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秋穎
[摘要]教育乃一個國家發展之大計,中國的教育制度與形式從古至今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在晚清時期,面對西方的沖擊和清末的“衰世”,維新派掀起了一場疾風暴雨式的政治變革。這場政治變革中同時伴隨著教育的變革,維新派始終認為教育改革是一個國家崛起的基礎,培養適時的人才則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關鍵。因此,維新派始終以教育改革為主線,試圖以教育變革帶動政治變革,在此思想的指導之下于1898年維新派發起“戊戌變法”并把變革教育推向高潮。
[關鍵詞]近代教育;戊戌變法;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9-011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9.054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國難當頭。為開民智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我國是一個長期處于封建專制統治下的國家,幾千年來的封建專制制度根深蒂固,使得人民的智慧和精神長期窒息。作為上層建筑領域的封建傳統教育侵蝕著人們的思想已很難發揮其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
(一)封建傳統教育的病態發展
鴉片戰爭前后由于缺乏對外的文化交流,清政府一味故步自封,使中國在教育方面遠遠的落后于世界。具體表現如下:首先,教育內容空洞且不實用。教育內容是一個國家教育的核心部分,然而當時私塾所教授的領域僅限于傳統儒學的范疇,多以四書五經為主,例如,江南學館就有這樣的規定:通館每七日中,以四日讀西書,三日讀‘四書、‘五經。但是這些舊識對當時的社會所起到的作用已經是微乎其微了。其次,官學教育有名無實。清朝的官學分為國子監和八旗官學兩種。作為清朝官學正統的國子監早已年久失修,生徒的“坐監”制度已無法正常實行。再談八旗官學,據史料記載:八旗官學“積漸廢弛,八旗子弟僅恃此進身”。可見一個國家的官學教育已變得如此不堪。最后,科舉考試弊端叢生。科舉考試在字體、格式、文章結構等方面都用嚴格的規定,在命題上大多出一些偏怪難的問題來刁難考生。隨著封建教育的衰敗加上外來文化的沖擊,傳統教育的發展舉步維艱,因此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盜用西法的洋務教育
在面對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當時部分官員再也不能坐以待斃,他們希望緊跟世界的腳步進行變革以使國家轉危為安。于是,洋務運動孕育而生。在洋務運動中對于教育的變革,雖然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同時也存在著許多弊端。首先,在創辦學堂方面。洋務大臣作為封建社會滋養下的寄生蟲,其所創辦的學堂免不了沾有官僚的封建習氣。其次,他們開設的學堂大多都是為官宦子弟服務的況且學堂大多零星分散,缺乏統一的整合,效果不佳。最后,在洋務學堂的管理方面,由于洋務學堂的西學課程和相關環節都依賴于洋人,洋人往往以要挾自重,因此,這是教育主權不能獨立的表現,難免受到洋人的牽制,影響學堂的正常運作同時也為文化滲透提供了契機。綜上所述,洋務派的教育改革對于腐朽的封建教育仍然治標不治本。雖然洋務學堂創辦了30多年,但是它所培養的人才充其量僅是為洋人辦事的“西奴”而已。
二、身體力行。維新派推出教育新舉措
(一)各地開辦新式學堂
梁啟超在《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中指出:“吾今一言以蔽之日: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左侍郎李端菜上《請推廣學校折》向清廷建議讓地方各省、府、州、縣設立新式學堂。得到清廷允許后,一時間各省學堂紛紛創建。在這一階段最具特色的代表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聯合創立的萬木草堂。以康梁為伊始,一群學子不再是搖頭晃腦地背書了,而是師生同堂,讀書論學,相與詰難,也縱論天下,思考國家。萬木草堂在課程設置上十分的新潮,宗旨是文學經典與西學并重。因此,新式學堂成為鼓吹變法的重地,為日后的教育改革打下人才上的基礎,同樣也是為中國的教育近代化積蓄力量。
另外,富有近代特色的“中國女學堂”也陸續成立。梁啟超認為女子是社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提出女子應自立自養,成才成德的教育方針。于是1897年梁啟超在上海創立了女子學堂。這是近代第一所由國人自辦的女子學校,它的建立標志著對傳統招生對象的突破,起到開風氣之先的歷史作用,同樣也是對女性地位的一種肯定,進而使女性這一巨大的人才資源得以充分的開發和利用。由于變法的不斷深入,腐朽頑固的“土秀才”逐漸變為精通中西文化的“洋博士”。這一改變不僅有益于中國了解世界,更有益于中國近代教育的改革更加深刻。
(二)廢八股、變科舉
早在乾隆三年,大學士舒和德就上書指責批判科舉考試制度“答側隨題敷衍,無所發明,實不足以得人”。到了近代,科舉考試風氣也每況愈下。其中,“通關節”、“冒名頂替”是常用的方式,科舉舞弊的現象已成為公開的秘密。此外,更為重要的是在科舉考試中仍以“八股文”為主。維新派深刻地認識到八股文這種固定的考試模式長期阻礙人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束縛人們的眼界,而戊戌維新中的改革科舉制度的根本在于廢八股,只有廢除“八股文”才能改變當時的教育現狀。
于是維新志士極力主張:要求廢除八股考試并改為試策論。所謂的試策論是指議論當前的政治熱點,向朝廷獻言提供良策的文章。此后康梁等人還主張等學校普遍建立之后,再廢除科舉,這樣循序漸進式的改革有利于成果的保護。光緒皇帝迫于壓力下了詔書決定廢八股,詔書中規定:“著自下科為始,鄉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向用《四書》文者,一律改試論策”。在變革科舉制度后,光緒皇帝又下詔要求成立經濟特科,經濟特科的設立時為適應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需要,體現了維新志士想要謀求壯大資產階級的愿望,也為日后的封建社會經濟瓦解奠定基礎。另外,光緒皇帝特別強調科舉考試應與現實結合,做到學以致用。八股取士得以廢除使人們在禁錮的思想中解脫出來。
(三)近代學制的建立
首先,維新派的先驅鄭觀應早在變法之前就系統的提出了近代學制的觀念。由于鄭觀應曾留學海外,其十分看重西方的教育模式,并一心想要借鑒。于是鄭觀應就仿照西方并結合當時清末的社會現狀,提出了設想。他主張將科舉制與西方的三級學制相結合,培養技能型人才,雖然這種設想很單一,但是卻是中國近代早期的學制模型,突破了傳統,起到了引領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