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紅
摘 要:良好的早期教育經驗是兒童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是,近年來違背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的“小學化”傾向正成為一種愈演愈烈的痼疾,危害到幼兒的成長和幼兒教育的健康發展。對于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問題的解決,文章認為必須從源頭入手多措并舉,探尋其成因,分析其危害,進而提出改善對策。
關鍵詞:幼兒教育;小學化;對策
幼兒園是兒童邁出家庭以后,進入正式學校教育以前的一個重要的集體組織,是兒童早期經歷中影響最大的教育環境之一,也是幼兒最早接觸的社會文化環境,它要為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良好的基礎,早期教育經驗是兒童健康發展的基礎條件。但是,近年來違背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的“小學化”傾向正成為一種愈演愈烈的痼疾,危害到幼兒的成長和幼兒教育的健康發展。東北師范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組圍繞“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走訪了多家幼兒園,旨在反映當前的幼兒教育小學化趨勢,探尋其成因,分析其危害,進而提出改善對策。
一、當前階段幼兒教育小學化的現狀
幼兒教育小學化,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把幼兒當小學生來進行教育,但實踐中有不同層面的表現。主要表現有:教學形式上,以課堂教學取代游戲作為主要手段“游戲是正在成長中的幼兒最大的心理需求。幼兒在游戲中編織了假想的世界,卻在身心方面實現了真實成長。”游戲作為幼兒的基本活動,是幼兒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因此幼兒期的主要生活內容應該是“游戲”,“學習”應該是伴隨幼兒游戲過程自然發生的副產品。我國的幼兒教育法規提出幼兒園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靈活地采取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個別活動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在各種教學游戲中,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充分參與的機會,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的發展。教育內容上,片面追求知識的數量和難度,幼兒的思維發展還處于前運算階段, 其思維材料以表象為主,其思維形式還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只有當兒童進入小學后,他們的思維才進入具體運算階段, 能夠完成對概念的較為復雜的思維操作。但是,許多幼兒園無視幼兒的發展水平,把小學的內容提前到幼兒園學習,他們甚至選用小學低年級的教育材料,把學習文化知識作為主要任務。在拼音方面竟要求幼兒掌握聲母、韻母、能拼讀、能書寫等等。剝奪了孩子本應該玩耍的時間,讓很多幼兒階段的兒童早早地背負起了學習的包袱。
二、幼兒教育“小學化”教學成因分析
(一)來自家長的強烈要求欲
大多數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就是用來學習的,早早讓孩子學習知識不僅可以使他們變得聰明,進入小學階段也會容易跟得上。家長們對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但是,他們對幼兒教育的認識上存在著一些誤區,片面地認為教育內容越多越好,要求對幼兒施以識字、算術以及特殊技能的學習和訓練。此外,家長對孩子的特長還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全然不考慮兒童自身的興趣和需要,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鋼琴家” “舞蹈家”“畫家”。正是為了迎合家長的這些需要,幼兒園才開展了各種識字教學、算術教學和種類繁多的特長教學。這種家長觀念中的功利傾向是造成“小學化”現象的重要推動因素。
(二)應試教育下的傳統理念
我國的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有機組成部分,其性質是面向全體的、普及性的,并非選拔性的。但是,長期以來,在我國應試教育模式下,形成了以知識評價為主流的考試制度和升學制度。我國中小學階段的“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沒有得到有效的糾正,而且趨于低齡化。在這種應試“指揮棒”的指引下,幼兒園成了小學的預備班,成為小學教育向幼兒階段的延伸。
三、緩解幼兒教育小學化的舉措
(一)加強宣傳引導,促進科學幼教觀念深入人心
引導家長、教師保持良好心態,破除“贏在起點”的狹隘觀念和競爭意識,豐富兒童的成長成才途徑,關照兒童身心健康,注重兒童的長遠發展。強化科學幼教觀在全社會的認知,注重從幼教實踐中引導規范,減少幼兒之間的競爭性比較。尊重適齡兒童個性發展,將符合兒童成長發育自然規律的幼教方式在全社會持續推廣,讓科學幼教理念深入人心。
(二)深化幼教體制改革,構建全面科學的幼兒教育評價體系
持續推進當前教育體制的改革,促進高等教育方式的多元拓展,強化職業教育發展,豐富成長成才渠道,逐步淡化高考、中考、小升初的前移影響,從根本上破除應試升學為中心的功利化教育格局,注重幼兒教育的基礎性作用,構建全面科學的幼兒教育評價體系,規范幼兒教育機構的宣傳招生,杜絕以純粹的知識儲備和應對考試為標準的過載教育,避免幼兒教育機構間以培養超前的知識能力為目標展開惡性競爭,促進幼兒教育走上寓教于樂、游戲為主的素質教育道路。
四、加強家長教育,提高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認識水平
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家長的教育觀念和需求所左右。各級部門要充分組織各種形式的家長教育活動,利用大眾傳播媒體、幼教專家講座等形式廣泛宣傳幼兒教育的科學知識,讓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態度和長遠的眼光,從而淡化對幼兒教育的功利心態,使家長、社會和幼兒園達到對幼兒教育的共識,使幼兒教育的“小學化”狀況得以改觀。
于此我們必須深刻地反思這場去“小學化”運動。正如批判教育學所告訴我們的那樣,教育中充滿了復雜的事、矛盾、多重現實和變化,我們必須時刻挑戰那些根深蒂固的假設,讓實踐來指導理論并通過建立理論來指引我們的實踐。我們必須以一種更加包容的姿態,將新思想與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還幼兒教育一個蔚藍的天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