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蔚
隨著社會的發展,近些年來,城市的公共空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它不僅成為了展示中國的公共藝術現狀的途徑,同時也成為了一個城市文化的宣傳窗口。而在公共藝術當中,城市公共雕塑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僅是點綴城市生活環境,美化公共空間的一種藝術形式,同時也豐富了城市居民的視野,對他們進行了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
城市公共雕塑的藝術形式近幾年也變得愈發多樣,其不再是簡單的以寫實為主要目的,而是從作品本身出發,同時還延伸到一些客觀因素當中,使得作品的意義更加深刻,雕塑的公共性被更大程度的放大了。下面我將著重討論城市公共雕塑的多種藝術形式,以此更加了解它的藝術特征。
一、材料特征突出化
城市公共雕塑由于一直被置于室外,自然雕塑的材料也會受到比較大的考驗與限制??紤]到自然因素以及人為因素,于是石頭與金屬成為了城市公共雕塑最常用的材料。這兩種材料在擁有著穩定性的同時,它們本身各自的特質也是變化多端,可塑性非常的強。不同種類,不同工藝可以造就它們變幻出許多不同的效果。這種特點也反而使得材料本身的語言變得十分奪人眼球?;谶@一點,許多城市公共雕塑很好地利用了材料自身的語言來表達作品的核心,也可以說對于這類公共雕塑,材料本身也成為了決定其雕塑藝術形式的核心。比如作品《織》(圖1),這件作品用黑色的大理石與略顯粗糙的石頭相互交織著,顏色與肌理的對比不僅更加凸顯相同材料之間不同的特點,也更加形象表現了軟性織物的特征,以此暗喻社會生態與城市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縱橫交錯,環環相扣的共生網狀形態。
二、周邊環境融入化
周邊環境與公共雕塑之間的關系永遠是密不可分的。環境是決定公共雕塑本身的一個大前提。大多數的公共雕塑雖與環境和諧共處,但是其也可以在舍棄環境的情況下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存在著。而有一種公共雕塑則是利用到了環境本身,使其與環境做到了真正的相互交融,去掉環境,它便失去了雕塑本身的意義,環境成為了構成雕塑的一個重要元素。例如雕塑《云瑤木演》(圖2),鋁管與鋁板從樹叢中穿插而過,樹木本身成為了作品的一個個重要支點,使之形成一個線條流暢的“空中雕塑”。代表著工業與科技的金屬與自然形成的樹木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在表現了現代工業與自然關系的同時,流線一般的雕塑線條也表現了水的瞬間凝固形態,又推翻了我們往常認知中材料堅硬的形象。作者很好地將周邊環境利用到自己的創作當中,使得環境本身成為作品要素的同時,又讓作品和環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使得環境本身不僅起到了構成的作用,同時也兼具了突顯的效果。
三、作品自身動態化
傳統雕塑一般以靜態的形象示人,自身的變化是比較單一的。但是動態雕塑的出現打破了傳統雕塑的形態邊界,賦予了雕塑新的藝術語言,使其成為了西方現代雕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公共雕塑中,以往我們的靜態雕塑也開始有了往動態發展的趨勢。動態雕塑本身的變化可以分為兩種,一類是靠風力等不穩定自然因素而形成變化,這類變化本身是不可控的,作品形態隨機性較強,可以說是不穩定造就了變化。另一類動態雕塑則是依靠穩定的電力來控制,其變化往往按照作者的想法來進行,是規律并且可持續性的。例如動態雕塑《漁波記憶》(圖3),作者抽取漁船骨架的造型以及運用水波曲線的形式,螺旋上升的骨架以不同的速率緩慢旋轉著,遠看猶如一繞繞溫柔的水波,優雅地從水面上升,慢慢散開,十分靈動。動態雕塑形式更好地展現了作者所要表現事物的特征,同時也強化了作品背后的文化特點。相比靜態雕塑它更加具有趣味性與觀賞性,使觀眾更樂于接受它們。
四、強調觀眾互動化
傳統的公共雕塑總是圍繞著“形式”“風格”,著重表現雕塑本體的差異,是一種“瞻仰式”的雕塑。雕塑于觀眾來說,除了被觀看,與觀眾再無過多的互動。但是公共雕塑的公共性歸根結底是需要觀眾的參與才能被完全發揮出來的。如果雕塑只有被觀看被瞻仰的功能,那有時又和美術館內陳列的雕塑有何不同呢?只有觀眾真正參與到公共藝術本身之中,那么公共藝術的價值才能被最大化實現。為了最大化實現“公共性”,互動型公共雕塑便進入了我們的視線,互動型雕塑的作品意義并不來自于雕塑本身,而是產生于與觀眾互動的行為之中。也就是說沒有觀眾的參與,這類公共藝術的意義將不復存在。例如焦興濤的作品《停》(圖4),用千萬個鑄鐵小人焊接而成的中國古亭靜靜地佇立在那里,當我們走進小亭,從內往外看去,周圍環境變得模糊虛幻起來,空透虛幻的古亭與我們從古亭中往外看到模糊的景物相互呼應,暗喻人類活動與自然山水之間微妙的關系。這件作品正是由于觀眾的參與,停留在古亭內并透過它觀賞周邊景物這個過程使得作品的意義變得深刻起來。
城市公共雕塑由單一的藝術特征慢慢發展,使得其現在變得更加多樣化。城市公共雕塑作為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它多變的形式以及豐富的作品內涵不僅美化了城市,帶給群眾巨大的視覺享受,同時它也向我們指明了時代的特征以及城市的中心文化。對于我們來說它不僅僅是藝術,更是我們與城市溝通的橋梁。相信我們通過公共雕塑,可以對城市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在這個過程當中,與我們的城市建立更深厚的聯系。
作者單位:
上海美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