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作為全國唯一同時承擔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和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任務的“雙試點”城市,青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已上升到2.81%。以創新引領經濟發展,建設國際先進的海洋發展中心,自然成為青島發展的未來方向之一。
莊子在《秋水》中言海:“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細辨其字里行間,古代先賢對海洋觀之細微、言之精確為今人所不及。然而,在綿延悠長的中華主流文化中,海洋文化也曾被長期邊緣化,民族海洋意識被淡化,人們一度只能在古代海上絲綢航路淤泥中沉寂的船骸中,尋覓失落的藍色文明和海上輝煌。
進入21世紀,達通七大洲的海洋將世界各國連接成命運的共同體,推動海洋合作、共同應對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成為世界大多數海洋國家的共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傍海而生的青島,血脈中流淌著海洋文明崇尚進取、不畏挑戰的創新基因,也確立了打造國家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國內重要的區域性服務中心和國際先進的海洋發展中心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在國家和城市需求的牽引下,“2016中國·青島海洋國際高峰論壇”和“2016年全球海洋院所領導人論壇”2016年9月底在藍谷舉行。論壇上來自各國領導人、專家和企業家的建言和期待,不僅僅是思想的碰撞,恰恰預示著持續蒸騰的海洋經濟前路,有利地支撐著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
搭建國際海洋“朋友圈”
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在《海底兩萬里》曾經這樣寫道:“人們總是對那些神奇怪誕的幻想感到興趣。而海洋正是這些幻想的最好源泉,因為只有海才是巨大動物可以繁殖和成長的環境。”據人口統計學者估計,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至約90億。怎樣供養如此大數量的人類?擁有20多萬種海洋生物的海洋,無疑是一個天然的蛋白質倉庫,這也恰是解答這個問題的最佳源泉。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法國海洋開發研究院歐洲及國際事務部主任吉勒斯·勒里可萊斯在全球海洋院所領導人論壇中指出,“海洋是地球上巨大的未被開發的領域。雖然我們知道一些海洋以及其環境的知識,但仍對于海洋和氣候之間的相互作用存在知識缺口。尤其是深海,猶如未知的遙遠星球。這足以成為沿海各國共同果斷行動和進入這個新疆界的理由。”
在青島海洋國際高峰論壇上,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所長維亞切斯拉夫·洛巴諾夫也表示,雖然我們講著不同的語言,但需要互相信任。海洋是一個整體,應把全球聯合起來,進行更高程度的合作。
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當下,海洋經濟合作更是世界范圍內的連通。“以往,‘一衣帶水指一個海峽或者一個邊緣海,但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它的內涵擴大到七大州四大洋,人們的視野應放寬到全球。如果能實現海洋經濟的全球化,將帶來海洋科學里程碑式的發展”,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長李鐵剛在青島海洋國際高峰論壇上說。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聯合國就已經致力于海洋科學的國際協作。“亞洲該如何登上世界舞臺?在亞洲有無數的合作項目,但沒有形成合作框架。必須在亞洲之內形成一個重要的共識,要形成地區合作框架和良好的合作機制,并且要成為協作中的關鍵合作者”,中國海洋大學特聘教授、世貿組織原干事、韓國貿易和工業研究協會原會長崔戴元強調。
無創新不發展
據青島市統計局信息顯示,青島市2015年海洋生產總值2093.4億元,同比增長15.1%,占GDP比重達到22.5%。同時,作為全國唯一同時承擔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和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任務的“雙試點”城市,青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已上升到2.81%,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908家,全國26%的涉海優秀人才在青島,其中高端人才比例達30%。以創新引領經濟發展,建設國際先進的海洋發展中心,自然成為青島發展的未來方向之_。
但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孫松指出,中國的海洋產業起步較晚,而海洋又是非常復雜,海洋科技如何能夠支撐經濟發展,特別是可持續發展,也是非常大的挑戰。他認為,各國面臨的海洋問題是相似的,只是側重點不同,需要全球合作,共享最新的知識、裝備和技術。
在維亞切斯拉夫·洛巴諾夫眼中,創新對全球海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他指出,中俄都有很多具備創新思維的一流人才,尤其青島在設備、技術創新方面優勢明顯,應該進一步拓展合作,互相學習,共同開發。
李鐵剛認為,如果把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比做濕地生態系統,政府要做的工作就是,筑渠引水、合理施肥和搭臺建橋,引導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朝著科學的方向發展。在她看來,海洋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實質就是創新的過程。
9月9日,財政部、國家海洋局發布《關于“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支持開展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工作的通知》,決定開展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工作,推動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裝備、海水淡化等重點產業創新和集聚發展。管中窺豹,未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著力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的重要指示和黨中央關于建設海洋強國與創新驅動發展的兩大戰略部署,將成為海洋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支撐。
從知識到產業
“知識創造,是一個海洋研究機構的核心目標,是鑄造藍色經濟的源泉”,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HOI)的榮譽所長蘇珊·艾弗里在全球海洋院所領導人論壇中說,“21世紀,藍色經濟就是創業經濟。海洋學與物理學、化學、工程學等結合,促進了多學科多領域交叉,最終匯入藍色經濟。”
在她看來,許多海洋新技術應用都是基于基礎研究進行的創新,關鍵需要相關的配套服務。要把基礎研究孵化為產業,必須證明它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海洋研究機構的重心應放到如何將增加的海洋知識轉化為產品和服務。如果不能實現知識到產業的跨越,就不能實現發展。
同樣的,崔戴元也強調要知識和產業結合起來。在海洋經濟領域,有科技與科技的合作,科技與產業的合作,以及產業之間的合作,可以通過科學家與產業對話,以知識促進產業化的發展。
在這樣的過程中,國際合作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吉勒斯·勒里可萊斯說的,海洋研究過程中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浪費,需要世界各沿海國家共同策劃,實現資源共享,促進科學界建立有效的知識遷移機制,建立高水平的產業服務體系。
回望我國近年來藍色經濟的發展狀況,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和國內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海洋經濟在“十二五”期間繼續保持總體平穩增長勢頭,尤其海洋新興產業顯示出驚人的成長性。在“十二五”前四年,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速達到15%以上,遠高于海洋產業年均增速11.7%的水平。不得不說,科學技術水平和成果轉化的飛躍發展,同樣為加速我國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基礎和動力。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說,“我們要仰望星辰,而不是始終盯著自己的腳”。從某種意義上講,對海洋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為人們對海洋事業的不斷探索提供充足理由,而海洋經濟的未來是在更深入的國際合作中更深層次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