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秀芬,劉艷琴
(河北省隆化縣中醫醫院, 河北 隆化 068150)
清解湯聯合西醫治療慢性胃竇炎的臨床研究
管秀芬,劉艷琴
(河北省隆化縣中醫醫院, 河北 隆化068150)
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的治療效果,以及該方法與單純西藥治療效果的比較及區別。方法對150例慢性胃竇炎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并與單純西藥治療法比較。隨機選擇慢性胃竇炎300例;同時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150例)和對照組(143例),對照組給予單純西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西藥加服中藥,以自擬清解湯為基本方加減,于治療1療程后評價療效。結果西藥加服中藥治療慢性胃竇炎總有效率99.33%。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具有無毒副作用、價格低廉、服用方便,療效確切、不易復發的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慢性胃炎; 中西醫結合; 慢性胃竇炎
慢性胃竇炎,也稱B型胃炎,是一種慢性胃粘膜淺表性炎癥,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見的一種類型,西藥治療以口服奧美拉唑,多潘立酮,以及抗幽門螺桿菌藥物為主,但是容易反復發作,筆者在多年臨床中采用自擬清解湯治療慢性胃竇炎。治療慢性胃竇炎150例,取得較好療效,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5年住院及門診的慢性胃竇炎300例,平均每年6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150例中,男性112例,女性38例。年齡30~39歲52例,40~50歲78例,51歲以上20例。病史最長15年,最短1年,平均7.2年,治療組HP(+)54例。對照組150例,男性100例,女性50例,年齡30~39歲50例,40~50歲,72例,51歲以上21例,病史最長14年,最短1年,平均7年,對照組,HP(+)53例。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選擇及排除標準:西醫診斷標準:本組病例均符合內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制定的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排除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癌,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等。
1.3方法:對照組患者口服奧美拉唑腸溶膠囊20mg,2次/d,生命科技(中山)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口服枸櫞酸鉍鉀膠囊2粒,4次/d,前3次于三餐前30min,第4次于晚餐后2h服用,重慶科瑞制藥(集團)有限公司。多潘立酮10mg,3次/d,飯前15~30min口服,海南亞洲制藥有限公司。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者,加服口服阿莫西林膠囊1.0,2/d次。克拉霉素膠囊0.5,2次/d口服。治療組:對照組中的西藥加服中藥,以自擬清解湯為基本方加減,藥物組成:薏苡仁20~30g,茯苓10~20g,白術10~20g,陳皮10~20g,元胡15~30g,郁金15~20g,雞內金20g,白扁豆20~30g,山藥10~20g,焦檳榔10~20g,厚樸10g,甘松10~20g,黃連6~10g,石膏20~40g。辯證加減,胃陰虛者去黃連,加沙參,白芍,生地,百合等;肝胃郁熱者加知母,梔子,蒲公英,黃芩。氣滯導致出現脅肋部疼痛者加香附,木香,佛手。食積者加焦三仙,雞內金。失眠者加夜交藤,酸棗仁,合歡花等。兩組均以1個月為1個療程,1療程結束評定療效。
1.4觀察指標及方法: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變化,治療前及治療后查胃鏡及HP。
1.5療效評定標準:依據人民衛生出版社的第六版內科學,制定療效評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消失,無上腹壓痛,胃鏡檢查胃黏膜正常,HP(-)。有效:主要癥狀消失或明顯改善,上腹壓痛減輕,胃鏡檢查胃黏膜較前明顯好轉,HP(-)或HP(+)。無效;臨床癥狀稍改善,上腹壓痛無減輕,胃鏡檢查胃黏膜無改善,HP(+)。總有效率的計算方法為:(顯效+有效)除以總數。
1.6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癥狀改善療效比較:治療組150例,顯效126例,占84.00%;有效23例,占15.33%;無效1例,占0.67%;總有效率99.33%。對照組150例;顯效92例,占61.33%;有效50例,占33.33%;無效8例,占5.34%;總有效率94.66%。兩組顯效率,有效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療效變化比較n(%)
2.2胃鏡檢查療效判定標準:兩組胃鏡檢查療效比較 治療組150例,顯效120例,占80.00%;有效25例,占16.67%;無效5例,占3.33%;總有效率96.67%。對照組150例;顯效90例,占60.00%;有效50例,占33.33%;無效10例,占6.67%;總有效率93.33%。兩組顯效率,有效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鏡檢查療效變化比較n(%)
注:組間比較:*P<0.05
慢性胃竇炎屬臨床中常見病,多發病,有治療時間長,易復發等特點。本病的發病高峰年齡為31~50歲,男性發病多于女性。隨年齡增長發病增多,其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具有不易治愈,反復發病的特點,發病原因為HP感染,少數由于其它疾病包括膽汁反流、非甾體抗炎藥、吸煙和飲酒引起。胃鏡表現:胃黏膜充血、水腫。深紅色,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黃色的分泌物,有時伴點狀出血或糜爛。可見炎性病變位于粘膜淺層。西藥治療以包括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控制和改善膽汁反流的藥物;胃復安、嗎丁啉等。控制HP感染: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1]。但是療效不滿意,治療后易復發,慢性胃竇炎屬于中醫胃脘痛的治療范圍,胃痛發生的常見原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脾胃陽虛、胃陰不足等[2]。在多年的臨床工作中,我們認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多嗜食辛辣及肥甘厚物食物,長期飲酒,吸煙,加之工作繁忙運動減少,精神緊張,情志郁結,導致痰濕內盛,郁結日久,熱邪內盛,而工作繁忙,精神緊張,情志郁結,導致肝氣不舒,肝氣郁結,“氣有余便是火”,出現肝胃郁熱,胃熱壅盛,痰濕內盛,濕邪困脾,脾不運化,病程日久,濕邪與內熱結合,形成濕熱蘊結于脾胃。總之,病因總以脾虛痰盛,氣滯,內熱為主[3]。方中薏苡仁,茯苓,白術,白扁豆,山藥具有健脾除濕的功效,陳皮,厚樸,甘松理氣和胃。元胡,郁金理氣止痛。雞內金,焦檳榔健脾消食,黃連,石膏清胃熱,且黃連可抑殺HP[4]。全方組合,共同達到健脾除濕,理氣和胃,清胃熱,消食的功效[5]。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連、黃芩等具有強大的殺滅HP作用,并能抑制局部炎癥充血,兼有鎮靜止痛作用,因而是根治HP感染的重要藥物[6]。本次研究顯示中藥治療慢性胃竇炎比單純使用西藥(促進胃動力藥,抑酸藥物、抗HP藥物)治療有明顯優勢,具有無毒副作用、價格低廉、服用方便,療效確切、不易復發的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78~382.
[2] 董小革.化肝煎加減治療肝胃郁熱型慢性淺表性胃炎39例[J].河北中醫,2009,31(8):1177~1178.
[3] 陳玉龍,王耀芝,傅咸勝.消化系疾病診斷治療新進展[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5.58~60.
[4] 趙方方,黃連清心湯治療慢性胃炎82例[J].中醫研究,2007,20(10):45~46.
[5] 安愛軍,安廣文.埃索每拉唑與奧美拉唑治療胃潰瘍的藥物經濟學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125~126.
[6] 馬錫金,滿維新,周榮軍,等.活收散治療萎縮性胃炎238例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1994,10(5):9~10.
1006-6233(2017)09-1568-02
A
10.3969/j.issn.1006-6233.2017.09.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