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要:在21世紀的今天,為了推進企業改革和企業管理更加現代化,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我們非常有必要對傳統經營管理模式進行研究,通過吸收和借鑒其中的精華,并做到有所創新,進而尋找出一條適合我國企業的發展之路。本文首先對傳統經營管理模式進行了概述;然后從好與壞兩個方面對傳統經營管理模式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最后就對待傳統經營管理模式的正確態度和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傳統經營管理模式;企業管理;影響分析
在21世紀的今天,為了推進企業改革和企業管理更加現代化,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我們有必要對傳統的企業經營管理模式進行研究,一方面要充分繼承傳統經營管理模式對現代企業管理的良性影響,另一方面還應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對待傳統經營管理模式,吸收和借鑒其中的精華,并做到有所創新,進而尋找出一條適合我國企業的發展之路。
1.傳統經營管理模式概述
傳統經營管理模式是相較于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概念,所以要介紹傳統經營管理模式,就必須重點介紹其與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間的差異。
1.1人與物的管理上不同
與現代企業管理體制重點強調對人力資源的管理和注重人物匹配不同,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側重于對物的管理,如對物的分配、調度、安置、收入和支出等。
1.2管理的理念上不同
我國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非常重視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其目標是構建一整套完善的制度約束體系來確保企業的生產經營目標得以實現。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更加注重對各種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并通過改善人的素質來發揮資源利用率,進而最終實現企業的管理目標。
1.3管理的內涵和目標上不同
對于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其管理對象往往可以被概況為某一管理要素,不論是對問題的分析上,還是對如何處理和改善問題上,其基本思路都是線性的,呈現出平面式管理的特點。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要求多維的立體式管理,它往往是針對多個管理因素共同實施的。
1.4市場營銷方式不同
對以往的企業,其在產品的銷售方面往往只著眼于區域內、部門內市場或既定市場,但這種市場的容量比較有限,所以可以被稱為小市場營銷。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更加傾向于大市場營銷觀念,強調市場營銷要打破傳統的部門和行政界限,甚至可以通過引導消費的方式來創造新的產品需求市場。
2.傳統經營管理模式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影響
2.1良性影響
傳統經營管理模式側重與對物的管理,而這與現代企業經營管理要求實現各種物質資源的優化管理目標趨同。事實上,要實現對生產經營管理要素的最優化配置就離不開對各種物的精確管理。傳統經營管理模式要求構建完善的企業經營管理制度,而這也同樣是現代企業提升管理質量和效率的有效舉措之一。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有序開展提供依據。傳統經營管理模式強調區域內或部門內的小市場營銷,而既定的小市場往往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企業只有做好對既定市場的充分開發,并在此基礎上做到有效積累,才能為后續的大市場營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2不良影響
傳統經營管理模式忽略了人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因為過分強調個體對企業整體的服從,造成了人們的思想受到束縛,體現在企業的管理活動中就是刻板和形式化,企業的發展活力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了限制。此外,現代經濟形勢相較于過去出現了很多明顯的改變,要求企業的管理模式超出傳統的平面式管理,進而達到多維立體式管理的目標。最后,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雖然也注重對產品質量的保障,但這種保障往往僅局限于生產過程,沒有真正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如圖1),進而導致其質量管理體系也存在漏洞和缺陷。
3.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對待傳統經營管理模式
3.1.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凝聚了前輩們的企業管理智慧,它是適應于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雖然其管理效率可能較低,但也同樣包含著一系列微觀管理和宏觀管理策略,這些策略中的一部分仍然適應于當今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只要按照當今的條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容,那么它對于現代企業管理也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3.2汲取養料,獲得借鑒
對傳統經營管理模式的研究既不是對過去企業管理方式的單純研究,也不是為了給現代企業管理所面臨的問題找到一個確切的答案,其研究重點體現在對傳統經營管理模式的借鑒上,只有汲取傳統經營管理模式中的“養料”,促使其對現代企業管理的良性影響不斷擴大、不良影響不斷被削弱,才能讓傳統經營管理模式依然具有一定的用武之地,對其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影響研究也才具有生命力。
3.3繼承和創新
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與傳統經營管理模式之間本來就存在著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只有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繼承傳統經營管理模式中的精華,并與現代管理要素進行融合創新,才能構建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莊鵬飛.傳統企業管理模式與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的比較分析[J].企業導報,2016(17):31-32.
[2]吳朝輝.傳統企業管理模式與學習型企業管理模式的對比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3(18):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