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香萍
【摘 要】近年來,常州創意產業基地的建設和發展帶動了常州的經濟發展,但創意人才的缺乏也成為了基地繼續解決的問題。本文分析了創業產業人才需求與培養現狀、常州創意產業基地的人才隊伍建設的情況,提出了基于創意產業基地的創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現途徑,深化校企合作,大力培養創意人才,滿足企業人才需求。
【關鍵詞】創意產業基地;創意人才;培養模式
常州創意產業基地(以下簡稱“基地”)是江蘇省常州市委、市政府全面整合常州軟件園、國家動畫產業基地和環球恐龍城等相關資源成立的創意產業專題園區。基地集中政策、資金、人才等創新資源,向引進和培育優勢企業、規模企業傾斜,打造產業領域的領頭羊,構建市場競爭的核心優勢。據基地2013年統計,基地內注冊企業共有599家,涵蓋創意旅游、動漫、廣告、教育咨詢、軟件、設計服務、投融資、游戲等行業,2013年營業總收入37億元,納稅總額達1.43億元,基地為常州市創意產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也要看到,基地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一些瓶頸亟待解決。5年間,基地共計有293戶企業退出,這說明目前其發展運行不能完全適應常州創意產業急劇發展的要求,需要努力尋求突破與創新。
基地的建設和發展必須有充足的創意人才為支撐,創意人才是指能依靠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對產品、服務或管理等進行創造性“加工”,且產生的經濟價值和利益超出常規的人才。從基地發展現狀來看,創意產業的高端創意人才比較匱乏。創意人才的吸納、培養方式和流動性是我們關注的重要問題。
1 創意人才需求與培養現狀
1.1 創意人才需求缺口巨大
近年來,中國創意產業有很大發展,尤其是香港、臺灣地區,創意文化產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對創意人才需求也隨之增加,但目前我國能夠為創意企業提供的創意人才數量不足需求量的1%,大量創意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才,我國廣告公司創意人才的需求缺口就達74%。因此,吸納和培養大量的創意人才成為創意基地的重點工作之一。
1.2 創意人才培養模式不完善
一些高校為滿足創意產業的人才需求,開設了文化創意產業相關專業,努力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雖然我國創意產業理論研究已有相當基礎,但對產業總體發展戰略研究還很淺顯,其他相關方面的研究還很膚淺。這些高校培養方式比較單一,師資力量比較單薄,課程設置比較傳統,不能培養出滿足企業需求的創意人才。
1.3 創意人才流動性較強
很多具有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在工作中往往不愿意受到企業的束縛,不愿意遵循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更愿意在一個相對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工作,因此導致這些創意人才的工作流動性較強,企業很難長時間保留住這類人才。
2 常州創意產業基地的人才隊伍建設
2.1 構建創意人才公共服務平臺
基地基于現有的管理平臺,搭建創意人才公共服務平臺,為基地所需的高技能創意人才提供相應的服務,包括職業介紹、職業培訓、社會保險關系接轉、檔案保管等服務。通過管理平臺引導企業、人才、中介機構等的多方聯系和溝通,引導人才的合理流動、優化配置。
2.2 高技能創意人才引進
基地對現有企業進行人才需求調研,了解企業目前急需人才。在政府的引導下積極對外(包括海外)進行人才的引進,并通過獎勵等方式來激勵引進人才。基地通過引進高技能創意人才彌補了部分企業的人才缺口。
2.3 校企合作培養創意人才
基地鼓勵企業圍繞“人才對接、設備對接、技術對接和環境對接”等校企合作重點環節,大力推進職業(技工)院校和企業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多形式的合作,通過校企合作方式來培養和滿足企業人才需求。一方面與相關高校合作培養企業需求的人才,實現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需求的無縫對接;另一方面由高校幫助企業培訓現有員工,提高企業職工的崗位技能。
3 基于創意產業基地的創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現途徑
基地意識到人才對基地建設的重要性,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進行人才隊伍的建設,但目前來看效果并不明顯。因此,我們要整合基地現有資源,做好企業與市場的對接,企業與高校的對接,進一步完善現有人才隊伍建設體系,全面提高創意人才培養質量。
3.1 樹立基地主體地位,轉變創意人才公共服務平臺
創意人才公共服務平臺的構建滿足了園區企業的一部分需求,但原有平臺只是起到基本的公共服務功能,對企業人才需求幫助不大。基地中的很多創意企業規模不大,如果每個企業都花費大量時間去尋找人才,將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因此,基地要主動出擊,通過該平臺搜集企業人才需求,主動與相關人才中介機構聯系開展人才交流,把人才輸送到企業面前。
3.2 發揮基地主導作用,留住高技能創意人才
我們要看到創意人才的流動性,因此,基地不僅要引進人才,更要留住人才。這就需要基地發揮主導作用,進一步提高和完善引進人才的待遇,不僅有獎勵,還需要考慮解決引進人才的其他問題,例如戶口、住房、養老等問題,最終能做到進得來、留得住。
3.3 整合基地現有資源,深化校企合作培養創意人才
3.3.1 利用創意人才公共服務平臺,搜集企業人才需求
上文提到基地構建的創意人才公共服務平臺搜集現有企業的人才需求,但現有人才并不能完全滿足企業需求,因此可把這些人才需求融入到校企合作中。把這些人才需求作為校企合作的目標,通過校企合作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實現人才的補充和延伸。
3.3.2 嘗試“現代學徒制”,培養創意人才
現代學徒制的提出是在2011年,是基于培養具有必要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職業院校與用人單位在政府的引導下通力合作,在實踐教學環節中主要采用“師父帶徒弟”的形式來培養人才。基地作為校企合作的主體一方,代表基地所有企業與各類高校展開合作,避免一些中小企業難以達到合作要求,更好的開展校企合作,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基地代表企業與高校共同制訂培養方案,共同實施人才培養,分工合作,從而共同完成對學生的培養。
合作的時候基地代表所有企業,但在實際的人才培養中就需要化整為零,把各高校輸送的人才按照各個企業的需求分流到各個企業中,由學校老師進行理論知識的教學,由企業安排老師進行實踐工作的指導,做到“工”與“學”交替。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很快融入企業,滿足企業人才需求。未來還可以進行1+2模式的嘗試,高校直接為企業培養人才,根據企業需求進行招生,第一年在高校進行理論學習,后兩年則進入企業進行工學結合,做到入校即入企,真正做到校企的無縫鏈接。當然基地還可以進行其他的嘗試,例如雙元制、雙主體學院等模式的合作。
3.3.3 提供學生“雙創”空間,吸引潛在創意人才
基地在與高校的合作過程中也會發現有一部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并不愿意以員工的身份進去創意企業,而更愿意以創業者的身份進入創意產業。因此,基地也可以考慮為這部分學生提供一定的創業創新空間,適當進行政策傾斜,發揮他們所長。
4 總結
基于創意產業基地的創意人才培養模式需要依托政府、基地、企業和學校四者的合力,達到四方共贏。基地也需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整合資源,創新管理,以市場需求為引導,進行創意人才的培養,為常州的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於實,陳珂.園校互動工學交替——高職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創新實踐[J].職教論壇,2011(3):28-30.
[2]王建新.基于創意園平臺的創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教論壇,2015(11):53-56.
[3]王振洪.高職院校教師文化的獨特性與建構路徑[N].中國教育報,2010-09-23.
[責任編輯:田吉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