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學 張曉明 董孟華
【摘 要】醫學生培養目標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職業精神培養的重要性,無論是作為教學主體還是受教育客體,醫學生培養過程中的基于生命關懷理念的醫學人文教育無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生命關懷;醫學;職業精神培養;大學生教育
醫學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因其服務對象的不同而決定了其培養過程的復雜性,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凸顯病患人文關懷的醫學生素質與能力培養顯得尤為重要,以生命關懷視角來加強對醫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無疑對促進醫學生成才、提高未來醫療服務質量及推動醫學技術進步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在醫學高等教育組織實施過程中,作為教育主體的醫學生,其作為受教育個體,基于生命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與醫學職業精神培養也極大地有利于大學生的成長。
1 醫學職業精神概述
對于醫學職業精神,在不同時期曾有不同的表述。有學者認為醫學職業精神是醫學執業者在學習和實踐中創立、發展并為社會所認可和推崇的一系列職業信念、價值取向及職業準則的總和,是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推動力。另有學者認為醫學職業精神是醫務工作者在職業活動中應具備的醫學科學精神與醫學人文精神的統一,是醫學科學精神和醫學人文精神的完美結合[1]。2002年,由美國內科學基金、ACP基金和歐洲內科醫學聯盟共同發起和倡議的《新世紀的醫師職業精神--醫師宣言》被認為是現代醫學職業精神的標志性文獻,現已有36個國家和地區的120個國際醫學組織認可,中國醫師協會于2005 年正式加入。本宣言曾提出三項原則(將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會公平)和十條責任(提高業務能力、對患者誠實、為患者保密、與患者保持適當關系、提高醫療質量、促進享有醫療、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公平分配、對科學知識負有責任、通過解決利益沖突而維護信任、對職責負有責任),該內容被認為是對醫師職業精神的詳細解讀。
2 當前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短板
醫學生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正是職業精神教育的黃金時期。高等醫學院校作為國家醫學人才培養基地,對學生職業人格、品德及價值觀的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醫學職業精神培育的“搖籃”。在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大背景下,衛生資源和醫療服務逐漸市場化,衛生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和公眾對衛生服務要求的提高,導致了醫患關系的緊張,出現了近年來頻發的諸多醫療相關醫患糾紛或傷醫事件,嚴重的影響了醫學生的職業精神教育的培養。
當下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2],一是職業認知受到外在事件的影響而產生偏差。當前我國的醫患糾紛及醫鬧現象,在擾亂醫療市場同時,更使醫學生的職業認知產生偏差,加劇了職業精神培養的難度,動搖了醫學生的信念與信心,使其對自身學醫的目的、未來的職業環境以及職業情感、價值取向出現恐懼、曲解或不認同。有學者經調查研究發現,部分學生學醫目的模糊或過于功利化;部分學生在校期間對外部醫療環境了解少,職業認知水平、職業認同水平較低;還有部分學生自我意識較重,極度反感或排斥患者對醫生的誤解和偏見,出現責任心的缺失。這些看待醫學服務的態度和認知偏差對醫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產生較大負面影響。二是個別院校的職業價值觀教育與生活實際和臨床實踐長期脫節。職業價值觀是對待職業的信念和態度以及個人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的價值取向,對醫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對提高學生職業認知、合理規劃職業生涯起著重要作用。有的院校對醫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主要靠書本知識灌輸,而缺乏實際性的指導;有的院校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代替職業價值觀教育課程,單純側重于就業的指導,忽略了對畢業生從業后社會價值、人生意義的教育和引導,導致學生工作后無法正確面對和處理來自于實際工作中的醫患糾紛、醫藥代表“紅包”等職業道德與利益、金錢糾葛,在理性認知上產生矛盾和困惑,甚至做出錯誤的選擇。三是部分院校對學生的職業精神教育體系建立不完善。如相關課程體系不完整,因專業課繁重而忽視德育課程,或核心課程較少,沒有非常明確教學目標,或課程內容講授空洞,與現實聯系不緊密等;缺乏全程、全方位職業精神培育理念,沒有把職業精神教育貫穿于臨床見習、實習教學全過程,沒有兼顧學生科學精神與職業精神的培養。四是缺乏職業精神培育實效性評價體系。目前尚沒有一套較科學的醫學職業精神培育實效性評價體系,現有評價方式單一,多將相關醫學人文課程成績或思想匯報作為考核方式,無法將學生在臨床實踐中對病人的實際服務態度或表現進行評價,無法實現評價的實用性、實踐性和實效性,無法促使醫學生的職業精神培養由理論認知向個人行為實踐的轉變。
3 生命關懷理念在醫學生培養中的重要性
生命關懷是指充分關注人的生命屬性、關注其生存狀態和意義、關注其生成和完善,具體包括對人的生命進行關懷,看見其生命的差異、尊重其成長,關注其實際需求,關心其生活情況和心靈世界,盡最大可能地促進其精神自立,使其自由全面地發展,從而體現生命的價值與意義[3]。
大學生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承擔著建設國家的歷史重任,尤其是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期的當代大學生,其歷史使命更是任重而道遠。以學生個體生命活動為基礎,重視生命關懷,推動學生的個人發展,彰顯其生命的向度,首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其次,踐行醫學職業精神是醫學生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目的等內在要求,也是醫學生臨床實踐中職業道德的外在表現。因醫療服務過程中服務對象的特殊性,以人為本的服務要求決定了醫學生未來工作遵守職業道德、關注服務對象生命屬性的必然,只有把生命關懷的理念貫穿于醫療全過程中,才能真正地做到對每一個患者生命個體的尊重,為患者解除病痛,實現生理、心理及精神層面的治療和康復。生命關懷作為醫學生,不但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能力,需要在大學階段給予培養,只有把生命關懷的人文精神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才能真正培養身心健康的、具有合格的醫學職業精神的醫學畢業生。
4 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體系的構建endprint
如何把醫學生培養成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和市場發展需求的專業化醫務人員,就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體系,提高醫學生的職業素養。醫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應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體現在人才培養的理念上,落實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中,細化于教學安排的體系里,并在注重醫學生人文精神及素養培養同時,也從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角度,用生命關懷的理念關注醫學生整體素質與能力的提高,保證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
