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逸華
【摘要】文章充分闡述了同理心是師生良好溝通的基礎。同理心,有助于師生充分“共情”,開啟師生對方大門;有助于教師正確“導行”,因勢利導,機智點化;有助于教師領悟“深意”,揣摩學生行為,助其成長,讓師愛升華。
【關鍵詞】同理心;共情;導行;深意
同理心(Empathy),亦稱共感、共情,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鐵欽納提出,是EQ理論的專有名詞。同理心是發生在人際互動過程中的一種心理現象,是溝通一方暫時放棄自身的主觀參照標準,嘗試設身處地地從對方的參照標準來看事物,從而能夠從對方的處境來體察其思想行為,了解他因此而產生的獨特感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感同身受。同理心往往有三個要求:(1)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理解對方;(2)了解導致這種情形的因素;(3)把這種對對方設身處地的了解讓對方了解。
在人際交往中,缺乏同理心往往造成誤解和沖突。教師若缺乏應有的同理心,教育目標將無法達成,無法對學生的言行及時做出積極的判斷和回應,也無法獲得學生的信任和認同,從而導致師生關系的緊張和不和諧。可見,同理心是師生良好溝通的基礎。同理心,有助于教師充分“共情”,感受學生處境,真情暖語,開啟師生對話大門;有助于教師正確“導行”,體驗學生情緒,因勢利導,輕松機智點化;有助于教師領悟“深意”,揣摩學生行為,助其成長,達到默契,讓師愛升華。
一、真情暖語,充分“共情”
同理心的本質是與他人產生同形的情感體驗。例如,疼痛是情緒的一種特殊形式,他人的疼痛我們是感同身受的。對他人產生同理心反應,主體也是通過對對方情感模擬的過程來體驗對方的情感狀態。然而,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想當然地認為了解學生的狀態,并有自己一套主觀的評價理解標準,而這套標準往往在實施中處處碰壁。
比如,有天,班主任李老師剛上班,就有學生報告:張同學出奇地穿了件滿是窟窿的牛仔褲上學,公然違反學校紀律!李老師與其他老師都很震驚,也很困惑。張同學平時性格內向,穩重,不是如此夸張唱反調的做派。李老師把張同學叫到辦公室,一通批評下來,得到的是張同學眼睛盯著天花板,“我不知道”“隨便”的聳肩斜面態度。當我了解此事后,特地在操場上“偶遇”張同學,便溫和地對他說:“孩子,今天牛脾氣上來,我感覺你一定是有自己的理由。”這么一說,孩子一改“滿臉堅毅”,眼眶紅了:“是的,我是有理由的。”他解釋說早上自習課上他沒有吵鬧,班主任誤判,不聽辯解,讓他掃地一周,他下午以此行為表達自己“破罐破摔”的憤怒。
當教師主觀臆斷,缺乏同理心時,往往使用的是“你不準”話語,諸如“你這是公然違反紀律!”“你把地再掃一遍!”雖然起到震懾效果,但往往失去與學生溝通的機會,造成“破罐破摔”的局面。英國有句諺語:“要想知道別人的鞋子合不合腳 ,穿上別人的鞋子走一英里。”當教師用同理心設身處地進入學生的真實處境時,了解學生是有思想的、獨立的生命個體,以學生的思考方式來思考他的行為,因體驗學生的情感而化為暖語,用表達自我情感以對學生行為進行反饋,一句“我感覺你一定有自己的理由”背后是站在學生的立場,給學生充分的尊重信任,包括他的不成熟行為,用誠懇、好奇的態度來傾聽,“我感覺”表明教師針對的是某一種行為或態度,而不是針對孩子本人,包含最小限度地對孩子的否定。這些,學生能感同身受,以信任還信任,以訴說還傾聽,真情暖語讓師生對話的大門開啟,背后有和諧的師生相處之道。
二、因勢“導行”,機智點化
同理心反應的產生常常伴隨著復雜的認知推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他人心理狀態的推斷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教學或與學生相處中,對自己或孩子的心理狀態,如情緒、意愿和信念等有充分的認識,并據此對行為進行因果性解釋、預測和實施,將產生良好的溝通效果,輕松化解矛盾,營造和諧氛圍。
如在一次心理課上,我讓同學們給身邊的好友寫張祝福卡片,并贈送給對方,課中發現一位女生一張卡片也沒收到。于是,我決定讓同學們用圖畫表達自己玩游戲后的心情。“為何涂上亂七八糟的線條?”我“明知故問”這位尷尬的女孩。“不開心,不滿意。”女孩表達自己的心情。我贊賞她發言的勇氣,并問其他學生:“此刻有同樣感受的同學請站到女孩身邊。”當七八位同學走向她時,她笑了。也許原因不同,但大家此刻失落的心情相同。接著,我又臨時增加一個游戲——“團團抱”。“三、五、七。”口令一響,女孩也參與到同學的團團抱中。“四、十、五”,當全班同學抱在一起時,我送出自己的卡片,告訴女孩及同學們:“當對方還沒接受自己時,不要著急煩惱,對方需要時間,我們需要等待。”
教師將自我投射到學生的心理狀態中,調動自身過去的情感體驗來體驗學生情感,將達到師生間良好的溝通效果。課上這一幕,我對女孩的尷尬與失落感同身受,并采取巧妙的彌補措施,使得同理心反應可以擺脫當時沒收到卡片這一直觀情境刺激對孩子的傷害及限制,從而擴展了師生同理心能力的范圍,讓溫暖與愛彌漫在每個孩子心田。
三、領悟“深意”,因愛升華
德瓦爾(Frans de Waal)用俄羅斯套娃的理論來解釋同理心,他認為,同理心行為跟俄羅斯套娃類似,也是分層次的,層與層之間有互相的傳承,有先后的順序,第一層是情緒感染,第二層是感同身受,第三層需要引向深入。教師“深刻”的同理心的回應是學生觀察自我的一面鏡子,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被欣賞,被關愛。學生因此而滋養自己的同理心,既而也以同樣的方式回應他人的幸福和痛苦,愛便流動和傳播。同理心的力量即在于此。
我們班上曾經有一位王姓女生,性格有點孤僻,因意外事故,她的一條腿截肢了,每天拄著拐杖上學。但在值日或勞動時,她做得和其他同學一樣快,一樣好,不甘落后。我默默看著這一切,感同身受。一天,與本校“手拉手”的另一學校的女生給我來信,訴說家庭變故,覺得生活沒意思。我將來信交給王同學,請她給這位女生回信。王同學不解地問:“為什么選我?”我說:“你最有資格。”王同學給那位女生寫了很多封信,在鼓舞一顆對生活失望的心靈的同時也鼓舞著自己,她倆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多年后,王同學回憶說:“離開學校后,我才明白老師的深意,那是今生對我影響最大的一件事。”
教師對學生的“深意”來自領悟學生的“深意”,揣摩理解學生行為背后的動力、想法和情感。用同理心把師生溝通引向深入,達到默契,在此基礎上通過創造機會,對學生內在心靈需要引導的地方提供無聲的幫助和點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
因為愛,才有成功的教育。愛孩子,需要同理心做基礎,做潤滑劑。人生不能被描述,它只能被體驗和領悟。教師因同理心接受孩子應有的外在表現、應有的人格特點,才能從容、自然地與孩子進行心靈互動,機智點撥,享受童真,讓愛在感同身受中升華。
【參考文獻】
[1]李超.師生交往的基礎——同理心[J].中國校外教育,2014(23):19.
[2]李雪梅.同理心在師生溝通中的作用[J].班主任,2007(08):13-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