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萍
【摘要】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思考。文章探討了以閱讀教學為陣地,通過閱讀、思考、感悟、表達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 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閱讀素養;有性性;個性化;實用性
伴隨著教學評價改革的深入,閱讀考題量的增加,標準化考題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教師在反思:語文教什么?其實,葉圣陶老先生早就說過:國文教學的目標,在于養成閱讀的習慣,培養欣賞的能力,訓練寫作的技能,即在語文課上為學生聯連起閱讀、思悟、表達、運用之間的紐帶,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本文就以《跳水》一課的閱讀教學進行研究探討。
一、構建模塊,提升閱讀的有效性
所謂的模塊教學就是把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劃分成不同的類別,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建議,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式,以達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跳水》一文是外國文學作品,這類文本的特點語言平白,故事性強,富含哲理。針對這類文本,我們構建了“閱讀名著三部曲”模塊教學。
(一)“第一部曲”是了解寫什么
找出故事的人物,理清他們之間的關系,并用關系圖表示。本課的人物有孩子、船長、船員、猴子,可以用線段圖表現故事發展的順序:猴子逗孩子—— 孩子追猴子——孩子爬桿遇險——船長拿槍命令——孩子跳水脫險。運用情節關系圖,可以簡潔明了地表現學生對文本框架的初步了解,有效培養學生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概括能力。
(二)“第二部曲”是品悟怎么寫
通過品讀故事的場面描寫、細節描寫等深入了解作者是如何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的。《跳水》一文我們抓住兩條主線。一是描寫孩子的神態的句子,找出重點詞“孩子哭笑不得——臉紅——氣急——氣極”,通過聯系上下文“猴子摘帽戴帽——撕帽做鬼臉——回頭逗——亂扭齜牙做怪樣”想象此時孩子的心理變化,通過“孩子尷尬——惱羞成怒——氣急敗壞——失去理智”,了解孩子遇險這一情節。二是描寫船長,抓住“立刻、同時”與水手的“嚇呆、不知所措、嚇得大叫一聲”形成對比,體會船長的沉著、機智、果斷,了解孩子脫險這一情節。
(三)“第三部曲”是探究為什么寫
探究為什么寫就是挖掘作品的現實意義。外國名著通常都具有很濃厚的人文教育意義。教學時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贊賞船長的豐富經驗和超人智慧上,還可以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從不同的人物角色學到不同的為人處世道理,包括水手的安逸縱容險成幫兇,孩子因沖動遇險,孩子因勇敢、服從、信任脫險……
二、批注思悟,提倡閱讀的個性化
《語文新課標》提倡:閱讀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要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如何讓閱讀走入學生的心田呢?那就是讀書要留痕,就是運用批注式閱讀,讓學生走入文本,圈圈畫畫,批批注注,評評寫寫,從而激發學生的思考與感悟,促使學生深入自主地理解文本,從而訓練思維,培養語感,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一)基礎式批注
基礎式批注即根據文本類型進行圈畫批注。本文是敘事類文本,我們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形象,運用“圈畫詞句、聯系文本、展開聯想、寫下感受”四步驟。先用波浪線標出描寫孩子神態心理的四個句子,并用“△”標出重點字詞,聯系上下文了解孩子心理變化的原因,展開聯想此時孩子在想些什么,最后在句子后面旁批自己的閱讀感受。比如:學生抓住“哭笑不得”一詞,聯想“此時孩子看到猴子模仿人的動作十分有趣逗笑,但猴子摘了自己的帽子讓自己出丑了”,學生批注此時孩子的感受“尷尬”。
(二)感受式批注
感受式批注即及時記錄下根據創設的情境、課外資料,聯系生活經驗等讀文時產生的理解和感受。閱讀孩子處境危險的句子時,抓住“摔個粉碎”理解桅桿的高,抓住“難以轉身”理解橫木的窄。接著教師補充資料,桅桿高17米(6層樓高),橫木只有50厘米寬(兩個手掌寬)。此時讓學生用一個詞作批注,有的批注了此時孩子的處境“危在旦夕”“千鈞一發”,有的批注了心情“膽戰心驚”“不寒而栗”,有的批注了后果“萬劫不復”“粉身碎骨”……從不同角度充分感受了孩子此時的危險,更加突出了船長的機智果斷。
(三)聯想式批注
聯想式批注即寫下由讀文章而聯想到的內容。比如類比聯想,水手們“環游世界”時都經歷了什么?學生批注狂風暴雨、驚濤駭浪、海盜襲擊等,體會到水手們在這風平浪靜的回航途上才會放松警惕,取樂猴子,為遇險埋下隱患。再如對比聯想,你還能想到什么解救孩子的方法嗎?學生批注“拋長繩”“打開氣墊”“水手爬上桅桿救人”等。通過聯系前文,“腳底下就搖晃起來”體會到此時時間緊迫、情況危急,只有船長的跳水是最簡單、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從而感受到了船長的沉著冷靜,機智果斷,經驗豐富。
(四)點評式批注
點評式批注即對文章中的人物或遣詞造句進行個性化的評價。比如“孩子像一顆炮彈”,引導學生“為什么不是一支離弦的箭”進行批注,說明孩子跳下時又快又重,照應了上文的“摔個粉碎”,強調船長命令的有效直接,體會作者比喻手法的運用貼切。
(五)補語式批注
補語式批注即沿著文章的思路補充、續寫結尾,也可以選擇典型句段仿照作者的寫法進行仿寫,或者觀察插圖進行聯想描寫,或者角色轉化進行議論。在品讀文本之后,我讓學生想象:孩子被救上了岸,大家圍著孩子,此時船長、水手、孩子、猴子分別會說些什么?選擇一個角色在課文插圖的下面寫幾句話。
三、拓展練筆,提煉閱讀的實用性
小學語文是一門語用性很強的課程,非常重視“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因此提升閱讀的素養要注重以讀仿寫,以寫促讀,讓理解與表達有機地融合,使閱讀教學更有實效性。在教學中,我們注重挖掘文本中的經典范例,巧妙創設練筆內容,做到一課一練,一課一得,讓學生通過讀寫結合,感受語言魅力,揣摩表達規律,習得表達技巧,從而增強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的語用素養。
在《跳水》一文中,我發現了一處連續使用兩組假設關聯詞來描寫孩子處境危險,烘托船長機智果斷品質的句子:“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會跌到甲板上摔個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帽子也難以轉身走回來。”運用關聯詞表達句子能有效地訓練學生表達的準確性和思維的邏輯性。引導仿寫時,我先降低難度,讓學生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運用假設關聯詞揣摩當時人物是如何分析設計妙計的。接著再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寫寫自己在進行一項活動前是如何進行計劃的,然后進行練筆,果然學生做到了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由此可見,我們的閱讀教學只有立足于學生,從讀、思、悟、用入手,通過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仔細思考,個性感悟,積極表達,才能真正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