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少軍
在曲阜孔府景區的正門前,有一個普通的書攤。書攤長不過兩米,擺放書籍不過20余種,甚至招牌上都沒有標注名字,只是用紅字印著“經營范圍:孔子圖書”,一眼看過去,和周圍的小書攤沒有什么區別。但就是在這個不起眼的小書攤里,卻演繹著一份“子承父業”傳承慈善的濃濃大愛。
業余作家心存感恩之德,捐出自營書店利潤回報社會
書攤其實有個很響亮的名字:福玉書店。名字來自它的前任店主唐福玉。唐福玉生前曾是一名導游,從事曲阜三孔景區講解工作。工作之余,他潛心研究孔子文化,不斷豐富講解內容,同時在孔子思想研究方面的理論水平日漸提高。上世紀90年代,唐福玉辭去導游工作,做起一名業余作家,開始專心研究孔子思想,先后編著了《孔子紀聞》《論語與圣跡圖》《孝經集》等十余部圖書。之后,唐福玉在孔府門前擺攤售書,起名福玉書店,出售的都是他自己的書。
老唐對人很真誠,他總是熱情地向游客們講述孔子和儒家思想,然后才推薦自己編著的書籍,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購買,從來沒有過欺生宰客的情況。正是因為如此,很多游客都喜歡在這里買書,書店的生意慢慢紅火起來,家庭收入也開始水漲船高,雖然談不上富裕,但也是溫飽有余了。這時候,老唐心里開始琢磨一件事,女兒考上大學那年,自己無力支付她的學費,幸運的是得到了曲師大一位好心的老教授資助。后來,老唐有了些積蓄,要回報社會,奉獻于社會。他決定每年拿出經營書店的部分利潤捐給慈善事業,幫助那些生活比較困難的人。2002年,唐福玉拿出5000元,以福玉書店的名義捐給了曲阜市慈善總會。在當時,捐贈5000元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畢竟那時大家的收入都不高。從那年起,他每年都從書店的利潤中拿出5000元捐給慈善總會,直到2009年去世,共捐款9次達4萬多元。其實唐福玉是一位很樸素的人,從沒穿過什么名牌衣服。可他熱心慈善,樂于奉獻的善舉卻感染著越來越多的人。
臨終囑托孩子要把愛心傳承,
兒女謹記父親遺愿讓愛繼續
2009年的6月初,老唐病危。彌留之際,他把兒女們叫到了病榻前,囑托他們在他去世后,要繼續以福玉書店的名義向慈善總會捐款,他把愛的火炬傳遞給了兒女。
唐福玉去世后,大學畢業的兒子唐美接管了父親經營的書店,他謹記父親的囑托,在父親去世不久,就和姐姐一塊來到曲阜市慈善總會辦公室,捐出了5000元愛心款,完成父親的遺愿。此后,唐美每年都向曲阜市慈善總會捐一筆款。2016年,由于書店的生意不太好,除去各種開支,剩下的錢聊聊無幾,僅捐了500元,唐美總覺得有些少了。到2017年為止,已累計捐款2.55萬元,這部分捐款,已全部用于資助特困中小學生。
由于唐美有著一份政府部門的正式工作,姐姐又遠居上海,沒法親自經營書店,最近這幾年一直由雇傭的兩名營業員負責打理,經營狀況一般。唐美表示,只要書店在,他就會把捐款的事延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