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 沈
那些過去成就了永恒
文/沈 沈

《永恒的邊緣》作為肯·福萊特的“世紀三部曲”的終結,在更多層次上是一個質的升華,就如書中父親在兒子喬治哈佛大學畢業時對他說的那樣:“生活中沒有公平可言。你的學生時代已經結束了——歡迎來到現實世界。”我想說,歷史中也同樣沒有公平可言,我們無法改變也無法控制它,歷史的車輪在順應時代的潮流中滾滾前行,社會的基本矛盾,改革,人民群眾,這些都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那些我們看過的、經歷過的歷史終將結束,也終將成為永恒。
一本好的讀物,一定要有各種矛盾的出現、激化、沖突,相互纏繞,相互斗爭。矛盾不僅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也是點燃故事情節的催化劑。《永恒的邊緣》就很好的運用了“矛盾”這一關鍵點。前兩部中的菲茨赫伯特家族、威廉姆斯家族,杜瓦家族、烏爾里希家族、別斯科夫家族,他們的孫子輩已經長大成人,開始了自己的人生和奮斗,于是各個家族之間的矛盾、家族內部的矛盾,小到夫妻之間、朋友之間、兄妹之間,大到國家與國家之間、思想與思想之間,這些碰撞火花四濺,讓我們看得很過癮。
外國小說中,最難記住的是人名,因為名字繁;歷史小說中,最難記住的是人物,因為人物多,于是作為一本外國的歷史小說,人物應該是最難把控的關鍵,想要從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這個人物描寫得花腦力,得花力氣,得花周章。就像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發展,是歷史的締造者一樣,《永恒的邊緣》里的眾多人物也點亮了這本書。書里的主人公都有思想、有個性,堅韌、隱忍,但是他們同時各有其特點,不管是勇敢果斷,通過翻越柏林墻改變命運的麗貝卡,還是在越北的戰場上為了呼吁和平奉獻自己的伊維,亦或是聰明才智、敢作敢為的黑人喬治,無一不是小說中點睛之筆的人物,他們很像自己的祖父祖母,卻比祖父祖母們更加果敢和智慧,同樣,他們的子孫后代也將更加優秀,因為歷史在朝著更好的一面發展,不同的歷史締造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人物又將在歷史的車輪中締造屬于自己的價值和方向。
看歷史小說,不必過分糾結于小說中歷史情節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也不必過分苛求于作者的寫作手法和對歷史的把握度,我們需要看到的是在歷史大背景下的大事件,我們需要看到的是在歷史大事件下的矛盾沖突,我們需要看到的是在矛盾沖突下的故事本身,因為這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所有的鋪墊只為展示那曇花一現的美:菲茨赫伯特與艾瑟爾·威廉姆斯兩個人以及兩個家族之間終于冰釋前嫌,一笑泯恩仇;格雷戈里和列夫這對走上完全相反道路的兄弟終于重逢,能夠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聊天。所有的一切都已過去,歷史永遠在前進,我們,活在當下。