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遠
要真正看出一個品行出眾的人,你得花數年的時間觀察他的作為。如果他行為沒有私心,動機無比慷慨,心中沒有存著回報的念頭,并在大地留下明顯的印記,那么說他是一個品行出眾的人,大致錯不了。
這段話,出自法國作家讓·吉奧諾的名著《種樹的男人》。
這個極短篇小說,描述一個旅人在法國旅行途中,遇到了一個種樹的男人。他當時五十五歲,每一天,他會走幾百米山路,走到一塊荒地,把鐵棍插進土里,捅出一個一個小洞,再把橡實放進去,覆上泥土。
他在種橡樹,已經種了三年,埋下十萬顆橡實,只有兩萬顆發芽,而這其中還會有一萬顆被動物吃掉,或不明原因死亡。但男人不在乎,他只是一心想挽救這片因為沒有樹木陪伴而逐步邁入死亡的荒地。
五年后,旅人回來探訪老人,發現荒地已長成一片森林,干涸之處流成一條小河。他驚訝極了,決定每年回來一次。當他最后一次見到老人時,老人已經八十七歲,但也留下了驚人的成就:因為多樣的生物、宜人的氣候,森林已從一處只有三戶人家的地方,成為一個居民不斷移入的幸福小村落。
為大地留印記
“人的力量還是值得贊嘆的。可是一想到必須保持高尚的情操,懷抱無私奉獻的寬大心胸,人的力量才能充分發揮,我就對那位質樸的老農夫感到由衷的敬佩。”吉奧諾在小說結尾處寫道。
按照吉奧諾的觀點——行為沒有私心,動機無比慷慨,并在大地留下明顯的印記——那個在大雪山種樹的男人,也算得上是一位品行出眾的人,堪稱是臺灣版“種樹的男人”。
種樹的男人名叫賴倍元,朋友都叫他“賴桑”,連兒子也這樣稱呼他。還有人替他取了一個十分霸氣的外號:臺灣樹王。
他在大雪山這一隅,買下十座山頭,共一百多甲(注:“甲”為臺灣地區土地面積計算單位。1 甲≈0.97 公頃)土地,靠個人之力,已種了三十萬棵樹。有人說,賴桑是臺灣私人造林數量最多的人,還有人想替他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
森林里的CEO
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奇人,才能創造這樣一片奇景?
賴桑今年六十歲。他頭發花白,身高中等,身材精瘦但肌肉很結實,是長年下田做體力勞動的農人那樣的體型。
距離他種下第一棵樹,已經過了三十年。原本以為,能在山上半隱居種樹三十年的人,應該是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孤僻的,事實并非如此。初次見面時,人們會先注意他的眼睛,大而有神的眼睛直勾勾看進對方的心思里;當他笑起來的時候,露出兩排牙齒及深深的法令紋,仿佛全身每一個細胞都在笑,讓人不由自主也跟著開心起來。
有時,他像指揮若定的大公司CEO。朋友們上山拜訪他時,都會坐在帳棚下的肖楠木桌邊喝黑豆茶。賴桑每說完一句話,長年使用園藝剪而格外粗大有力的右手,就會“砰”一聲重重落在桌上。
“你們,從這么遠的地方上山(砰),看到我這一片森林(砰),有什么感覺(砰)?”被問到的人不自覺就豎直脊背,比面試還緊張。
他有時又像頑皮的小男孩。為了展現“六十歲仍是一尾活龍”的好體力,賴桑還會露一手“大車輪”絕招:一手拉住峭壁邊的九芎樹,一踩一蹬,出其不意就旋著光滑的樹干“飛”兩圈半,大半個身子都懸在峭壁外。
“賴桑,不要!危險!”觀眾愈是尖叫,他愈要多飛幾圈。
其實,賴桑真正想“炫耀”的是,這棵當年只有十五厘米的樹苗,現在已經不只長到兩層樓高,還能撐起他的重量了!“你看吧!這叢九芎啊,夠棒吧?”這是他單純的快樂。
但更多時候,他只想當個純樸的農夫。
有一次,他修剪下一段兩指粗的牛樟枝條,卻仿佛怕弄痛了樹,來回輕撫樹干上的傷口后,才慢慢松手,讓彎下的樹枝彈回原處。
當夕陽在他臉上落下暖金色的光芒時,他望著眼前的樹林,有時會莫名感動,望著一棵棵樹說:“我什么都沒有做,你們卻這樣一直大、一直大、一直大。上天,你怎么對我這么好?”最后,竟抱著樹干號啕大哭起來。
這些小動作,可以看見賴桑血液里的農人DNA。只是人生際遇使他繞了一個彎,先是企業家族的公子,最后卻來到山林。他仍帶著CEO的霸氣,只是在管理一個更大、更長久的公司。
為了這個“公司”,賴桑散盡家財。種樹、除草、請工人,每月固定開銷近百萬。加上買土地、開路,累計投入超過臺幣二十億元。不但妻子不諒解,兒子也不理解,差點弄得妻離子散。
但仿佛“樹的報恩”般,從十年前開始,樹,也開啟了賴桑的第二人生。
隨著“傻人種樹”的故事逐漸遠播,先是平面媒體記者來了,接著,電視臺制作的賴桑報道也得了獎。許多中小學老師在課堂上播放這些影片,提醒孩子們種樹育林的重要。
接著,愈來愈多企業主、宗教團體與教育團體都陸續知道了賴桑的故事,也紛紛通過關系安排上林場請教。佳世達董事長李焜耀、臺明將總經理林肇睢等人都來過,慈濟、福智佛教團體,連藏傳佛教的仁波切們也來過。
不只林務主管部門請他倡導種樹,最后,連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臺中市長胡志強也出現在訪客名單上了。
做對的事 還要做很大
這是賴桑種下第一棵樹時從未想過的事。
家人們終于慢慢理解父親的苦心,態度從抗拒、接觸,進而全力支持。現在,妻子、兩個兒子和媳婦都在林場幫忙。樹,從差點讓一家人妻離子散,變成一家人凝聚的核心。
大雪山林道兩旁的甜柿從開滿“白花”,到轉綠又變紅,周而復始循環了三十次。辛勤的農人年年付出,年年都有收獲,賴桑卻是一直花錢,從不賺錢,做的是完全相反的事。
這樣天天看,看了一萬多天。問他:難道沒有偷懶不想上山的時候嗎?難道沒有懷疑自己可能做錯了的時候嗎?
“怎么可能?快樂都來不及呢!”賴桑瞪大眼睛,露出一副“什么笨問題”的表情,“每天早上睜開眼睛,第一個念頭就是感謝上天賜我健康的身體,能每天上山種樹!”
他從來沒有對種樹以外的行業心動過。“我開車上山的時候都在想,路邊這些人,怎么一家店、一座果園,一輩子就滿足了?”
賴桑再度豪氣地把右手往桌上重重一拍:“對的事,要做到很大!要做有意義的大事!”
“做對的事,做到很大!”這句話,成了故事的起點。
摘自《賴桑的千年之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