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琦
1943年3月,在侵華日軍殘酷“掃蕩”香港沙頭角后(即“三三事件”后),中共中央領導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簡稱港九大隊)為了發揮各地區獨立靈活作戰的作用,更好地打擊敵人,成立了沙頭角中隊,代號為“明華中隊”。沙頭角中隊在香港新界沙頭角、上水、粉嶺、大埔、元朗、荃灣、新田等地區,肅清土匪,保護群眾,積極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游擊區,有力地抗擊了侵占香港的日偽勢力,保護了新界人民的安全。1945年9月28日,港九大隊成功完成對戰敗日軍的接降任務后,順利撤出沙頭角。
本文以港九大隊沙頭角中隊在香港的抗戰救亡活動為切入點,以一個個細小、生動的故事為依托,書寫了英雄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對侵略者進行不屈不撓斗爭的感人篇章。
日軍侵占香港,港九獨立大隊成立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1941年12月8日,日本侵略軍向香港新界發動進攻的當天,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后稱東江縱隊)接到中共中央的指令,派出一支武工隊開進香港新界地區,于12月10日凌晨到達沙頭角南涌羅屋村。當時這支隊伍只有10多人,由林沖負責帶隊,隊員有莫浩波、鄧華、李生、葉楚南、黃云生、羅汝澄、劉養、何文貫、黃思明等。
武工隊進入新界后,看到當地匪患嚴重,土匪到處搶劫,甚至強奸婦女和殺人,人民群眾苦不堪言,被迫紛紛躲上山或到鄉鎮逃避。大的股匪有百余人,小的股匪也有二三十人,都配有長短槍,有的還配有輕機槍和沖鋒槍。考慮到當地群眾對我人民抗日游擊隊的情況還不了解,加上武工隊對新界的地形和當地的風土人情不熟悉,為了避免引起日軍和土匪的注意,所以,這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游擊隊一開始并沒有打出部隊的旗號,只以“保護當地人民生命財產不受土匪、壞人侵犯的武裝部隊”的名義出現。
武工隊到達南涌羅屋村的第二天,就立即發動南涌鹿頸等幾個村的中青年組織聯防自衛隊,協助共同維護當地治安。通過當地村民羅汝澄兄弟倆的大力支持和南涌群眾的擁護,羅屋村及南涌鹿頸等幾個村迅速建立了聯防自衛隊組織,并發動當地群眾捐槍、捐錢武裝自衛隊。這是中共組織進入新界沙頭角南涌后建立的第一支有組織、有領導的人民武裝自衛隊伍。
武工隊在南涌駐下10天左右,又奉命離開南涌,開進西貢地區。
當武工隊剛到達沙螺洞李屋村對面山頭的時候,當地群眾一見到陌生人行蹤就立即關門,紛紛向山上和船灣、風園方向逃避。武工隊經過一天一夜的行軍,到達李屋村后沒有進村,只在村后的曬谷場休整。群眾見隊伍不進村,很好奇,派村民李慶前來了解情況。武工隊向他解釋說:“我們來此是保護你們的,叫鄉親們不要怕,可以通知山上的人回家。”二三天后,群眾看到部隊人員確實秋毫無犯,才陸續返回家里。
群眾都返回家里后,武工隊立即與村里長輩商量研究,提出組織村聯防自衛隊共同維護村里的社會治安,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大家都表示擁護和支持,村子里的中青年都熱烈報名參加。隨后又把張屋、坪山仔聯防自衛隊組建起來,共同聯合保衛沙螺洞。武工隊雖然尚未向群眾公開中共游擊隊的身份,但在沙螺洞群眾中已樹立了威信。
