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次林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黨員隊伍和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始終充滿生機活力,黨的事業就會始終生機勃勃。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形勢的發展,非公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就業工作崗位,協調各方和各階層社會利益關系做出了重要貢獻,其社會地位日益得到彰顯。在非公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領域建立黨的基層組織,開展黨的工作,成為鞏固擴大黨的執政基礎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
一、非公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非公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新型事物,其日常的運營、管理也完全別于傳統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它的獨立運行能力強、變動大、成員流動性強,同時它的黨組織覆蓋面比較小,黨建工作比較薄弱,給黨的建設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難題,概括而言,非公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黨組織的組建難度較大
非公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管理者和出資人掌握著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人事安排自主權和財務使用支配權,造成了黨組織和他們之間地位不對等,削弱和制約了黨組織履行職責、完成政治使命的作用和能力。同時部分非公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出資人和管理者的非黨員身份,使他們對黨建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夠,認識上存在誤區:擔心黨組織開展活動占用時間、人力、財力,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增加成本支出;擔心黨組織從維護國家利益和員工權益出發,可能會在勞動合同、薪酬工資、上交稅金等問題上與企業主、出資人意見不一致,容易產生矛盾和糾紛,對建立企業黨的基層組織不主動、不配合,黨組織的組建難度較大。
(二)黨員人數少、散、雜現象較突出,黨建工作開展難度較大
據不完全統計,除部分國有改制企業外,多數非公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黨組織成立的時間都比較短,黨員人數少,在企業員工隊伍中所占比例低,黨建工作開展難度較大。同時在黨員隊伍中還存在一定數量的“流動黨員”和“口袋黨員”,由于與原單位或居住地的利益關系,受市場經濟波動的影響人員流動性大、工作狀態不穩定等原因,部分黨員不愿把組織關系轉到現工作單位,或不愿意亮明黨員身份,無法在黨組織活動中體現優秀風采,展示魅力,起到一名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等。黨員人數少成為制約非公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中黨建工作推進的“瓶頸”因素。
(三)黨務工作者整體素質不高、業務能力不強,黨組織活力不足
在非公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中絕大多數黨務工作者都是兼職或新手,黨的工作成為了“額外”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黨員對黨忠誠的政治理念,同時由于大部分黨務工作都不是企業的決策層人員,在企業中的公信力、示范性和權威性不強,人員整體素質不高、黨務工作經驗不足、業務能力不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經營、輕黨建”的思想,怕開展活動給企業添麻煩,不能理直氣壯地開展黨組織活動,凝聚力和影響力難以得到增強,黨組織的活力不足。
二、加強非公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加強非公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是一項結合實際不斷探索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工作實際出發,統一規劃,精心組織,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構建制度健全、保障有力、特色突出的黨建工作新格局。
(一)創新非公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管理體制和機制
針對非公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黨組織組建、管理難的問題,可考慮建立起“屬地”+“行業”的黨建管理模式,立足企業所屬街道社區,實施條塊結合,整體調控的黨建工作管理體制。非公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因數量大、分布廣、所有制性質不同,情況較復雜,實施企業所在的街道社區屬地管理,能進一步明晰黨組織隸屬關系,實現黨員管理的全覆蓋;同時明確行業主管部門在非公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中的指導責任,能彌補街道社區黨建工作屬地管理手段不足的問題,使黨建工作與經濟建設、社會服務有機結合起來,激發體制機制的活力。
(二)充分發揮相關政策的激勵作用,引導企業出資人加大黨建工作投入,夯實黨建工作基礎
積極探索按照非公企業職工工資總額一定比例作為企業黨建工作經費的做法,企業黨建工作支出可列入稅務部門的稅前扣抵項目;對重視黨建工作的企業優先提供科技扶持、信用擔保、信息咨詢等方面的服務,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對重視黨建工作的非公企業主、出資人在推選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各類先進典型時優先考慮等政策上的激勵來消除非公企業出資人或管理者對企業黨建工作思想認識上的誤區,加大對企業黨建工作的投入,夯實黨建工作基礎。
(三)加強黨員日常教育和管理,提高黨建工作覆蓋面
要加強對黨員的關懷和服務,做到“有困難找組織”,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使流動黨員、口袋黨員主動亮明身份,向組織靠攏。通過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黨組織活動,引導黨員爭當崗位能手、爭當先進典型,切實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同時要注重在非公企業中發展新黨員,年度黨員發展計劃數適當向非公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傾斜,把生產經營一線年輕有為,積極向上的先進分子吸收到黨組織中來,切實提高黨建工作的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