4.1 人才培養過程中職業精神培育理念的加強化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高校以什么樣的理念和方式培養人才,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所在。作為醫學類高校,培養的人才既是應用型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更要是具有高度職業精神、充分人文情懷,能夠充分體會和運用生命關懷的醫學畢業生,只有把職業精神的培養作為人才培養核心,才能培養出具有仁愛精神和大愛情懷的新時代醫務工作者。高校的醫生職業精神培養在新時代的今天愈發顯得重要,只有貫徹生命關懷的人文精神,才能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才能培養符合“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合格醫學人才。盡管近年來的醫患矛盾與糾紛,使很多的醫學生在職業精神上出現了動搖和信任危機,但恰是醫療改革的轉型期,醫學職業精神的培養更加重要,作為醫學高校,立足于職業精神培育的人才教育理念更應該得到強化和堅持。
4.2 職業精神培育相關課程設置的科學化
二十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有學者發現醫學課程過于關注診療技術,對職業價值、醫患關系關注不夠,因此提出要強化醫學教育中的職業精神教育。此后,與職業精神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在美國醫學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視。70年代初期,美國醫學院校開始開設人文社會科學課程[4]。國內醫學類高校在醫學人文課程及職業道德與精神課程設置上也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普遍開設了醫療法律法規、醫患溝通、醫學倫理學等課程,但有調查顯示,學生對這些與職業精神教育相關課程的整體滿意度并不高,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授課內容與醫學脫節,忽略學生的實際需要;部分課程缺乏合適的教材等。要培養優秀的臨床醫生,就有必要強化醫學生的職業精神教育,尤其是基于生命關懷的人文情懷教育,要制定系統的教育計劃和相應的課程體系,且涵蓋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讓醫學職業精神教育貫穿醫學教育的全過程。
4.3 醫學職業精神培育立足于醫學生分階段教學過程的體系化
醫學生由于培養過程的特殊性,除校內理論課學習階段相關知識的灌輸外,在校期間的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環節也是職業精神培養的重要手段,通過第二課堂的相關名家講座與論壇,可以領悟生命關懷及醫學生職業精神的真諦;通過醫療場所的社會實踐,切實感受醫療過程中的生命關懷與醫學生職業精神的崇高,這些都對于學生理解課本所學,堅定職業精神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外,另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臨床實踐環節,通過見習,尤其是臨床實習,在與病人真實的服務與接觸中,才能使學生真正感悟生命、體會生命關懷的內涵與價值、領悟醫學救死扶傷的神圣使命,樹立牢固的醫學職業精神。單純注重基礎階段或臨床教學階段,把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職業精神教育割裂開來都是錯誤的,應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現分階段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統一性。
4.4 生命關懷在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過程主客體屬性上的統一化
在高等教育過程中,醫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不單純是接受教育的客體,在教育過程中,教育領導層及教學組織者的醫學人文情懷與生命關懷理念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學生首先是一個生命的個體,教學過程的組織必須以喚醒學生的生命情感、增強生命意識、激發其生命潛能、促使其學會珍惜生命并提升生命質量為中心,教育者要看見并尊重學生生命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當下的存在感,關注學生未來生命的質量,使學生認識、珍惜自然生命到積極創造精神生命、努力踐行社會生命,使其能夠凝聚積極樂觀的生命能量面對未來的人生道路,充分感受生命意義,成長為能夠助力社會發展的人,從而實現生命的價值。上述基于生命關懷的人文教育理念是高校開設相關課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的依據,踐行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有效避免近年來多發的自殺、傷人等不良事件的發生。作為醫學高校,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人文與生命關懷教育,不但可以實現學生思想的成長,心理的健康,更是其在醫學職業精神學習和形成過程中的土壤,正如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說: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 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教育本身的生命關懷特質又影響和強化了受教育者生命關懷理念下的職業精神。
綜上所述,醫學生作為未來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者,由于其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其職業精神的培養在醫學高等教育過程中至關重要,生命關懷作為醫學人文精神的核心內容在醫學職業精神培養體系各環節中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和加強。同時,在醫學生培養過程中,作為教學主體和受教育客體,教學組織實施過程中,基于生命關懷理念的課程設計、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職業精神的建立。生命關懷理念對醫學生而言,在其教育的過程中呈現出主客體兩面且都呈現出正反饋的影響特點,值得引起醫學教育工作者的足夠重視。
【參考文獻】
[1]黃朝暉.醫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實踐體驗教育策略初探[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4(4):20-23.
[2]田懷谷,等.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現實審視及其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524(3):84-86.
[3]劉麗容.生命關懷視野下高職思政課教學省思[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36(4):91-93.
[4]李亞平,等.美國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對我國醫學教育的啟示[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3):424-426.
[責任編輯:朱麗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