經過一段時間的活動,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決定在港九地區成立一個指揮部,對各個游擊隊進行統一指揮。1942年2月,陳達明帶著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林平、曾生的信到了港九地區。2月3日,港九獨立大隊正式成立。根據港九新界地區分散的特點,港九獨立大隊領導分成兩個部分,港九獨立大隊大隊長蔡國梁、政委陳達明主管西貢、沙田等地區;政訓室主任黃高陽主管沙頭角、元朗等地區。
在黃高陽領導下,沙頭角地區當時由盧進喜率領的長槍隊,還有林沖率領的短槍武工隊和黃思明、歐巾雄、張惠文、楊帆、蔡華等民運工作同志負責。長槍隊主要活動在橫山腳、茅田仔、三椏、金竹排、紅石門、馬尿等地。其主要任務是:保證紅石門至大、小梅沙的交通暢通,負責電臺和政訓室的外圍警衛工作。林沖率領的短槍武工隊原來活動于寶安敵后南頭、深圳附近公路沿線和梅林坳、龍華等地,后又擴展到烏石巖、玉律、公明、沙井和廣九鐵路平湖、李朗、步吉和沙灣、雁田等地區。
港九獨立大隊雖宣告成立,但土匪和當地日偽的活動仍很猖獗,如果不對這些敵對勢力進行嚴厲打擊,就無法發動群眾和發展擴大游擊區。肅清土匪,這是擺在港九大隊面前的迫切任務。當時活動于大埔、沙頭角地區海上的股匪有黃竹青、黃慕容、鄧少芳等,霸占上水區大埔田、坪洋、連麻坑、打股嶺一帶村莊地區的股匪有肖天來。港九大隊配合兄弟部隊對黃、鄧股匪進剿后,勒令肖天來股匪立即撤離大埔田、坪洋、連麻坑、打古嶺一帶,以后不準再擾亂破壞該地區治安。肖天來看到其他股匪一一被我港九大隊消滅了,心生畏懼,立即撤離該地區,龜縮到深圳黃貝嶺等地,再也不敢前來擾亂破壞。
沙頭角中隊成立,進一步開展抗戰工作
港九大隊成立后,先后組建了沙頭角中隊、元朗中隊、市區中隊、自貢中隊、大嶼山中隊、海上中隊6個中隊,發展游擊隊員約600人。沙頭角中隊就是以林沖和盧進喜的兩支隊伍為基礎,于1943年春夏以后成立的。沙頭角中隊成立后,在原來長槍隊、短槍隊和各村民運工作同志在沙頭角地區進行一年多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抗戰救亡工作。
沙頭角中隊成立前,負責民運工作的同志在宣傳組織群眾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打下了基礎。中隊成立時,正值日軍對沙頭角進行殘酷“掃蕩”,斗爭非常艱苦。隊員們更是深深體會到,要戰勝日軍,必須要有廣闊的游擊活動地區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否則無法生存下去。因此,必須大力向群眾宣傳我黨政策和我軍宗旨,同時發動組織群眾,建立民兵隊、游擊小組、婦女會、兒童團,辦文化夜校及發展農村黨員等。由于武裝戰士和民運工作同志的緊密配合,沙頭角中隊的活動地區很快就從沙螺洞發展擴大到大埔區的船灣、汀角、龍尾,沙頭角區的烏蛟騰、九擔珠,后來發展到麻雀嶺、擔水坑廣大農村和地區,同時也發展到敵人心臟駐地周圍,如:大埔的錦山、水圍、大埔頭、南坑;上水粉嶺的龍骨頭、禾合石:沙頭角的石涌坳等村莊。將大埔、上水粉嶺、沙頭角廣大地區連成了一片,并和元朗的18個鄉及寶安縣的深圳布心、沙灣等地區聯系起來,建立了由大埔、上水、沙頭角地區經坪洋至深圳、布心、沙灣一條陸地交通路線。endprint
沙頭角中隊所到之村莊,不論是武裝戰士或民運人員,都用各種形式向群眾進行宣傳,訪貧問苦、舉辦文化夜校等,搞好軍民團結,與群眾打成一片;每逢農忙季節,還積極幫助農民犁田、耙田、插秧、收割,上山割草,下海打蠔(牡蠣)。廣大人民群眾把游擊隊員看做自己的兒女和兄弟。沙頭角中隊活動的地區后來發展到村村有群眾組織,鄉鄉有民兵。不是敵人把我部隊包圍了,而是敵人在我人民群眾的重重包圍之中,我們從被動變為主動,敵人從主動變為被動。
