事關平頂山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平頂山學院人文地理學工業與地理環境的實習選擇寶豐潔石煤化集團、白鷺洲城市濕地公園作為實習基地。前者位于城郊,并且采用了新型生產工藝,企業的部分職工由原平頂山市天宏焦化廠分流而來;后者為成功的采煤塌陷區生態修復治理典型。在帶領學生完成兩個實習基地具體實習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從重污染企業的搬遷與治理、采煤塌陷區的生態修復中認識到人類工業經濟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引導學生關注區域社會經濟的現實問題,思考如何去協調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發展,培養人地和諧、可持續的發展觀。另外,還選擇了農業、聚落、文化、商業四類既具有各自典型的人文現象,又從整體上反映平頂山市人文地理整體特征的實習基地,如表1所示。
三、平頂山學院人文地理學實習路線設計
(一)交通方式
平頂山學院人文地理學實習以短途實習為主,各實習基地的實習任務均可當天完成。實習交通方式主要為租賃長途客車、城市公交車和步行。當實習基地距離學校較遠或者一天之中需要前往不同的實習基地時可以租賃長途客車。對城市土地利用調查、商業活動調查、城市交通調查等市區內的實習任務采用城市公交車和步行相結合的方式。在各個實習地點進行具體考察時主要采用步行方式。
(二)實習路線設計
農業與地理環境:郟縣廣天鄉-郟縣堂街鎮朱洼村-農業與農戶調查。
工業與地理環境:白鷺洲國家濕地公園-園內環境及游客調查-園外環境調查-河南天宏焦化有限責任公司-廠區實地考察;寶豐縣李莊鄉-姚電公司灰場-灰場及其對周圍地理環境影響調查。
商業與地理環境:平頂山市體育路-(交叉口為城市交通活動調查點)-和平路-(交叉口為城市交通活動調查點)-開源路;平頂山市礦工路-(交叉口為城市交通活動調查點)-中興路-(交叉口為城市交通活動調查點)-建設路。
聚落與地理環境:農村聚落,郟縣堂街鎮-臨灃寨。對平頂山市新華區整體區域特征即城市聚落的調查:沿建設路,從焦店鄉向東到中心路;沿凌云路,從平安大道向南到南環路。
文化與地理環境:焦店鎮清真十八木及其周邊-焦店清真寺-焦店民族飲食文化廣場-焦店鎮城市建成區村莊開發改造,億嘉十里畫廊項目;郟縣廣闊天地鄉-紀念館-知青之家-當地居民調查[4]。
【參考文獻】
[1] 陳慧琳.人文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1-2.
[2] 劉云剛.21世紀高校人文地理學教學改革與實踐——中山大學的探索[J].人文地理,2012(02):156-160.
[3] 黃貴明,王月,李暉,等.《自然地理學》課程改革與思考[J].地理教育,2015(08):55-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