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霞

即墨這座江北名城,有著悠遠的歷史,也有著生動的現在。這座城有著說不盡的故事,從過去到現在被一再講述。這里有即墨古城安放著鄉愁,有商貿城、汽車城承載著產業,而藍谷作為一座海洋科技新城,則是這座城的未來所系。
連濱海,融青島。通過一條濱海大道,在即墨的東部,一座鰲山灣新城正在崛起,青島“一谷兩區”中的“一谷”便在此處布局,這也是即墨建設特色精品城市棋局中的重要一子。
涉藍高端要素的集聚
2016年,青島提出建設“三中心一基地”:國家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國家重要的區域服務中心、國際先進的海洋發展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其中,打造國際先進的海洋發展中心,離不開以藍谷為代表的海洋科技發力點。
2011年,“十二五”開局之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青島市提出了“中國藍色硅谷”的戰略構想;2012年1月,青島藍谷核心區工委、管委掛牌;2012年4月,藍谷核心區規劃通過評審,“中國藍色硅谷,海洋科技新城”成為總體發展定位;2013年5月開始,藍谷核心區各重點項目相繼動工;2016年,青島藍谷已初步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盤子。
“建設青島藍谷等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使藍谷成為以海洋為主要特色的國家高科技研發及高技術產業重要集聚區域,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對藍谷做了這樣的設定,海洋科技,來自近年來快速聚集起來的一批“國字號”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如今,新一代全球綜合科考旗艦船“蛟龍號”、“科學號”、“向陽紅01”在這里安家,已經開門納客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正面向世界建設國際領先的綜合性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開放式協同創新攻關平臺……
國家深海基地、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國家海洋設備質檢中心、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藍谷研究院等16個國家級海洋科研平臺成立,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哈工大青島科技園、天津大學海洋工程研究院等18所高校在藍谷設立校區或研究院。這些智力要素不斷聚集,構成藍谷發展的潛力。海洋是未來發展的空間所在、動力來源,為何除了一些沿海高校看中了藍谷的科研集聚力量,一些內陸高校也開始尋求自身優勢專業與海洋的契合點。“青島的海洋科研力量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但是過去更多的是集中在基礎研究方面,通過與一些內陸高校的優勢專業相結合,未來在海洋工程等應用型科研方面,也有望得到強有力的智力保障。”青島藍谷管理局招商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人才是創新的供給側
“現在我們國家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技創新是發展的供給側,而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供給側。”這是中科院院士、青島海洋科技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的觀點。
藍谷也深刻認識到了人才集聚所能產生的巨大能量,隨著“國字號”科研機構和“985”“211”高等院校扎堆落戶,藍谷成為高端人才集聚區。除了這些大院大所強大的人才吸引力進發,創新型企業、先進制造產業也成為吸引人才的重要一極。4年來,兩院院士等高層次人才紛至沓來,據了解,目前藍谷已引進全職與柔性人才累計達到3500余人,其中兩院院士、國家杰出青年、長江學者等高層次人才300余人,海外人才52人。
作為“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的母港,國家深海基地目前科研工作人員58人,潛航員8人。天津大學海洋工程研究院先后引進馬建國、莊晴光、宋浩等“千人計劃”專家6人,973首席科學家3人,長江學者3人。青科大中德新能源與環保研究院聘請謝克昌院士任院長,袁亮、陳勇兩位院士常駐研究院,11位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委員。四川大學青島研究院3年內將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80余人……
“在創新發展中,誰占領人才制高點,誰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即墨市委副書記、市長,青島藍谷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局長張軍介紹,青島藍谷致力于打造國際海洋創新高地,面向全球范圍內引進涉藍高端人才,形成了創新驅動發展競爭新優勢。
隨著藍谷建設的不斷推進,國家深海基地的碼頭上,承載著我國探測深海大洋重任的科考船和“蛟龍號”深潛器已經數次從這里出發,又數次帶著成果歸來;海洋科技國家實驗室正式運營,已經在2016年舉辦了堪稱“海洋領域G20”的全球海洋院所領導人會議等重大活動;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已經在2016年9月迎來了第一批千余名新生……藍谷核心區承擔著建設國家海洋科技自主創新智慧中樞的使命,未來五年的行動計劃中,藍谷的目標這樣寫道:“到2020年,新增涉海科研機構28家以上,涉海科技人才4.3萬人以上。”
科技成果要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創新驅動一方面是鼓勵加大科技研發,另一方面是要增強科研應用性和成果轉化,打造出從科技研發到成果轉化的完整鏈條,讓創新真正變成動力。
近年來,藍谷積極依托自身在科研氛圍、政策輔助、資金扶持等方面的諸多優勢,成功吸納了一大批掌握最新海洋科研成果的高科技企業進駐。
溫差能發電,屬于利用表面海水溫度和500米以下海水溫度的溫差完成熱交換,從而發電的一種新能源研究。在藍谷,國家海洋局一所研究員劉偉民博士就是溫差能發電項目的負責人。“以火電為例,是用煤炭燒水去帶動發電機,而我研發的這套設備是用溫熱海水去蒸發低沸點的氨水等工作介質來發電。原理不變,但‘內容換了,看上去很簡單,實際上在成果轉化過程中要面對和解決很多棘手問題,非常不容易。”劉偉民介紹。
真正在成果轉化過程中,要克服種種熱損失和熱消耗,要顯著提高熱力效率,使這種新能源發電的方法具有實用性和經濟效益才是最關鍵的,也是成果轉化的技術難點,而這些研究工作都離不開一個先進的實驗室。“我把這個項目的科研實驗室放在藍谷,既是看中了這里聚集了很多海洋科研力量,有好的氛圍,也是因為藍谷很重視這個項目,盡可能地為我提供場地、設備、資金、市場等各方面的幫助。”
在藍谷,積極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的企業還有很多,致力于打造海洋生物產業公共創新服務平臺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生物產業聯盟,使用天然納米材料和海洋生物萃取物研發新型農藥受控助劑的青島中科禾輝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大力發展水下機器人產業的青島羅博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掌握波浪能發電關鍵技術并積極尋求應用的青島威展海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這些企業都在藍谷里找準了自身的科研定位和轉化方向,俯下身去專攻某一個具體的海洋產業,令整個藍谷呈現出科研轉化百花齊放的大好局面。
企業的科研投入,是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能做的,就是營造創新氛圍,改善創新環境,并積極推動科研成果走向產業。數年來,藍谷為不斷涌現出來的科研創新成果轉化不斷努力,不僅為有創新有潛質的項目或企業免費提供辦公和實驗場所,還依靠政策優勢為缺乏財力啟動的項目籌措運轉資金,不僅在藍谷內定期組織不同領域的企業們坐在一起交流互通有無,還主動走出去從政府層面為藍谷內的高新企業尋找各種發展資源。
如今,青島藍谷既是科研創新的高地,也是成果轉化的高地,更是企業發展的高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