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蘭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9-0231-01
根據彭陽縣2016年小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問卷顯示:50.1%的家長沒有固定工作,直接影響家庭教育質量;13.4%的家長教育方式簡單粗暴;40.3%的家長與學生溝通不好;46%的學生依賴性強,心理脆弱;15%的小學生生活在交往障礙中;大部分學生生活優越,身體早熟,但心理發展不平衡,心理健康狀況堪憂。針對這種現狀,彭陽縣教研室提出了"雙親心育"這種新型矯正模式:即以心理健康教育為指引,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為切入點,以互相親近為前提提出的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為目標,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原理對教育者傳授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進行心理咨詢指導和良好的行為訓練。具體說來,就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手段,啟迪學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和發展方向,通過一定的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努力達到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1.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主要表現
第一,不同年級均存在著厭學、依賴、困惑等學習心理障礙。表現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業多,做作業依賴家長,考試時顧慮重重,致使大腦呈抑制狀態。第二,對人多疑恐懼。表現為心里老是為某些事情焦慮,極度膽小害怕,整天憂心忡忡,情緒不安,似乎總面臨什么危險和侵害。遇事很少相信別人,總怕對自己不利,喜歡獨處。向往幻想世界,異想天開。第三,對他人冷漠敵視。表現為常把內心的煩惱、憤恨向他人發泄。毆打、謾罵同學,損壞公物,甚至輕生。第四,逆反心理嚴重。表現為不聽家長和教師的勸導,故意對著干;當得不到教師和集體的重視時,用惡作劇來顯示自己,常常表現出與自己年齡、身份、能力極不相稱的幼稚行為,對別人的議論十分敏感,少言寡語,不愿與同學交往。
2.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分析
綜合分析,造成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需要從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學生自身四個方面考慮。首先,整個社會文化氛圍上,心理學健康教育知識未全面普及,社會、學校、家庭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夠,許多家長堅守"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出成績"傳統教育觀念,當學生出現問題時,大部分家長采用的是打罵的方式,而不會采用溝通、理解的方式。其次,學校里部分教師不善于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忽視情感的交流與引導,教育方式、方法單調、刻板。
3."雙親心育"矯正模式的干預措施
3.1 開展團體心理健康輔導與"知心屋"相結合,解決學生心理問題。首先是向小學生普及各種心理健康知識,引導他們自測、自控、自我調節、正確認識自己,為此,我們防控中心指導學校開設了團體輔導課,每周一節,四十分鐘,采用自編教材《兒童心理健康導讀》,它包括知識篇、自測篇、方法篇、咨詢篇、個案篇五個部分,學生、家長、教師都可以閱讀。為了充分表現心理輔導課的特點,課堂座位改成了園座形式,心理醫生時說時問,可以直接和同學們對話,營造了融洽和諧的氣氛。醫生針對學生的問題或講道理,或講故事、或教方法、或同學們相互討論。例如在本周的心理健康課中我們就做了一個兩人兩足的游戲,讓其中一個同學的腳踩在另一個同學的腳上,然后再向前走,看誰走得遠,走得穩。通過此項訓練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也培養了同學們的頑強意識和克服困難的堅強毅力。同學們說:"上完課后感到特別輕松愉快。"
3.2 針對學生的實際狀況,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家長和教師都較為信奉高標準、嚴要求這一信條,認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有出息。實際上,過高的要求,不但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而且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折感。對于有的孩子來說,盡管自己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可還是不能達到家長和教師的要求。但在教師和家長的眼里,他們只看到成績不理想、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這一結果,卻沒有看到孩子為此所付出的努力。只有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為孩子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才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在制訂學習目標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家長往往有過高估計自己孩子學習能力的傾向。誰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學習能力上存在個別差異,這是一種客觀事實,我們必須接受這種現實。還有,在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扮演的不只是高高在上的監督者角色,更多的應該是支持者的角色。在某種意義上,精神支持比單純的物質支持更重要。
3.3 培養挫折的承受能力。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是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困難。因此,我們不是怎樣設法減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幫助孩子以正確的方式和心態去對待困難和挫折。教師、家長從自己做起摒棄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這種錯誤觀念。眾所周知,盡管我們常常將"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掛在嘴邊,實際上卻仍以成敗論英雄,尤其是在學習成績上。怎樣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就是給孩子創設適度的"挫折情景",讓孩子在逆境中經受洗禮,砥礪意志,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鍛煉心理承受力,品嘗艱苦奮斗之后取得成功的成就感。家長應根據孩子不同的心理水平和特點,設置不同難度的挫折項目,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又不超過孩子的心理承受度。在孩子遇到麻煩的時候,處在困難的時候,家長不要急于幫助他,要靜觀面臨困境的孩子,觀察他們如何迎接挑戰。家長只需給予孩子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