沙頭角中隊不斷壯大,補充進來的新游擊隊員們過去都沒有經過什么軍事培訓和政治教育。為了迅速提高部隊的政治覺悟和軍事素質,適應對敵斗爭的需要,除了以老帶新外,沙頭角中隊領導還利用戰斗的空隙,對部隊進行軍事、政治教育。政治教育重點是愛國主義教育:宣傳愛祖國、愛家鄉,唯有抗日才能保家救國,組織起來才能對付日寇和漢奸。軍事教育是根據部隊具體情況和特點,有重點、有計劃地進行,內容主要是:武器的構造和使用,瞄準射擊,爆破、埋設地雷,地形地物利用,受傷包扎,行軍注意事項等。經過教育和培訓,部隊的政治覺悟和軍事素質很快得到提高,全隊上下團結一致,同心同德,與廣大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同仇敵愾,共同抗日。
建立嚴密的交通情報網,配合游擊戰爭
沙頭角地區是水路交通樞紐,是內地與港九新界來往必經的交通線,沿海的農村山區則是沙頭角中隊活動的根據地,與敵人駐地只有上千米的海峽之隔。日軍為了加強對這個地區的統治,在位于大埔、上水和沙頭角公路交叉點的粉嶺地區設立粉嶺日軍憲兵總部、沙頭角區憲兵部,駐扎陸軍警備隊的主力。沙頭角鎮內更是崗哨林立,特務活動猖獗。僅有1000多名居民的沙頭角小鎮卻駐有日軍警備隊100多人、憲兵隊60多人、密偵隊和憲查隊20多人,還有裝備較好的偽聯防隊20多人、偽警大隊60多人、沙頭角鄉公所職員10多人;還有日軍的后勤機關,如:九龍憲兵隊物資搜集所、安東洋行等等。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開展游擊斗爭,特別需要加強交通情報工作。
沙頭角地區除了有港九大隊直接領導的專線情報站、聯絡點、交通站外,還有沙頭角中隊指導員羅廣志和地下黨負責人單線聯系、直線領導的情報工作網。專搞情報工作的地下游擊小組,也是獲取情報的一個重要渠道。敵占區環境異常險惡,情況復雜,進出沙頭角鎮都得經日軍哨所嚴格盤查,必須有“良民證”才能通行,否則就被涉嫌逮捕。因此,地下游擊小組的組織紀律要求嚴密,參加者要寫自傳申請,個別吸收后舉行秘密宣誓儀式,定期過組織生活,接受秘密工作教育,還要有職業為掩護。當時沙頭角鎮內地下游擊小組領導人李吉芳以東和義學教師身份為掩護,成員有何集慶、何集蘭(以學生身份作掩護)。他們以中英街茂生堂藥店為據點,觀察和監視橋頭哨所敵人的軍事活動,或以少年身份充當民夫去偵察日軍戰壕、炮臺的建筑構造,日軍警備隊的人數、武器裝備,出動“掃蕩”的時間、地點等情況。他們將寫好的情報放在東和義學內的秘密收藏點,便于游擊隊及時獲取,或轉給交通站上送。
游擊隊還以學校為掩護,建立情報活動的合法據點。例如,利用沙頭角開辦東和義學的機會,把一些中共地下黨員和進步教師安排到該校任教,以教師職業為掩護,以學校為合法的活動據點,以體育活動的形式進行串連活動;利用教師可以到偽鄉公所飯堂吃飯,便于接觸偽鄉、政、警人員的機會,獲取各種情報。
此外游擊隊還策反敵偽人員做耳目,獲取日軍的情報。敵偽機關、企業中的職員多數是為日軍所迫,或為了生存不得不為敵人工作,其中許多人具有愛國心,是可以通過教育策反過來為我們工作的。如安東洋行的年輕翻譯陳敏學、日軍警備隊的翻譯黃杰文,經過教育,策反后仍安插在敵方中工作,為游擊隊收集情報;又如大埔區偽維持會成員俞福、大埔憲兵部密探俞和仔(俞福的弟弟)經過中共地下黨員曉以大義,說服他們為游擊隊送情報。由于這些被策反人員是在敵人的心臟機構憲兵部或敵人機關內工作,所以提供的情報都比較準確和及時。
情報人員通過各個渠道所得的情報,不僅供給港九大隊和沙頭角中隊,有的還提供給盟軍。這些情報工作人員是無名英雄,為沉重打擊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積極開展游擊戰,堅決打擊日偽和漢奸
在對敵斗爭中,游擊隊常常采取“化整為零、集零為整”的戰略戰術,為了粉碎敵人的“圍剿”,經常變換駐地,分散活動。敵人從陸上來,我們就到海上去;敵人從陸上和海上來,我們就到敵人心臟駐地外圍的村莊去,使敵人無法探清我游擊隊的情況。敵人雖多次大規模向我大埔、上水、沙頭角區的林村、沙螺洞、船灣、龍尾、南涌、鹿頸、烏蛟騰、三椏、坪洋等地進行“圍剿”,但始終沒有能夠“消滅”沙頭角中隊。有一次,日軍出動了海陸空軍進行大規模“圍剿”,要“掃蕩”港九大隊領導機關駐地西貢。沙頭角中隊得悉該情報后,立即派出兩個戰斗小組深入虎穴,在大埔、上水貼傳單和偷襲敵人,搞得敵人草木皆兵。
為了發展游擊戰爭,鞏固和擴大抗日游擊區,沙頭角中隊經常主動出擊,有力地打擊日偽軍和漢奸。1943年初秋,沙頭角中隊夜襲吉澳島。這次戰斗由中隊長林沖親自率領,參加戰斗的有莫浩波、張立青、林傳等。戰斗打了約1個小時,打死偽匪兩人,繳獲土制手槍兩支,其余敵人逃跑,該次戰斗拔除了敵人的據點。1944年4月26日晚,沙頭角中隊襲擊大埔元洲仔日偽軍(憲查)哨所,斃、傷敵各1人,俘敵3人,繳獲步槍5支、子彈60多發、單車兩部,為人民除了一大害。
1945年二三月間的一天,沙頭角中隊智殲粉嶺龍骨頭日軍檢查站。這個檢查站距離粉嶺敵人駐地1000多米,敵人經常在白天派出3至5名日軍檢查來往行人,不僅搶劫來往群眾財物,還經常調戲、奸淫婦女。為了消滅該站敵人,給日軍一個沉重打擊,沙頭角中隊派出6位同志化裝成農村青年婦女,假裝擔著青菜等農作物前往上水趕圩。得意忘形的敵人正準備上前檢查時,一位化裝成農婦的游擊隊員一手把敵人的槍奪下,一手用槍對準敵人的胸口,大喝一聲“不準動!”其余化裝的游擊隊員也紛紛繳下敵人的武器。不到5分鐘戰斗勝利結束了,斃敵2人、傷敵2人,繳獲“三八”步槍3支、刺刀3把、子彈百余發。當粉嶺地區的敵人聞訊派騎兵、摩托車隊趕到現場時,游擊隊已撤離。當地人民群眾聽到這一消息,齊贊游擊隊打得好、打得妙。兩個月后,沙頭角中隊又在上水區坪洋附近伏擊日偽軍(憲查)巡邏隊,戰斗打得很激烈,斃敵兩人,傷敵數人。
完成接降任務,撤出港九新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沙頭角中隊奉命接受上水、粉嶺、大埔、大埔窖地區日軍投降。日軍雖然宣布投降,但是對我方接降工作的進行仍有刁難或抵抗。沙頭角中隊接到命令后,立即把武裝戰士和民運工作的同志編成若干組,分別到上水、粉嶺、大埔、大埔窖等地日本憲兵、警備部隊駐地接降。此時,日本是戰敗國,其銳氣大挫,但駐地周圍還是崗哨密布,警戒森嚴,不準群眾接近。沙頭角中隊6名游擊隊員每人配帶手槍和兩枚手榴彈,隨時做好戰斗準備,首次深入粉嶺日軍警備隊的游擊隊員剛到敵人的碉堡、崗哨前,就遭日軍阻止、包圍,情況非常緊張。游擊隊員鎮靜地對這些日兵聲明,我們是港九大隊代表,前來接受日軍投降。經過陳敏學的翻譯,日軍聽到是港九大隊派出的代表,態度有所改變,過去耀武揚威、不可一世的日軍軍官低下頭,宣布投降。
大埔方面是由葉東明(現名陳東明)帶著翻譯梁勝去大埔日軍警備司令部接降,而大埔日軍警備司令部的態度是拒絕向中共軍隊投降、拒絕放下武器。在此情況下,中共軍隊只好改變方法,采取對敵人小部隊(班、排)和個人進行策反瓦解,爭取他們上繳武器或把物資移交我軍。結果,看守粉嶺龍骨頭倉庫的日軍把該倉庫交給我軍接收,內有軍服、布匹、蚊帳、毛氈、皮鞋、膠鞋、藥品、餅干等一大批物資。沙頭角中隊用兩輛貨運汽車,迅速把物資搶運回沙頭角。
英軍進駐大埔、粉嶺、上水后,沙頭角中隊奉命停止接降工作。9月28日,港九大隊發表撤退宣言,沙頭角中隊也當即撤出沙頭角。
香港淪陷后,英軍僅防守了18天便投降,把抗擊入侵、保護香港的重任輕易放棄,而中國共產黨沒有放棄香港,指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東江縱隊)肩負起這個艱巨而光輝的任務。港九大隊為香港作出的貢獻有目共睹,沙頭角中隊從成立至撤出的兩年多時間里,在中共的領導下,緊密依靠人民群眾,完成了港九大隊交給的各項任務,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一定的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